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部有多少韻(韻,韻部,韻目)
大家好,關于韻部有多少韻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韻,韻部,韻目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中華新韻表十八韻十四韻有什么區別
十八韻和十四韻在內容、出版時間以及性質上有區別:
一、內容不同
1、十四韻有十七個分類。
2、十八韻有十八個分類。
二、出版時間不同
1、十八韻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于1941年10月10日列出的。
2、十四韻是2003年8月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列出的。
三、性質不同
1、十八韻是用來寫古詩體的。符合古人寫詩韻律。
2、十四韻更符合今人的韻律要。
擴展資料:
韻部劃分用《漢語拼音》注音,韻母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
韻母開頭的部分i、u、ü,稱為韻頭;韻頭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韻母發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稱為韻腹;韻腹后面的輔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全稱韻身。
有的韻母沒有韻頭,只有韻身。有的韻母沒有韻尾,韻腹即是韻身。顯然,韻身相同的字,發音取同一收勢,讀起來是和諧統一的,因而是押韻的。
所謂“同身同韻”,即是將韻身相同的字,歸于同一韻部。這樣就使音韻劃分有了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和尺度,從而使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考慮到漢語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時的具體情況,在判定“同身”時,對個別具體情況有所調整。
誰可以給我說,古代詩詞的韻分哪幾種?非常感謝
古代詩詞用韻,不同時期有差別。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廣、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詩韻為《平水韻》,詞韻用《詞林正韻》。
“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原書已經遺失。后又經過多次修改,到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其平聲部分包括:上平十五部、下平十五部。仄聲部分包括:上聲二十九部、去聲三十部。入聲十七部。
“詞林正韻”是清人戈載編纂的一部詞韻書,書分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他的分部,實際上是依據前人作詞用韻的情況歸納而來,這就是他所說的“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戈氏的分韻雖是歸納、審定工作,但其結論卻多為后人所接受,論詞韻之士多據以為準。戈氏所分的詞韻十九部,事實上也是進一步歸納詩韻即“平水韻”而來。
中華新韻十四韻一覽表怎么看?
中華新韻(十四韻)
一、麻a,ia,ua
二、波o,e,uo
三、皆ie,üe
四、開ai,uai
五、微ei,ui(uei)
六、豪ao,iao
七、尤ou,iu(iou)
八、寒an,ian,uan,üan
九、文en,in(ien),un(uen),ün
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
十二、齊i,er,ü
十三、支(-i)(★)零韻母
十四、姑u
擴展資料:
1、e,o同韻。
e與o在漢語拼音中發音的區別,是依賴于聲母的,當其與b、p、m、f相拚時,發o音,與其它聲母相拚時,發e音。它兩個其實是一個韻母,只是與不同的聲母相拚時,才造成了讀音的微小差別。《平水韻》同歸五歌,《十三轍》同入“梭波”,說明古時差別更小。
《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兩個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讀音的實際情況。因此,把e、o歸入同一韻部,是在實際發音上是不違反“同身同韻”的標準的。
2、eng,ong同韻。
韻母ong的使用,只是《漢語拼音方案》的特殊處理。從音韻學角度上講,ong、iong的韻腹都不是o,而是e,即應為ueng、ǖeng,其韻身都是eng。《漢語拼音方案》中還有一個韻母ueng,與ong同音,可見ong與ueng是等效的。
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即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韻母同為ㄥ,其與eng同身同韻的狀況,更是一目了然。《平水韻》分為一東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轍》統歸中東,反映出古人已經認識到它們可以是同韻的。
3、ie,ue的韻身不是e,而是ê。
我們所說的“同身同韻”的標準,是以字的實際讀音為依據的。《漢語拼音方案》為了簡便,對個別字母的使用做了調整。比如,ie、ue中的e實際應是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為了簡便,以e代之。注音時是簡便了,劃韻時卻增加了一層假面具。
必須拋開假面具,按照其實際讀音劃韻。因此ie、ue不應與e同韻,而應自成一韻。《平水韻》中,此二韻雜于九佳六麻,《十三轍》始辟“乜斜”,反映出讀音的發展分化狀況。
4、an,en不同韻。
這兩個韻母的字,有一部分在古代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而《平水韻》把它們歸入同一個韻部(十三元)。現今有些地方方言中還保留著這種坊音,但普通話中已明顯的區別出來了。
這兩個韻母雖然都是以鼻音n做為韻尾,但做了韻腹的主元音不同,因而韻身不同。按照“同身同韻”的標準,不應同韻。
5、en,eng不通押。
古人多有en、eng通押現象,多見于詞。現今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en、eng不分的現象,即是古音的殘留。普通話中,它們的讀音差別是非常明顯的,不能通押。且新韻只有十幾個韻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韻再無放寬的必要。
因此,不論從“同身同韻”的標準來說,還是從具體操作的尺度來說,這兩個韻部都不應再通押。
注:為簡便起見,本文所舉舊韻部僅為平聲韻部,對其仄聲韻部,根據“同身同韻”的標準,讀者用者自會解決其韻部歸屬,茲不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新韻
平水韻中平聲的三十個韻部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詞是如何限韻的?
《平水韻》上平、下平相加,一共三十韻部。每一個韻部下的所有字在古音中聲調相同、韻母相同,可以在格律詩中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使用。
所謂“限韻”,指的是一首格律詩限定用某一個韻部或某一個韻部中的某幾個字做韻腳進行創作,古時科考常有此類規定。至于填詞“限韻”,我還沒有聽說過,一是詞的正統地位不比格律詩;二是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沒有一部韻書,無法“限韻”,直到清代嘉慶年間戈載編輯了《詞林正韻》,才有了一定的規范。不過詞的“次韻”自古有之,如辛棄疾和陳亮互相唱酬的六首《賀新郎》,如葉夢得、辛棄疾、文天祥、鄧剡、張炎、蔡松年、趙秉文、薩都刺、李孝光、周用等多人次蘇軾韻所作的《念奴嬌》等。
填詞作詩一共有幾個韻部
雙規并行。
按古韻,作詩:按平水為106個韻部。填詞:按詞林正韻為19個韻部。
按新韻,作詩填詞都是用中華新韻18韻。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