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為什么寫望月有感(望月有感白居易答案)
大家好,關于白居易為什么寫望月有感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望月有感白居易答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白居易的 《望月有感》全文,背景和意思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1、世業:世代傳下的產業。 2、羈旅:猶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爭。 5、根:喻兄弟。 6, 吊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7.千里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漂泊 9.九秋:秋天
翻譯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和在烏江的十五哥,并給符離和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背景
《望月有感》是白居易所作的七言律詩,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作者在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
望月有感白居易古詩的意思是什么?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譯文時世艱難,歲逢災荒,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弟兄們為生活所迫而流離失所,各奔東西。
戰亂后田園荒蕪滿目生悲,兄弟姐妹們輾轉四處正在離別之中。
形影相吊孤零零如同千里單飛的鳴雁,離開故土而沒了根基,仿佛漫天飄飛的秋蓮。
共望一輪圓圓的明月,我們都會流下傷心的眼淚,此夜之中,分處五地的我們思念家鄉親人的心情完全相同。
賞析此詩大作于貞元十六年秋天,此時正值動亂年代,加上旱災嚴重,關內發生饑荒,詩人骨肉弟姐分散五處。在此情況下,白居易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詩。
詩的前兩聯從時代的災難寫起,以親自經歷概括出戰亂的現實生活;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形象貼切。“吊影”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他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最后以己及人,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白居易 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
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
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業:世代傳下的產業。
9、羈旅:猶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爭。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14、千里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譯: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
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
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
各自在一處。
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
便隨性寫成一首來記錄感想,
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
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
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賞析: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約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饑。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注釋
⑴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刻劃相思時心神恍惚,不覺從室內走到室外。愛月滅燭,露涼披衣,寫盡無眠。
⑵遙夜:長夜。竟夕:終宵,即一夜
⑶憐:愛。滋:生。
⑷盈手:雙手捧滿之意。
評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并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余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著眼,把“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所以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么柔情,把情寫得那么沉著,詩的情意是那么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后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賞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說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寄托的深遠。詩著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從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詩人巧妙地把寫景和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首聯擒題,以下諸句便由此生發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對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的表述。這里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么深沉的感情!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后,尤覺月華光滿可愛,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因相思所苦的非癡即呆的形象。這一聯貌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詩人多想讓這種幻想成為現實!所以“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同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用得好,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一種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便產生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及注釋】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遠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長夜之難挨;
孤身徹夜不成眠,輾轉反側起相思。
滅燭欣賞明月呵,清光淡淡瀉滿地;
起身披衣去閑散,忽覺露珠侵人肌。
月光雖美難采擷,送它給遠方親人;
不如還家睡覺,或可夢見相會佳期。
1、滅燭兩句:刻劃相思時心神恍惚,不覺從室內走到室外。愛月滅燭,露涼披衣,寫盡無眠。
【賞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并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余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白居易 賣炭翁
《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注釋:
1、賣炭翁:這首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6、蒼蒼:蒼白。
7、得:得到。
8、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營,這里指謀求。
9、輾(niǎn):同碾,碾壓。
10、愿:希望。
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j):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9、回:調轉。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2、驅將:趕著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24、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25、系:掛。
26、直:通值,價格。
翻譯: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的太監的爪牙。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卻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有非常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格。
賞析: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又那么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