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么稱西川(西川屬于什么派詩人)
大家好,關于杜甫為什么稱西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西川屬于什么派詩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唐代詩人杜甫簡介,簡介簡介
新唐書 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貧不自振。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甫奏賦三篇。擢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數子先,至沉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
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兵,又以客董廷蘭之故罷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不復問。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拾橡粟自給。
流落劍南,營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會嚴武節度劍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歷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適耒陽。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縣令自棹舟迎之,乃得還。為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墳在岳陽。有集六十卷,今傳。
杜甫被稱為什么?
杜甫被稱為“詩圣” ,他的詩被稱為“詩史”,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擴展資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
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被稱為什么稱號?
小杜
杜牧之所以在現再家喻戶曉,是因為他的詩歌廣為的流傳,然而唐朝的杜牧卻是一個政客,他自己的理想不在山水之情上,而在天下蒼生上。
杜牧的祖父是唐朝的名臣,一生的政績可以說是相當非凡。但杜牧的一生不僅沒有什么政績,還一度的迷失,在官場上日落西山,一朝不如一朝。
單論才華而言的杜牧本在政壇上可以大展拳腳。
在我國歷史上的文人向杜牧這樣能文能武的少之又少,他不僅能寫出好詩,還精通兵法,然而這位文武雙全的才子夾在牛李黨爭中,難以有所作為。
杜甫的簡介 詳細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擴展資料
家世背景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
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的詩為什么是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典范?它與丹棱大雅文化的關系?
一直以來,杜甫都被認為是大雅文化的嫡系傳人,特別是杜甫描寫兩川、夔峽的詩,更是頗具大雅詩的“宏遠雅正”之風。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爆發,社會動蕩不安,百姓顛沛流離。唐肅宗乾元二年,杜甫逃離動亂的長安秦隴地區,輾轉于巴蜀各地,在四川閬中、成都,夔州(今重慶奉節)等地過著寄居他鄉的流亡生活,直到代宗大歷三年,才離開夔州出三峽赴湖湘。
在巴蜀各地流寓的9年時間里,杜甫憂國憂民,寫下了900余首詩歌,抒發自己對國家民族未來的擔憂,對國家復興、收復失地的期盼,對百姓流離失所悲苦遭遇的同情。杜甫兩川夔峽詩(西川、東川、夔州)不僅數量眾多,其思想性和藝術性也得到升華,代表了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最高水平。
北宋時期,詩壇流行西昆體,思想內容脫離社會現實,詩風浮躁奢靡。一批有識之士對此甚為不滿,大力倡導詩圣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黃庭堅正是其中的代表。
黃庭堅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研究杜甫的專家,他從小耳濡目染,對杜詩很是喜愛。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黃庭堅來到當時國家的首都——汴京,進入館閣工作,參加編修《神宗實錄》。后來黃庭堅結識了仰慕已久的蘇東坡,并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二人惺惺相惜,都對杜甫非常推崇。
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黃庭堅因為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涪州別駕,黔州(今重慶彭水)安置,此后,輾轉于黔州、戎州(今宜賓市)、眉州各地,長達6年。
在巴蜀之地黃庭堅與杜甫有非常相似的經歷,使黃庭堅與杜甫漸漸心境相通,對杜詩尤其是兩川夔峽詩有了更深的理解,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大雅之音。黃庭堅表示,愿“盡刻杜子美東西川及夔州詩,使大雅之音久湮沒而復盈三巴之耳”。
義士風范 楊素翁鑄造大雅之堂
這一消息被丹棱名士楊素獲悉后,酷愛書法收藏、同樣仰慕杜詩的楊素駕著小舟,千里迢迢趕往戎州(今宜賓市),拜會黃庭堅。據史料記載,楊素有著“朝散大夫”的文職散官封號,熱愛文學藝術的他希望在北宋巴蜀詩壇重振杜甫宏遠雅正的詩風,設想在比較閉塞的家鄉丹棱建設一處標志性的文化建筑,提升本地的文化品位。
半年后,楊素將黃庭堅書寫的杜甫詩書帶回丹棱,變賣自家財產,在縣城南側筆架山修了“詩碑堂”,聘請匠人將杜詩雕刻珍藏于此。元符三年,黃庭堅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命為宣德郎,掌管鄂州鹽稅。從戎州出發到鄂州任職,黃庭堅需要經過令人望而生畏的長江三峽。當時正是盛夏時節,常常大雨傾盆,江水暴漲,導致船只無法通行。黃庭堅正好遇到了這種情況,前行不得的他想起了暫居眉州青神的姑媽,決定前去探望。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黃庭堅為楊素建造的詩碑堂題名為“大雅堂”,并撰寫《大雅堂記》。詩曰:“南安(今丹棱縣)多勝壯江山,白鶴儒林大雅堂”。在《大雅堂記》中,黃庭堅稱贊楊素“英偉人也”、“有俠氣”、“以禮義不以財力稱長雄也”,并預言大雅堂能起到教化后人,傳承大雅之風的作用,其文曰“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說而求之,則思過半矣”。此后,黃庭堅又作《刻杜子美巴蜀詩序》記錄修建大雅堂的事情,詩序中寫到“此西川之盛事,亦使來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表達對修建大雅堂的贊揚,對楊素信守承諾,弘揚正統詩風的肯定。
歷史變遷,后人無從得知黃庭堅是否到過丹棱,親自登上由他與楊素共同締造的大雅堂,親手撫摸過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一碑一石,感受來源于自己筆下的一字一文。雖然那些真實的人和故事早已隨著歷史的塵埃遠去,然而杜甫大雅正統的詩風、黃庭堅墨花飛舞的書法、楊素出資修建的義舉將會永遠流傳下去。
杜甫人稱什么,被尊稱為什么,急!!!!!!!!!!!
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擴展資料:
詩圣杜甫,他的詩因為多描寫社會現實和民間疾苦,可以作為研究歷史的輔助資料,因此被人們稱為“詩史”。杜甫其人,雖然生前默默無聞,卻在死后一千多年來深受世人的敬仰和稱道。
杜甫的詩詞風格就非常的沉郁和苦悶,其實這也是因為他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他擁有著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情懷和能力,但是卻始終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好不容易做了官。
但是在官場上卻非常的失意并且坎坷,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沒有得到一個很高的官職,并且他的后半生過得窮困潦倒,甚至還要依靠那些朋友的資助才能夠給自己的家人得到一個勉強的居住的地方。
但是即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也從來沒有改變自己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和擔憂,甚至還擁有著一種非常豁達的心思,因為自己擁有著這樣的人生。
所以對這世間那些不得志的人都有著很強烈的同情心,這就造成了他那一顆非常偉大的心,即使犧牲自己的一切和所有都無所謂,只要能讓天下和自己一樣的文人志士都得到重用。
即使是得到了友人的幫助,他的生活也并不順利,住的不過是小小茅草屋,睡得只是硬如磐石的床鋪,吃的不過粗茶淡飯,這一切物質都經不住風雨的吹打。
他的生活并沒有變得稍微好些,反而更像顛沛流離,但在這樣的環境里,他也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與志向,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也始終保持自己的初心。
并不為生活的艱辛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去做和其他人一樣的,渾身上下占滿污泥的官員。他還是向往著官場的,男兒志向在征戰四方,血燃沙場,在身居高位,為天下衡量。
即使一次次領略到現實的黑暗與人性的扭曲,他還是對為官充滿了向往,他一直都只是想做一個好官,他并不在乎榮華富貴,只是想實現自己的抱負,想讓天下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因為自己曾低入塵埃,所以懂得在塵土中前行是怎樣的感受,因為自己顛沛流離,所以更懂得流離失所之人的感受,所以更想讓與自己類似或者比自己還慘的人過上安樂的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關于杜甫為什么稱西川和西川屬于什么派詩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