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京與蘇軾的關系如何(蘇軾他與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馮京與蘇軾的關系如何,以及蘇軾他與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連中三元,宰相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他,這個大贏家是誰?
科舉制度創制于隋朝,這之后便慢慢發展和改進,最終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重要的選官制度。
今天雖然科舉早已被廢除,但許多和科舉有關的詞匯卻仍然被人們熟知。舉例來說,現在考了第一名的人,還是會被叫做"狀元",而在足球比賽中,一場打進三球的球員則會被說是"連中三元"。
其實,古代的"連中三元"指的是在參加鄉試、會試、殿試時都取得第一名。這三堂考試中,鄉試是在各省舉行,考中便是舉人,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在京城舉行,考中便是貢士;殿試是在宮殿中由皇帝親自測試,第一名為狀元。
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史上,能夠連中三元者少之又少,據統計只有二十一個。而其中有一個不但連中三元,還是四朝元老,曾兩娶宰相女,可以說千年找不出第二位,他便是馮京。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馮京出生于宜州龍水馮村。在今天廣西宜州區慶遠鎮還有一個狀元灣村,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得名。
十五歲時,馮京跟隨父母遷居藤州,也就是今廣西藤縣一帶。而后,他又落籍于鄂州江夏,即今湖北武昌。
據《宋史》記載,他"少雋邁不群",也就是從小才智出眾、為人勤勉,十分熱愛讀書學習。
慶歷八年(1048),二十七歲的馮京參加科舉,"自鄉舉、禮部以至廷試,皆第一"。很快,馮京就名動天下,成了人們所熱議的對象。
因為馮京當時還沒有娶妻,于是朝中很有權勢的外戚張堯佐主動結交,想要將女兒嫁給他。馮京卻"笑不視,力辭"。中了狀元后,馮京很快被封為將作監丞、通判荊南軍府事。
回京后,仁宗皇帝又派他"直集賢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
作為連中三元的才子,馮京的理政能力當然是不錯的。他在地方上呆了幾年后,就被皇帝召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開封府知府,而之后又出知太原府。
宋神宗繼位后,要更換朝中的一批官員。馮京再度被召回京城,恢復翰林學士之職,晉升為御史中丞。在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準備變法時,馮京仔細分析利弊,"論其更張失當,累數千百言。"
被批評后的王安石勃然大怒,請求貶黜馮京。但神宗則認為馮京是可用之才,不但不貶,還封其為樞密副使。
熙寧四年(1071),在與王安石進行了多年辯論,提拔蘇軾、劉分攵等人后,馮京升任參知政事。但沒過多久,候補官員鄭俠妄議朝政,還請求立馮京為相,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呂惠卿趁機誣陷,致使馮京被貶亳州。
后來呂惠卿與王安石反目,向神宗揭露了王安石的私人信件,其中就有著關于馮京的部分。神宗認為是王安石欺瞞自己、陷害馮京,當即"復召京知樞密院"。
當時馮京正病重,赴京的速度很慢,結果神宗在一天半夜里突然驚醒告訴身邊人說"適夢馮京入朝,甚慰人意",還為此專門下詔催促。回京后,馮京"以觀文殿學士知河陽"。
宋哲宗繼位后,對已是老臣的馮京非常尊敬,先是"拜保寧軍節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鎮彰德"。又在范祖禹的勸說下"以為中太一宮使兼侍講,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師",可以說是給予了非常高規格的禮遇。
紹圣元年(1094),馮京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為表尊重,哲宗親自到其府上吊唁,追封他為司徒,賜謚號"文簡"。
連中三元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不但是實力的象征,也代表了好運。歷史上如蘇軾,就因為會試的答案被主考官歐陽修當作是自己弟子曾鞏的作品,為了避嫌而判為第二名。此外,也有會試上高中會元,卻因為外貌不佳被皇帝厭惡,從而錯失當狀元機會者。
可以說,光是能夠連中三元,馮京就已經如鳳毛麟角般稀少了。
在連中三元的基礎上,馮京連續侍奉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這在古代也算是十分不易。再加上他能夠娶到名相富弼的兩個女兒,這樣的傳奇經歷確實是千年來都找不到第二個了。
宋史,馮京傳全文翻譯,謝謝
北宋仁宗朝的有兩次“三元及第”的科舉佳話,狀元的桂冠都被湖北的學子所摘取。一位是安陸的宋庠(仁宗天圣二年狀元),一位是江夏的馮京(仁宗皇祐元年狀元)。這里只想寫馮京,那是因為我曾在他讀書的咸寧潛山下生活、工作了十三年。
咸寧的淦河從大幕山麓的鳴水泉發源,緩緩流向西北。至潛山的東南麓折轉向北流,至溫泉橋又折轉九十度向西流,至月亮灣龍潭再折轉九十度向北流向西涼湖。潛山下月亮灣的西側有一座小山包,大約高三十米。小山包的西側便是古潛山寺的所在,馮京年輕時就在這里苦讀圣賢書。一九六八年,我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這里工作,所住的宿舍正面臨月亮灣的龍潭,離他讀書的地方也就200米左右。我那時初涉社會,難免年輕氣盛,開罪了不該開罪的人,結果當然是非常不妙:兩年苦余心志,三年勞我筋骨。好在那時自信人生如茶,會苦一陣子,不可能苦一輩子,磨礪一番也未見得是壞事,所以咬咬牙便也熬過來了。人生低谷最好的消遣便是讀書。那時不像現在什么書都可以買到,隨身攜帶的一箱書也被“運動”掉了。沒辦法,只能見到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往往是朝謁馬恩列斯,夕拜孔孟老莊。有點遺憾的是,當年馮京讀書的潛山寺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咸寧淦川八景之一的“書臺月色”也只留下月色而沒有了書臺。千年之后的我,只能在這里感嘆一番“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么關系?
歐陽修是范仲淹手下的小弟,曾經跟隨范仲淹一起,在宋仁宗時期主持過慶歷新政。而王安石和司馬光,又都是歐陽修的小弟,他們都是歐陽修在宋仁宗時期舉薦給朝廷的。
至于蘇軾,那就是這幾個人共同的弟弟了。準確來說,蘇軾是歐陽修的門生,蘇軾考取進士的那一年,恰好就是歐陽修主持考試,因此蘇軾可以尊稱歐陽修一聲老師。
我們從年齡上也能看得出這四個人的關系。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歐陽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司馬光出生于1019年,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蘇軾最小,出生于1037年。
基本上是10年一個層次,這幾位都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人,也都是政壇上著名的政治家。除了蘇軾的政治地位稍微低一些,其他人都進入過宋朝中樞機構,王安石和司馬光更是先后擔任過宋朝的宰相。但是他們之間卻有著非同一般的關系。
范仲淹和歐陽修一同改革,一同被貶。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估計每個中國人都能張口就來,這便是范仲淹的名句。其實他還有更有意思的一句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話是什么意思呢?我在朝廷里面做官的時候,擔心的是老百姓們過得好不好。真正讓我到了地方上做官以后,我又開始擔心皇帝過得好不好。
其實范仲淹的一生,恰好能用這句話來形容。宋仁宗掌握實權以后,對宋朝冗兵、冗官以及冗費額的現象非常不滿,于是打算發起改革。
當時的范仲淹擔任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意思。他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擔任了這次改革的主要領導。結果范仲淹一口氣上書10條改革方略,把貴族勢力得罪的徹徹底底。
宋朝才經歷了4個皇帝,范仲淹就要對貴族集團動手了,這肯定會遭到各方面勢力的打擊。結果宋仁宗頂不住壓力,向貴族集團妥協,范仲淹心知不妙,立刻自請出去做官,為期不到兩年的慶歷新政便這么失敗了。
然更張無漸,規摹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幸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宋史》
當時的歐陽修還沒有進入核心機構,只是一名諫官,專門上書提意見的那種,他緊跟著范仲淹一起搞新政,相當于是他的馬仔。新政失敗以后,他也被貶到了地方做知州,也就是滁州。
我們曾經讀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那就是在慶歷新政失敗以后寫的,環滁皆山也,這一句話可也是流傳千古的寫景名句。
司馬光和王安石,那就是一對生死冤家。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年紀相仿,兩個人中進士的時間也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算是同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剛考上進士的時候,歐陽修已經在搞慶歷新政了。可見他們和歐陽修之間還是有代溝的。
他們倆最初的關系是相當好的,兩人彼此都很欣賞對方的人品。尤其是司馬光,曾經在宴會上,發現王安石說自己滴酒不沾,于是從頭到尾就沒有喝過一口別人的敬酒,這種膽略氣度,深深吸引了司馬光。
安石曰:"近臣不知為誰,若兩宮有言,乃向經、曹佾所為爾。"馮京曰:"臣亦聞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為歸,故京獨聞其言,臣未之聞也。"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俠又坐竄嶺南。---《宋史》
于是司馬光悄悄把自己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講述給了王安石聽,因此王安石對司馬光也十分敬佩,兩人就這么成為了至交好友。
但是這兩個人后來卻分道揚鑣了,為什么呢?其實跟個人的交情是沒有關系的,主要是政見不同。
司馬光天天讀史書,所以因循守舊,不愿意做任何改革方面的嘗試。而王安石是個激進派,他成天就想著要改革,要變法。早在宋仁宗時期他就曾經上書過,打算變法。
和蘇軾有同樣遭遇的人有哪些
和蘇軾同時期的詩人有:王安石、司馬光、馮京、蘇轍、曾布、章敦、韓維、韓絳、吳充、陳繹、張景憲、呂惠卿、安燾、王安禮、呂大防、常秩等。
1、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 ?,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2、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馮京的史料記載
《宋史·列傳第七十六·馮京》
馮京,字當世,鄂州江夏人。少雋邁不群,舉進士,自鄉舉、禮部以至廷試,皆第一。時猶未娶,張堯佐方負宮掖勢,欲妻以女。擁至其家,束之以金帶,曰:「此上意也。」頃之,宮中持酒肴來,直出奩具目示之。京笑不視,力辭。出守將作監丞、通判荊南軍府事。還,直集賢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吳充以論溫成皇后追冊事,出知高郵,京疏充言是,不當黜。劉沆請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記注,旋復之。試知制誥。避婦父富弼當國嫌,拜龍圖閣待制、知揚州。改江寧府,以翰林侍讀學士召還,糾察在京刑獄。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數月不詣丞相府,韓琦語弼,以京為傲。弼使往見琦,京曰:「公為宰相,從官不妄造請,乃所以為公重,非傲也。」出安撫陜西,請城古渭,通西羌唃氏,畀木征官,以斷夏人右臂。除端明殿學士、知太原府。神宗立,復為翰林學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為政,京論其更張失當,累數千百言,安石指為邪說,請黜之。帝以為可用,擢樞密副使。河東麟、府、豐三州,城壘兵械不治,官吏皆受譴。京以先帥本道,上章自劾曰:「使諸路帥臣,知其雖一時脫去,后能僥竊名位者,猶必行法,將不敢復偷惰曠職。」優詔不聽。進參知政事。數與安石論辨,又薦劉分攵、蘇軾掌外制。安石令保甲養馬,京謂必不可行。會選人鄭俠上書言時政,薦京可相,呂惠卿因是譖京與俠通,罷知亳州。未幾,以資政殿學士知渭州。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雞粽關,聞京兵至,請降。議者遂欲蕩其巢窟,京請于朝,為禁侵掠,給稼器,餉糧食,使之歸。夷人喜,爭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為漢藩。惠卿告安石罪,發其私書,有曰「勿令齊年知」,齊年謂京也,與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為欺,復召京知樞密院。京以疾未至,帝中夕呼左右語曰:「適夢馮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賜京詔,有「渴想儀刑,不忘夢寐」之語。及入見,首以所夢告焉。頃之,以觀文殿學士知河陽。哲宗即位,拜保寧軍節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鎮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執政,初與王安石不合,后為呂惠卿所傾,其中立不倚之操,為先帝稱挹。且昭陵學士,獨京一人存,若付以樞密,必允公論。」時京已老,乃以為中太一宮使兼侍講,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師,致仕。紹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帝臨奠于第,贈司徒,謚曰文簡。始,京鄉居,受恩通判南宮成,迨貴,以郊恩官其子。嘗過外兄朱適,出侍妾,詢知為同年進士妻,亟請而嫁之。其為郡守,諸縣公事至,即歷究之,茍與縣牘合而處斷麗于法者,呼法吏決罪,不以侍獄。報下捷疾,一無壅滯,人服其敏云。
錯把馮京當馬涼的故事具體是怎么樣的?
馮京,歷史上實有其人,是宋朝人。但"錯把馮京當馬涼"這個典故,我沒有找到確切的出發。
一般是說:一次鄉試,某主考官老眼昏花,把考生馮京的“馮”姓左邊兩點落到名字上去了,他大喊三聲“馬涼”,生員無一人應。這便是“錯把馮京作馬涼”的笑話。
"錯把馮京當馬涼"的意思就是張冠李戴,弄錯了對象。
馮京的資料:
馮京(1021-1094年)字當世,宋鄂州咸寧(今湖北咸寧)人,后徙居江夏。他是宋初名相富弼的女婿。皇佑元年(1049年)己丑科以“三元”及第。歷任荊南府通判,直集賢院,判吏部南漕,翰林學士,先后知揚州、江寧府、開封府、太原府;神宗即位后入為御史中丞,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兩人常在神宗跟前爭辯,曾極力推薦蘇軾、劉攽等人,并因此于熙寧八年(1075年)被罷去參知政事,出知亳州。后拜保寧軍節度使,改知大名府、彰德府。元佑六年(1091年)五月以太子少師致仕,紹圣元年(1094年)卒,享年74歲。哲宗親自到家祭奠,贈司空,謚文簡。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