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喜歡王昌齡的詩句(王昌齡的詩怎么樣)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為什么喜歡王昌齡的詩句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王昌齡的詩怎么樣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給我推薦一首王昌齡的詩,并說明推薦的理由,理由要30個字哦,謝謝 了
推薦一首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喜歡“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句,因為從這句中可以體會出李白的王昌齡的友誼很深,抒發了作者對王昌齡的深刻憂慮和熱切關懷。
樓主給分吧!
喜歡王昌齡的原因?
喜歡王昌齡的話,是因為王昌齡作為一個邊塞詩人寫的詩,意境非常好。能夠讓人身臨其境。
王昌齡的[出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王昌齡的《出塞》表達了作者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原詩:
《出塞》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釋義: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
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出塞 (唐代王昌齡詩作)
為什么喜歡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
因為這首詩表現了對朋友的真心關懷。尤其是后兩句,既表達了對老友遭遇的深深憂慮,也表達了對現實的憤慨不平。既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邊塞詩有什么特點,代表詩人都有誰呢?
在唐朝,國家開拓疆土,為的是將周邊的領土都納入到自己的國土之中。
這期間,詩人便有機會到邊境去領略那里的風光,也可以了解到邊疆戰士的情況。而這些都會給他們以創作的靈感,最終,他們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人統稱為邊塞詩人,而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隨軍出征,見證了軍人的剛毅,用詩文將其表現出來,并廣為傳頌。
而詩人之間以詩會友、以詩博名,都是常有的事情,也是他們聚會時必有的節目。開元年間,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就經常聚會,并引發了轟動一時的大事件。
我們先說說高適,他是商丘人,佳作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但是,高適的詩中,卻總是透露著一股悲涼的氣息,而最具代表的作品當屬《別董大二首》: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馀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第二位詩人則是王昌齡,他是河東太原人。王昌齡的命運比較凄苦,早年家貧,生活很不容易。長大之后考中了進士,當上了汜水尉,可惜,在任上因為小事而被貶官,發到偏遠山區當差去了。后來,他成功的返回了長安城,偏偏又遇到了安史之亂,便在這場混亂中被殺了。
王昌齡的詩句比較大氣,讀完之后讓人感覺到氣勢磅礴,比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塞將士的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也免不了有種不舍的情感。一個詩人能夠留下一首佳作已經是不易之事,而王昌齡卻留下了至少二十首佳作。
而且,大家喜歡王昌齡也是有原因的,他的詩句意境很美,比如《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最后,我們來說一說王之渙,他是山西人,其佳作中比較膾炙人口的有《登黃鶴樓》、《涼州詞》等,如果,這些你還沒有印象,那么,提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你肯定能夠想起。而他的《涼州詞》可以說是千古絕唱了: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除此之外,唐朝詩人也有自己的抱負,也想建立自己的功名,所以,他們希望能夠在皇帝身邊一展才干,失意的時候,他們則會聚在一起,縱情酒色。
開元年間,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聚在一起喝酒,等到他們喝得醉醺醺的時候,突然聽到梨園內有伶官和妙妓的表演,這其中,有一個吟詩的節目。看到這個場景,他們三人私下打賭:看這個吟詩節目提到誰的詩句最多,這個人就是今晚的贏家。
他們剛說完,就有一名妙妓唱出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時,王昌齡自豪地站了起來,向他們宣稱這是自己的作品,并在墻上劃了一道杠。過了一會,那邊傳來了詩句“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站起來也在墻上也劃了一道,并宣稱是自己的佳作。又過了一會,那邊傳來了“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再次站起來,在墻上又劃了一道。
現在,王昌齡已經領先了。
然而,王之渙的作品還沒有被提到,但是,他自認為自己的作品很是響亮,絕對不會輸給在座的兩位,所以,他對兩人說,這些吟詩的人都是一些潦倒不堪的人,他們懂得的詩文就只有《巴人》、《下里》等作品,肯定不知道他王之渙的作品。剛說完,王之渙又跟兩人加賭注,他指著那群人中最出色的歌女,言明:如果她也不唱王之渙的作品,那么,他本人將終身不與高適、王昌齡比詩藝了。
現在,輪到王之渙所指的那位最出色的歌女表演了,只見她深情的唱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后,她剛唱完,下面就響起了滿堂的掌聲,這是王之渙的作品。這下王之渙高興了,他也終于自豪了一把。而三人,也開心得笑了起來。看到這三人發笑,臺上的歌女和演員有些發懵,他們詢問這位官人為何發笑?三人隨即表明了身份,原來,臺上所唱的詩句其作者就在臺下。
對此,歌女們是又驚又喜,連忙向三位大師行禮。行禮完畢,他們宴請三人入席,而這三人也不推脫,高高興興的入了席,同他人飲酒作樂,又鬧騰了一天。
唐朝之所以有這么多邊塞詩人,他們的出現不外乎這三個原因:
一、由于邊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邊塞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
二、有些文人向往邊塞風光和塞外生活,有機會到邊地漫游:
三、有些詩人對朝廷的窮兵黷武不滿。
可以說,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邊塞詩人的這些詩句讓我們無比懷念,他們將豪情都奉獻給了邊關,這是文人的正能量,只是現今已經不復存在了。在邊塞詩人中,我們還要提一個人,那就是岑參,他也是邊塞詩人的代表。岑參是南陽人,曾經兩次從軍,跟隨軍隊來到邊塞,開始了他邊疆服役的生活。
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這四大邊塞詩人所處的時代相同,彼此之間也非常熟悉和景仰。但奈何,他們結局都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客死他鄉了。
這其中,岑參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傳唱度也很高: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其中,我比較喜歡的則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可以說,岑參把邊塞風光描述的非常到位,也使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意境的美。
為什么喜歡王昌齡的詩句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王昌齡的詩怎么樣、為什么喜歡王昌齡的詩句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