包含李白過三峽是哪里的詞條
大家好,關于李白過三峽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三峽在哪里,指的是那幾個峽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重慶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1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的瑰寶,古往今來,閃爍著迷人的光彩。長江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并伴隨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長江三峽,人杰地靈:這兒,是中國古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奇光異彩。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zhàn)場,是無數英雄豪杰用武之地;這兒有許多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南津關等。他們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長江三峽是世界大峽谷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
三峽全長191公里,兩岸懸崖絕壁,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唐代大詩人李白經過這里留下了優(yōu)美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瞿塘峽
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jié)縣夔門(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zhèn),長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但又是最雄偉險峻的一個峽。
瞿塘峽兩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燮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巖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左邊的名赤甲山,相傳古代巴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尖尖的山嘴活像一個大蟠桃,右邊的名白鹽山,不論天氣如何,總是迂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
瞿塘峽雖短,卻能“鎮(zhèn)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蓮荊楚壓摹山”的雄偉氣勢。古人形容瞿塘峽說,“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西陵峽
在湖北秭歸、宜昌兩縣境內,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約長6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以灘多水急聞名的山峽。
整個峽區(qū)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向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qū),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兵書寶劍峽在長江北岸,有一疊層次分明的巖石,看似一堆厚書,還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豎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寶劍,故得名。傳說是諸葛亮存放兵書和寶劍的地方。
崆嶺峽內有崆峪灘,是長江三峽中“險灘之冠”。灘中礁石密布,枯水時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漲時則隱沒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彎曲狹窄,船只要稍微不小心即會觸礁沉沒,加之有民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河谷狹窄,岸壁陡峭,峰頂奇石騰空,巖間瀑布飛泉。南岸馬牙山上,有四塊巖石屹立,形似《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
巫峽
在重慶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至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qū)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
清人許汝龍“巫峽”詩中說:“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這里群峰競秀,氣勢崢嶸,云霧繚繞,姿態(tài)萬千。
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
三峽是哪三峽?分別在什么地方?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它西起四川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204公里,兩岸懸崖絕壁,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唐代大詩人李白經過這里留下了優(yōu)美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西陵峽
在湖北秭歸、宜昌兩縣境內,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qū)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向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肝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qū),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兵書寶劍峽在長江北岸,有一疊層次分明的巖石,看似一堆厚書,還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豎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寶劍,故得名。傳說是諸葛亮存放兵書和寶劍的地方。崆嶺峽內有崆峪灘,是長江三峽中「險灘之冠」。灘中礁石密布,枯水時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漲時則隱沒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彎曲狹窄,船只稍一不慎即會觸礁沉沒,加而有民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河谷狹窄,岸壁陡峭,峰頂奇石騰空,巖間瀑布飛泉。南岸馬牙山上,有四塊巖石屹立,形似「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
巫峽
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余公里,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李白的詩句中描寫的白帝城位于
1. 李白關于白帝城的詩句
李白關于白帝城的詩句 1.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中的詩句
1.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意:
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但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多么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回還。兩岸猿猴啼聲不斷,回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早發(fā)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詩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2.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整首詩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jié)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
縣。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賞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
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3. 有關白帝城的詩句
你好!
如下一些:
白帝城邊古木疏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
出自:《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年代:唐 作者: 高適 高適詩詞全集 只要高適的結果
白帝城邊足風波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撥谷飛鳴奈妾何。 。
出自:《荊州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只要李白的結果
白帝城邊古木疏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
出自:《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年代:唐 作者: 高適 高適詩詞全集 只要高適的結果
白帝城邊樹色秋
巫山枕障畫高丘,白帝城邊樹色秋。朝云夜入無行處,巴水橫天更不流。 。
出自:《巫山枕障》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只要李白的結果
乘濤鼓枻白帝城
江心蟠石生桃竹,蒼波噴浸尺度足。斬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開一束,滿堂賓客皆嘆息。憐我老病贈兩莖,出入爪甲鏗有聲。老夫復欲東南征,乘濤鼓枻白帝城。路幽必為鬼神奪,拔劍或與蛟龍爭。重為告曰:杖兮杖兮,爾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見水踴躍學變化為龍。使我不得爾之扶持,滅跡于君山。
出自:《桃竹杖引,贈章留后(竹兼可為簟,名桃笙)》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白帝城西萬竹蟠
月峽瞿塘云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云安酤水奴仆悲,魚復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滯生理難,斗水何直百憂寬。 。
出自:《引水》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嵯峨白帝城東西
嵯峨白帝城東西,南有龍湫北虎溪。吾孫騎曹不騎馬,業(yè)學尸鄉(xiāng)多養(yǎng)雞。龐公隱時盡室去,武陵春樹他人迷。與汝林居未相失,近身藥裹酒長攜。牧豎樵童亦無賴,莫令斬斷青云梯。 。
出自:《寄從孫崇簡》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公孫白帝城
亂后今相見,秋深復遠行。風塵為客日,江海送君情。晉室丹陽尹,公孫白帝城。經過自愛惜,取次莫論兵。 。
出自:《送元二適江左》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遷居白帝城
伏枕云安縣,遷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禹功饒斷石,且就土微平。 。
出自:《移居夔州郭》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細雨何孤白帝城
江閣要賓許馬迎,午時起坐自天明。浮云不負青春色,細雨何孤白帝城。身過花間沾濕好,醉于馬上往來輕。虛疑皓首沖泥怯,實少銀鞍傍險行。 。
出自:《崔評事弟許相迎不到應慮老夫見泥雨…必愆佳》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4. 有關白帝城的詩句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猬。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绤。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相和歌辭·后苦寒行二首】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蠻夷長老怨苦寒,
昆侖天關凍應折。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斷斬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凌凘,
彼蒼回軒人得知。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賞析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xiāng)情。
【朝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5. 古詩朝發(fā)白帝城李白的詩
早發(fā)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譯文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
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
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擴展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
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李白晚年,唐朝發(fā)生了"安史之亂"。李白出于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良好愿望,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料。李璘的政治宏圖未能實現,反被判了重罰,李白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今貴州省銅梓)。
李白在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告別了妻子兒女,踏上了沉重的流放途程,沿江上行,進入三峽。這是李白第二次經過三峽,時公元759年,他已經58歲。
在二過三峽途中,李白憂思縈懷,回首少壯時的遠游,是為了追求光明,實現遠大理想,而今"戴罪"在身,凄風苦雨。淪落天涯。
在他仰天長嘆,感慨萬端之時。落筆寫下了悲憤凄涼的詩句:"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蘭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李白步履維艱,來到瞿塘峽口的白帝城下。
時年,關內大旱,哀鴻遍野,民怨沸騰。唐王朝害怕引起騷亂,下令大赦。
李白絕處逢生,獲得釋放。這突如其來的喜訊,給詩人絕望的心頭注入了新的希望。
翌日晨,李白返舟東下江陵,懷著驚喜交集的心情,踏上了三過三峽的新航程。水流湍急,舟行若飛,詩人停立船頭,靈感馳騁,情不白禁地吟出了一首千古絕唱:“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6. 李白的詩《早發(fā)白帝城》的詩意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翻譯
清晨,我走到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簡析
全詩意境在于'猿聲啼不止和萬重山'中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云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云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云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lián)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于詩的明快的節(jié)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7. 描寫白帝城的詩句有哪些
【朝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猬.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绤.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相和歌辭·后苦寒行二首】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蠻夷長老怨苦寒,
昆侖天關凍應折.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斷斬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凌凘,
彼蒼回軒人得知.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賞析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xiāng)情.
李白游三峽是哪幾年?
哈哈,簡單啊 李白作詩的時間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大詩人李白乘舟經三峽順流東下,見此高江險峰奇景,揮筆寫下了這首《早發(fā)白帝城》七言絕句。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白帝,古城名。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白帝山上。
三峽是著名的長江天險,酈道元《水經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宜,有時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余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大詩人李白乘舟經三峽順流東下,見此高江險峰奇景,揮筆寫下了這首《早發(fā)白帝城》七言絕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況下寫作的,比較這一詩一文,很有意思。“朝辭白帝彩云間”,三峽是以白帝城為起點,東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云間”,不僅是寫“朝辭”時的美麗景色,更主要的是寫白帝城地勢的高入云霄。我國整個地形是西南高,東南低,長江的上游與下游傾斜度很大。因此,船從上游往下游開,水流很急,簡直是從高處往低處“俯沖”下來,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脫韁野馬在狂奔。因此,“彩云”的渲染為散文中所沒有,卻絕非閑筆,起手即高據地步。有順流而下一瀉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還”。上句“朝辭”接連這一句“千里”“一日還”,實際上檃括了《水經注》這段文字:“有時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余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不過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懸殊作對比,千里的空間距離,行船只化一天功夫,對比強烈,給人以極其深刻鮮明的印象。當然它的藝術效果就不是平鋪直敘的散文筆法所能有的了。因為這一句已充分寫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寫詩要高度集中,“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之類的話就不必要了。詩就是要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讀這兩句詩,令人浮想聯(lián)翩:它使我們想象到三峽“兩岸”是數不盡的“萬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寫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它又使我們想象到,在這“兩岸連山”的峽谷中間,江水奔騰呼嘯,滾滾東流。一葉扁舟順著江水,箭般地飛駛而下。它還使我們想象到此時飛舟上的人,兩岸的風景一閃而過,耳邊只聽得山間猿聲此起彼伏,連續(xù)不斷,就在這渾然一片的猿聲中,輕舟已過萬重山了。詩中“猿聲啼不住”,也就是《水經注》中所寫的:“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散文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猿聲”。詩人則巧妙地把猿聲放在行舟的現場來寫,通過舟中人的感受來寫。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藝術意境,使人如身歷其境,這就把高峽行舟,驚險迅捷的景象寫活了。
這首詩作于李白遇赦東歸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因此詩的感情是歡快的,與散文中所寫“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的調子異趣。如“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個“還”字,意味深長。因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鄉(xiāng), 而李白卻儼如回鄉(xiāng)那樣感到興高采烈,這就隱隱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悅。“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個“輕”字,也很傳神,它固然指船的輕快,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心情的輕快舒暢。就全詩而言,詩筆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歡悅豪情,正為當時詩人歡快心情的寫照。近人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評此詩說:“四瀆之水,惟長江最為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復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于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也這樣評論道:“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著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上面談到《水經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寫三峽風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詩的形式表現三峽行舟,亦成千古絕唱, 比較這一詩一文,對我們理解詩與散文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李白上三峽的解釋
原文:
巫山夾青山,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故事背景:此詩當為李白流放夜郎,自三峽入蜀時所作。三峽指長江之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解釋:
[1]巫山:在重慶巫山縣南。 [2]巴水:指長江水。重慶東面長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傳說巴子國由此得名。古渝、涪、忠、萬等州均屬巴國地,故此段長江常稱巴水。 [3]西陵峽中有黃牛山,下有黃牛灘,南岸山壁間有石,如人負刀牽牛。江流迂回,舟行晝夜后仍見此石。故謠曰:“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李白出蜀時寫了哪些詩?分別經過哪些地方?按順序
李白出蜀時寫了《望天門山》、《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等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次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巴蜀赴江東途中,船行至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望天門山》。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懷著對家鄉(xiāng)山水風光的深深眷戀,順江而下,遠渡荊門,開始了漫長的游歷生活。
李白自四川一路乘船東行,來到了一處名為「荊門」的地方。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