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朱湘的古詩一首有哪些(朱湘最有名的詩)
大家好,關于有關朱湘的古詩一首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朱湘最有名的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有關真正的詩人--朱湘
編輯詞條朱湘
編輯本段朱湘
朱湘(1904~1933),現代詩人,字子沅,安徽太湖縣,出生于湖南省沅陵縣,時父親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資聰穎,6歲開始讀書,7歲學作文,11歲入小學,13歲就讀于南京第四師范附屬小學。1919年入南京工業學校預科學習一年,受《新青年》的影響,開始贊同新文化運動。1920年入清華大學,參加清華文學社活動。1922年開始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新詩,并加入文學研究會。此后專心于詩歌創作和翻譯。1927年9月赴美國留學,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勞倫斯大學、芝加哥大學、俄亥俄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等課程。那裏的民族歧視激發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他幻想回國后開"作者書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豐富更快樂的創作"。為家庭生活計,他學業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國,應聘到安慶安徽大學任英國文學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職,飄泊輾轉于北平、上海、長沙等地,以寫詩賣文為生。終因生活窘困,憤懣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開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殺。 據目擊者說,自殺前還朗誦過德國詩人海涅的詩。
朱湘死后被魯迅稱之為"中國的濟慈"。羅念生說:"英國的濟慈是不死的,中國的濟慈也是不死的。"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華園的四個學生詩人之一,與饒孟侃(字子離)、孫大雨(字子潛)和楊世恩(字子惠)并稱為"清華四子",后來與其他三子成為了中國現代詩壇上的重要詩人。在校期間,他的藝術天分已經嶄露出來,當時就是清華校園的文學名人。
朱湘1921年在清華學習期間開始新詩創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詩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風格纖細清麗,技巧還較為幼稚。1925年以后,自覺追求新詩音韻格律的整飭,曾于1926年參與聞一多,徐志摩創辦的《晨報副刊?詩鐫》的工作,提倡格律詩的運動,并發表"我的讀詩會"廣告,努力實踐詩歌音樂美的主張。他的第二部詩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調柔婉,風格清麗,《搖籃歌》、《采蓮曲》節奏清緩、動聽,他的著名長詩《王嬌》,注意融匯中國古代詞曲及民間鼓書彈詞的長處。這個詩集標志他詩歌創作的日趨成熟。朱湘出國前后的創作較多接受外國詩歌的影響,對西方多種詩體進行了嘗試。在后期,他多用西洋的詩體和格律來傾吐人生的感嘆,其中《石門集》(1934)所收的70馀首十四行體詩,被稱為是他詩集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柳無忌《朱湘的十四行詩》)。其外在他其他作品中,還包含了有回環調,巴俚曲,商籟體,散文詩,詩劇等等,這些都是外來形式,和前期詩歌的格調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朱湘的詩"重格律形式,詩句精煉有力,莊肅嚴峻,富有人生哲學的觀念,字少意遠。
其中,他的代表作《有憶》 更是做到了聞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朱湘還寫過不少散文隨筆、詩歌批評,翻譯介紹了不少外國名詩。他曾用"天用"的筆名在1924年《文學周報》上開辟"桌話欄",發表了關于《吶喊》、《紅燭》等書評。他的著作還有:詩集《永言集》(1936),散文和評論《中書集》(1934)、《文學閑談》(1934),書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書信集》(1936),譯作《路曼尼亞民歌一斑》(1924)、《英國近代小說集》(1929),《芭樂集》(1936)。
朱湘是一個性格獨特、對藝術充滿執著的詩人,他在清華六年學生生活并不順利,曾因記滿三次大過而受到勒令退學的處分,1926年復學后又讀了一年才畢業。但這并不意味著朱湘的學習成績不好,他"中英文永遠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觀的道德藩籬如嫖賭煙酒向來沒有犯越過,只因喜讀文學書籍時常蹺課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時候被學校開除掉了。"他在給清華文學社的顧一樵的信中說,他離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戰。這種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對清華園無限留戀:"清華又有許多令我不舍之處。這種兩面為難的心情是最難堪的了。反不如清華一點令人留戀的地方也無倒好些。"他之不滿意清華在于:"人生是奮斗的,而清華只有鉆分數;人生是變換的,而清華只有單調;人生是熱辣辣的,而清華只是隔靴搔癢。"嚴格的校園生活,對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來說,不免感到拘囿;但清華的自然人文環境,畢竟給過他薰染和陶冶,使他后來的創作道路走得更為扎實。
新文學自誕生至今以歷七十馀年,而新詩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功績尤不可沒。而在新詩誕生初期數十位可圈可點的詩人當中,有四人是缺一不可的。他們是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和朱湘。就詩的風格而言,我曾比喻,郭沫若的詩如不羈的烈火(但郭詩精品極少,且大都限于早期作品),徐志摩的詩有若璀璨的寶石,朱湘好比無暇的美玉,聞一多則是澎湃的江河。以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三人的成就來說,世人就算不全了解,大都也有所耳聞。而知道朱湘的卻是百無一人。這對這樣一個將新詩從形式和內容與民族性、創造性完美結合的重要的詩人,對于這個對新詩發展做出了諸多創造性貢獻的詩人來說,生未能逢其時,死又不能傳其名,何嘗不是最大的悲哀呢?或許這也是詩人苦難的一種馀音吧。
有風時白楊蕭蕭著,
無風時白楊蕭蕭著,
蕭蕭外更聽不到什麼。
野花悄悄的發了,
野花悄悄的謝了,
悄悄外園裏更沒有什麼。
看起來這是一首完全寫景的詩歌,然而景物中蘊涵著"情語":沒有生氣的"廢園"裏除了蕭蕭的白楊,無所聽、無所見,在悄沒聲中歲月流逝,青春不再,這其實就是詩人心目中死氣沉沉的校園的象徵。含蓄的形式下透露出不滿和苦悶,當然這不滿還是比較朦朧的,不像這首《冬夜歌》,直截了當地寫明副標題"敬勉《周刊》產物質而革課程也":
聳暮空紫色西山,
山頂戴著白雪之冠;
山陰飄清華校旗,
但清華旗色何其黯然!
夕陽是清華的靈魂,
漫天的黑云將他攫吞;
遺下物質的軀殼,
有大會堂作伊的墳墓。
玄冰仿佛功課,
壓住本性活潑的小河,
月光只映他滯重的面色,
再不見風中的笑窩。
詩人用象徵比喻的手法,描寫彌漫著物質氣息的校園,吞噬靈氣如墳墓,缺乏自主意識像石像,刻板教條。其實它并不缺少靈秀的環境,就像它不缺少活潑的少年一樣,然而黑云壓住了美景,功課窒息了學生的天性。詩人忍不住要吶喊:趕走冬夜,讓春色重臨校園。
朱湘獨立不羈的思想也同樣表現在這一時期的論文中,《課程上前車之鑒》中,朱湘提出要提倡自由發展,減少課時,改為自修,以交心得代替傳統的考試模式。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出世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審美情趣,而不能總沉浸于世俗之中。
從學生時代起,朱湘的個性就較乖僻、焦躁,可是他的詩歌卻是少有的平靜和諧,他仿佛在創作之前洗凈了身內身外的煩惱,給詩歌留下一方神圣和諧的園地。從創作初起時就十分注重錘煉詩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內心是喧囂的,而他的詩情卻是寧靜而柔美的: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陣陣溫風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聽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寶寶,
蜜蜂飛的真輕。
……
舒緩的旋律,悠揚的節奏,錯落有致的詩行,加上活潑清新的形象,在不經意中營造出一派和諧世界,給人以閱讀與聆聽的雙重美感。朱湘孜孜不倦地進行著新格律的探索,他特別追求"理智節制情感"的具有東方神韻的美學原則,從詩的情感到詩的章法、字句,他一直不懈地實踐著,形式上講究整齊、對稱,詩韻上講究與內容情緒合一,這些努力使朱湘在新詩創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編輯本段論朱湘的詩
《詩刊》派是新詩界最有貢獻的一個文藝集團。徐志摩、聞一多是這派中間的一雙柱石,此外則有朱湘、孫大雨、饒孟侃、蹇先艾、劉夢葦及少年詩人陳夢家、方瑋德等人。朱湘於1922年發表《夏天》,那是一本極薄的詩集,裏面頗少成熟的作品。但他秀麗清雅的詩筆已表現出一個特異的作風。1927年出版《草莽集》,比之《夏天》,更有驚人的進步。但說也奇怪,《草莽集》的藝術不但遠勝五四前后的康白情、俞平伯、汪靜之……等人的詩集,即比之在新詩界負有盛名的郭沫若的《女神》亦無多讓,而文藝界對之竟未如何 注意,頗教我們驚奇。或謂詩人不善自己標榜,所以如此。只看新詩做到最高標準的聞一多的《死水》還以寂寞狀況存在,別說《草莽集》了。我說這固是一部分的原因,而最大原因則以《草莽集》出版過遲。五四運動后我們對新詩抱著異常的好奇心與期待的愿望,所以有許多草率的作品,竟獲得讀者熱烈的歡迎,而《草莽集》則在讀者對新詩冷落的時期出版的,一個孩子不能在父母渴望子息的時候誕生,哪怕是天上石麟也不能得如何鍾愛了。
《草莽集》雖沒有徐志摩那樣橫恣的天才,也沒有聞一多那樣深沉的風格,但技巧之熟練,表現之細膩,豐神之秀麗,氣韻之嫻雅,也曾使它成為一本不平常的詩集。朱湘詩的特點:
一、善於融化舊詩詞
舊詩詞的文詞、格調、意思他都能隨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他這一點很像北宋詞人中之周邦彥。劉潛夫云:"美成頗偷古句。"陳質齋云:"美成詞多用唐人詩語,隱括入律,渾然天成。"張叔夏云:"美成負一代詞名,所作之詞渾厚和雅,善於融化詩句。"所以偷呀,剽竊呀都不要緊,只看他能否融化。朱湘的《落日》:"蒼涼呀,大漠的落日,筆直的煙連著云,人死了戰馬悲鳴,北風起驅走著砂石。"
用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漢樂府"梟騎格斗死,怒馬徘徊鳴。"岑參的"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熱情》:"我們發出流星的白羽箭,射死丑的蟾蜍,惡的天狗,我們揮彗星的筱帚掃除,拿南箕撮去一切污朽……我們把九個太陽都掛起,我們拿北斗酌天河的水……"
使我們恍惚想到《楚辭九歌》的"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馀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以及《詩經·小雅》"維南有箕,不可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以及盧仝《月蝕詩》中的一切。不過這首詩比上首已大有變化了--以上屬詞的方面。
《催妝曲》:"畫眉在杏枝上歌,畫眉人不起是因何?遠峰尖滴著新黛,正好蘸來描畫雙蛾……起呀!趁草際珠垂,春鶯兒銜了額黃歸。"
《采蓮曲》的"日落,微波,金絲閃動過小河……溪間,采蓮,水珠滑走過荷錢……"
都像舊詞的調子。《昭君出塞》:"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記得當初被選入京華,常對著南天悲吒;哪知道如今朝去遠嫁,望昭陽又是天涯。"又像舊曲的調子--以上屬於調的方面。
《曉朝曲》其莊嚴典重,雍容華貴的氣象全以唐人早朝詩套來。《還鄉》寫一個軍人久戰還家父死妻亡,母亦以哭泣盲目,情景甚為可慘,但大半從《豳》詩《東山》脫化而出,
不過反用之罷了。《情歌》分春夏秋冬四段敍述,用六朝子夜四時歌,及齊梁間詩人的十索十憶的意思--以上屬於意的方面。
二、音節的調協
《詩刊》派的詩人對於音節和體制一樣的注意。朱湘也是極力主張新詩是可以歌唱的一個,所以他的詩,音節方面大都有異常的成功。譬如他的《搖籃歌》是唱著給孩子睡時聽的,現引其中間二節:天上瞧不見一顆星星,地上瞧不見一盞紅燈;什麼聲音也都聽不到,只有蚯蚓在天井裏吟;睡呀,寶寶,蚯蚓都停了聲。一片白云天空上行,像是些小船飄過湖心,一刻兒起,一刻兒又沉,搖著船艙裏安臥的人;睡呀,寶寶,你來跟那些云。
在某一個文藝會上我曾親聽作者誦此歌。其音節溫柔飄忽,有說不出的甜美與和諧,你的靈魂在那彈簧似的音調上輕輕簸著搖著,也恍恍惚惚要飛入夢鄉了。等他誦完之后,大家才從催眠狀態中遽然醒來,甚有打呵欠者。其音節之魅人力可想而知。又《采蓮曲》,聽說也預備在一個集會中由作者讀唱,雖然我再沒有那樣耳福了。但觀全曲音節宛轉抑揚,極盡潺oe之美。誦之恍如置身蓮渚之間:菡萏如火,綠波蕩漾,無數妙齡女郎,劃小艇於花間,白衣與翠蓋紅裳相映,裊裊之歌聲與伊鴉之劃槳相間而為節奏。這種優美幽閑的古代東方式生活與情調,真使現代的我們神往呵!又《曉朝曲》用東陽韻,黃鐘大呂,氣象堂皇。試引末段:
看哪!一輪紅日已經升東,杏黃的旗旆在殿脊飄揚;在一萬里的青天下蕩漾,聽哪!景陽樓撞動了洪鐘!
三、長詩創作的試驗
《詩刊》派除體制音節二端之外,又注意長詩的創作試驗。聞一多《李白之死》、徐志摩《愛的靈感》、陳夢家、方瑋德的《悔與回》、朱湘則有《貓誥》與《王嬌》。《貓誥》借父子二貓談話,寫出一篇滑稽文字。此詩別無何等深刻的寓意,也不含何等教訓,只是純粹的"游戲文章"。中國文學只知道拉長臉子說正經話,對游戲精神排斥不遺馀力。韓愈做了一篇《毛穎傳》,柳宗元便不以為然,無怪乎中國文學之不如西洋之富有諧趣了。《貓誥》是作者童心復來時的作品,除文筆活潑之外,更富於機智、風趣,而且二句一換韻,音 節異常輕快,於內容之滑稽相稱。
又有許多觸景生情,涉筆成趣的插筆。如老貓正在訓話之際,忽聞鼠聲立即跳去捉住吞下,訓子道:"孔子雖曾三月不知肉味,佛雖言殺生於人道有悖,但是西方的科學在最近,證明了肉質富有維他命。"又說:"我們於人類這般有功勞,不料廣東人居然會吃貓……所以我主人如去廣東,那時候你切記著要罷工。""維他命"、"罷工"都是我們常說的口頭禪,這樣用來,不愁不令讀者發笑。
后段更有趣味,老貓和它兒子到廚房吃飯,碰到一只狗:老貓真不愧為大腹將軍,折沖樽俎時特別有精神。不幸他們的飯才吃了一半,便有一條狗來到了身畔;他毫不作禮的將貓擠走,片時間魚飯都卷進了口。老貓直氣得將兩眼圓睜,他一壁向狗呼,一壁退身。小貓也跟著退出戰陣外,他恭聽老貓最后的告誡:有一句話終身受用不竭,便是老子說的大勇若怯!
《王嬌》見於明代裨官,《今古奇觀》有《王嬌鸞百年長恨》一則便是演這故事。朱湘又把它化為長篇敍事詩。全詩共長七千四五百字。比康白情《廬山紀游》尤長,而且紀游乃是許多斷片湊合而成,《王嬌》則是整個的;《紀游》為無韻的自由詩,《王嬌》則為有韻的長篇;《紀游》拉雜記途中見聞,不成系統;《王嬌》則寫一有首有尾的故事。它的結構上當然比康作難多了。
原來故事的間架,由詩人的想像加以改變,不相干的情節刪去,而人物心理方面則添出許多瑣碎細微的描寫,不但使幾百年的僵尸復活,而且使它變為一個具有現代人靈性的亭亭美人了。如寫《王嬌》父親鰥居時對亡妻的追念的幾段:
時光真快,已到了梅雨期中:
陰沉的毛雨飄拂著梧桐,一夜裏青苔爬上了階砌,臥房前整日的垂下簾櫳。
稀疏的檐滴仿佛是秋聲,憂愁隨著春寒來襲老人,何況妻子在十年前亡去,今日裏正逢著她的忌辰。
十年前正是這樣的一天在傍晚,蚯蚓嘶鳴庭院間,偶爾有涼風來撼窗~*,他們永別於暗淡的燈前。
他還歷歷記得那時的妻:一陣紅潮上來,忽睜眼皮,接著喉嚨裏發響聲,沉寂--顫搖的影子在墻上面移。
三十年的夫妻終得分開,在冷雨凄風裏就此葬埋;愛隨她埋起了,苦卻沒有,苦隨了春寒依舊每年來。
這種描寫是長詩應有的渲染法,萬不可少。《孔雀東南飛》本是長篇敍事詩,記焦仲卿夫婦婚姻悲劇,但敍事之中,時時雜以描寫。首段寫蘭芝之貌及其才藝,臨下堂時寫其服飾,太守下聘時寫其禮物之繁,從人之眾。沈德潛云:"長篇詩若平平敘去,惟恐無色澤,中間須點染華縟,五色陸離,使讀者心目具炫。如篇中'新婦出門時,妾有繡羅襦'一段,太守擇日后'青雀白鵠舫'一段是也。"杜甫《北征》,亦為紀述行程之作,而寫沿路所見風景,到家時兒女嬌癡情態。張上若云:"凡作極要緊極忙文字,偏向極不要緊極閑處傳神,乃夕陽反照之法,惟老杜能之。如篇中青云幽事一段,他人于正實事尚鋪寫不了,何暇及此?此仙凡之別也。"我以為舊詩的作法也可以應用在新詩上的。而且《孔雀東南飛》、《北征》幾段描寫尚是硬插入的,刪去也不關緊要,至於《王嬌》的幾段描寫都是有機的,這是作家感受西洋文學的影響,所以能夠如此。又春香引周生進房,王嬌大怒,將丫頭嚴加申斥。丫頭回答的一段,也寫得極其曲折傳神:小姐,你已經忘記掉:那早晨我替你梳妝,你一邊拿著銅鏡照,一邊瞧鏡裏的面龐。你問我,眼睛沒有轉,"春香,你瞧我該配誰?"我說"師爺,可惜窮點。"你紅著臉,一語不回。一晚我從床上滾下,正摸著碰疼了的頭,忽然聽到你說夢話,別的不聞,只聽說"周……"
第六節周公子別王家回家久不來,使孫虎前往探視。則周已負心別娶,這是悲劇的頂點(Climax),空氣極為緊張,所以用不分行的詩句來寫,共320行,3120字。
真可謂"大落墨法"了。
但朱湘藝術最高的作品,如《有一座墳墓》、《葬我》、《雉夜啼》、《夢》、《序詩》,與聞一多《死水》裏的作品也不差多少。
編輯本段朱湘:詩人之死
一個詩人死了,這本不是什麼大新聞。
他選擇在一個冬日的淩晨,當輪船即將駛入南京時投河自盡。據說,這個名叫朱湘的年輕人,最后的時刻一邊飲酒,一邊吟詩。隨身攜帶的兩本書,一本是海涅的詩集,另一本是他自己的詩作。
幾乎無人知道詩人自殺的真正原因。梁實秋猜測是因性格怪癖,聞一多則感嘆"誰知道他若繼續活著只比死去更痛苦呢"?不管怎樣,這個被魯迅譽為"中國濟慈"的詩人,死前早已沒有才子的風貌,只剩下流浪漢的潦倒。
那張三等艙的船票,是親戚接濟的,那瓶酒,是妻子打工所得。
而早在10年前,他還和楊世恩等4名清華學生,因在新文學運動中脫穎而出并稱為"清華四子"。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年僅18歲的朱湘在《晨報》、《小說月報》等知名刊物發表作品若干。看起來,少年詩人的前途該是多麼遠大。
然而,他好像故意跟光明、美好這樣的字眼作對似的。在清華專攻文學而肆意蹺課,抵制齋務處的早餐點名制度,終於因記3次大過被開除。在美國讀書時因同學說了句"中國人像猴子",又憤而退學,什麼學位也沒拿到。在安徽大學任教,由于校方將自己主持的"英文文學系"更名為"英文學系",便發誓再也不教書了。
清華、"海歸"、教授……若干耀眼的光環,只因詩人的一時任性而紛紛遠去。就連"中國濟慈"的雅號,也被詩人鄙夷為詩壇的崇洋之風,再三表示"我只是東方的一只小鳥","只想聞泰岳嵩間的白鶴"。
"一個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幸福,一下子搗得粉碎?為什麼要脫離安適的環境,走上饑餓寒冷而又恥辱的道路?"同時代的女作家蘇雪林曾發出這樣的疑問。
對此,朱湘自己的解釋是"向失望宣戰"。只是,宣戰的結果是輸得一塌糊涂。從安徽大學離職后,向來清高的朱湘竟毫無生計,四處流浪。時人回憶,這位曾經穿著筆挺西服、深情傲慢的大學教授,一度住在黑暗狹小的碼頭飯店裏,低聲下氣地問人借錢。而他一個未滿周歲的兒子,因為沒有奶吃,哭了7天后活活餓死。
詩歌創作,對於此時的朱湘來說,不要說閑情逸致,連養家糊口都勉強。一次在武漢大學,朋友邀請其參觀圖書館,問是否有新作出版。只見詩人臉上露出悲涼的表情:"新著詩稿數種在長沙妻子身邊,還沒有接洽到出版社。"
如果不是死后《石門集》的出版,幾乎無人了解朱湘內心的苦悶。"我棄了世界,世界也棄了我……給我詩,鼓我的氣,替我消憂。"在詩作《我的詩神》中,朱湘這樣寫道。
於是,詩人之死被賦予了多重含義,一時間成為文學專欄的頭條。較多的說法是《申報》提出的"黑暗對知識份子的戕害"。作家陳鶴祥甚至著文呼吁,朱湘之死,應給所有不愿向惡勢力妥協的人以警策,"那就是要更加頑強地活下去"。
也有人贊嘆他是用生命譜寫詩歌。蘇雪林就曾說:"生命于我們雖然寶貴,比起藝術卻又不值什麼……我仿佛看見詩人懸崖撒手之頃,頂上暈著一道金色燦爛的圣者的圓光,有說不出的莊嚴,說不出的瑰麗。"
反倒是他的詩作被人忽視了。以至於后人周良沛在編纂《朱湘詩集》時不得不建議,與其討論朱湘是新月詩人,還是愛國詩人,不如先讀讀他的全部詩作。
不僅如此,詩人所在的時代也不復存在。按照當代詩人西川的說法,寫詩不再是一種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消費主義、流行文化氾濫的時代。而走在朱湘年少時曾和其他文學青年暢談詩作的清華園,人們不再看到手捧詩集的學生。他們大多在背英文單詞,為考GRE和托福而努力。打開BBS水木清華站的詩歌版面,搜索朱湘、"清華四子"也是毫無結果,倒是一個請網友幫孩子取名的帖子十分熱門。大半個世紀前,這所園子裏萌生的詩人、詩派和詩意,似乎已隨詩人的離去而漸遠漸淡。
還有朱湘,除了那則1933年12月4日投江自盡的新聞,人們也已不記得這個曾和徐志摩、聞一多比肩的大詩人。
《采蓮曲》這首詩怎么背?
采蓮曲背誦方法如下。
1、《采蓮曲》加拼音背誦時應該先將文字背出,然后背拼音,如第一句“荷葉羅裙一色裁”,先背這一句,然后背拼音:“héyèluóqúnyísècái。”
2、一般情況下,一首詩要求背拼音,老師可能會在課堂上要求默寫,背下來的同時也要默寫著背。背拼音時要注意哪些:要記準確音調。整體認讀音節在應該整體記憶。
《采蓮曲》是現代詩人朱湘創作的詩歌,收錄在《草莽集》中
朱湘的詩歌賞析
雨景
朱湘
???我心愛的雨景也多著呀:
???春夜夢回時窗前的淅瀝;
???急雨點打上蕉葉的聲音;
???霧一般拂著人臉的細絲;
?????從電光中潑下來的雷雨——
???但將雨時的天我最愛了。
???它雖然是灰色的卻透明;
???它蘊著一種無聲的期待。
????并且從云氣中,不知哪里,
???飄來了一聲清脆的鳥啼。
賞析:該篇是《草莽集》中的一首,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最優秀的“寫景詩”。這首與徐志摩的《黃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歌居然出之朱湘的筆下,的確有些耐人尋味。要知道,朱湘曾被沈從文認為:“生活一方面所顯示出的焦躁,是中國詩人中所沒有的焦躁”,詩“卻平靜地使人吃驚”。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明白,文學是一種夢的達成,是一種疾病的療救。我們便可以明白表現在朱湘生活與詩意上的巨大反差,朱湘寫作安靜的詩歌正是為了放置不安的心靈,在夢幻的詩境里,那個的焦躁的心靈得到了釋放,從而能夠在一個忙亂的時代里容納自己的生命。朱湘正因為生活在焦躁之中,才寫出這樣平靜的調子。我們試想一下,春夜臥榻,聽見窗前淅淅瀝瀝的細雨聲;或者聽雨滴滴落在芭蕉的葉子上;又或者在霧一樣的細雨里感受那絲絲縷縷的羈絆;甚至雷電大作之后的瓢潑大雨,我們所能夠得到的是郁結在內心中的種種不適的釋放過程,仿佛憋了很久的悶氣也消逝于漫天雨絲之中,得到的是心靈的極度寧靜。任何一個經歷過雨景的人都有相類似的這種感受。在這里,朱湘動用了視覺、聽覺、觸覺等諸種感覺系統來感受這種夢一樣的境界。而且,這些雨景都帶著古老的唐詩宋詞的意境,表征了朱湘那種古典情結,朱湘也用這種古典情結來對抗著現實人生的種種壓迫。
然而作者終于說出了自己的最愛:“但將雨時的天我最愛了。它雖然是灰色的卻透明;它蘊著一種無聲的期待。并且從云氣中,不知哪里,飄來了一聲清脆的鳥啼。”將雨而未雨意味著一種希望,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期待一個假期的到來,反而是臨近假期的那段時間最有意思,假期真的來了,反而沒有期待中的那種精彩。盡管這首詩普遍被認為是一首“寫景詩”,然而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朱湘是將時代的風雨安排到這首小詩中了,作者期待著一種時代的風雨,打破那種沉悶的氣氛,作者也對此充滿了期待和希望。那句“飄來了一聲清脆的鳥啼”真如神來之筆,將那種對于生機和活力的期待刻畫得躍然紙上。使我們想起徐志摩的那首《黃鸝》詩中那一句:“它飛了,不見了,沒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同樣是將希望寄托在一只鳥的身上。所不同的是,朱湘寫的是對希望的期待,徐志摩寫的是希望的破滅,徐志摩的《黃鸝》似乎是對朱湘的《雨景》中的期待的一種回答,但是縱然結局總歸是希望的破滅,在一開始,正不妨對于將來,如同渴望一聲“清脆的鳥啼”一樣,充滿了期待,否則,我們如何安排我們的生命,在這個時代里。?
請問:朱湘的詩歌“少年歌“原文?謝謝!'
[原文]
少年歌
朱湘(1904-1933)
我們是小羊,
跳躍過山坡同草場,
提起嗓子笑。
撒開腿來跑:
活潑是我們的主張。
我們是山泉,
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誰作涇的溷?
流成渭的清,
才不愧我們的真面。
我們恨暮氣,
恨一切腐朽的東西。
我們要永遠
熱烈同勇敢,
直到死封閉起眼皮。
我們是新人,
我們要翻一闋新聲。
來啊,攙起手,
少年歌在口,
同行人燦爛的前程!
《少年歌》選自現代詩人朱湘寫的《草莽集》。《少年歌》是他早年的代表作,全詩在平靜之中洋溢著歡快的情調。詩人用第一人稱,以歡快的筆調描繪了他所希望看到的新一代少年的形象。
全詩分四節。前兩節借助兩個能激發讀者想象的意象表現了少年的活潑與清純。3、第一節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少年比做“小羊”,表現少年的活潑可愛。末句點明段旨。
第二節把少年比做“山泉”,表現少年的純潔。詩人運用“涇濁渭清”的典故,說明我們青少年要做純潔的人。(“涇濁渭清”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壞。)末句點明段旨。
第三節直抒胸臆,表現青少年的勃勃生機。他們敢愛敢恨,愛憎分明。這一段表達了青少年與“一切衰朽的東西”斗爭到底的精神。
第四節點明主旨,形象說明要團結廣大青少年一起奮斗,奔向燦爛的前程。“我們要翻一闋新聲”語帶雙關,蘊含要改造舊中國的理想。
全詩筆調歡快,格調清新,形式完美
[現朱湘的資料 ]
朱湘,字子沅,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詩人,今年誕辰100周年,祖籍安徽太湖縣彌陀鎮,生于父親朱延熙湖南沅陵任內。
1919年朱湘入清華學校讀書,在“水木清華”的校園里,由于受“五四”新文學的影響,于1920年參加梁實秋、聞一多組織的“清華文學社”,1921年開始寫詩。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與詩人饒孟侃(子離)、孫大雨(子潛)、楊興恩(子惠)合稱“清華四子”,享有詩名。朱湘在安徽大學的同事蘇雪林女士對朱湘一直是以“詩人”相稱。1933年12月朱湘投江自殺后被魯迅先生稱為“中國的濟慈”。
濟慈是英國詩人,1795年出生于倫敦,自幼喜愛文學。濟慈詩才橫溢,與雪萊、拜倫齊名。他年僅25歲,可是他遺下的詩篇卻一直譽滿人間。
濟慈和朱湘雖相隔一個多世紀,除他們的生活經歷和詩歌創作生涯很有相同之點外,兩人的性情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濟慈具有曠世奇才,由于家境窮困,不滿16歲就離校學醫,后又棄醫從文。
朱湘雖然出生在官宦之家,但由于他三歲喪母,十歲喪父,家道中落,一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朱湘外冷內熱,性情狂傲、倔強、孤僻、狷介,但卻胸懷一顆赤子之心,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崇高的愛國精神。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為中華民族倍受歧視、中國現實社會落后感到憤怒和羞慚,他慷慨激昂地聲稱“為中國鞠躬盡瘁是我早就選定了的。”并說:“我在外國住得越久,越愛祖國……”。在國外,他的矜持和狂放不羈顯示出他錚錚鐵骨的為人,回國后他的狂傲、乖僻的個性致使他長期失業,甚至最后走上絕境。
朱湘“絕頂聰明”,曾受到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的器重。他和胡適、徐志摩、梁實秋、陳西瀅等人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詩人,是中國現代詩歌的重要奠基者。他極力從外國文學作品中吸收有益的東西,推進中國新文學運動。由于性格決定,他看不慣虛偽的世界,他要“尋遍天堂,從日生的時候尋到日死,還燃起白燭夜中去尋覓———你決不會尋到一種東西,假君子”。朱湘作為詩人,敏感、激憤、悲涼、壓抑和絕望為常見的情緒狀態,這種無常的情緒狀態使得詩人產生一種獨特的思維,于是乎也就產生了許多絕世之作,所以說“朱湘的詩是不死的”。
對于詩人朱湘自殺的原因,一些資料上介紹詩人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社會的打擊,家庭的失衡,生活的艱難,對他產生輕生的念頭是有很大影響的。但我不同意他是失去生活勇氣的說法。這可從蘇雪林先生的文章里得到證實。“他覺得有一種飄忽的玄妙的憧憬,永遠在他眼前飄漾。好像美人的手招著,來呀……這就是那美麗魅人的詩神的聲音。于是他將那足以戕害他生機的現實像敞屣一樣拋擲了。饑餓,寒冷,恥辱,誤解,還有足以使得敏感詩人感到徹骨痛傷的種種”。詩人自己對詩神說,“我的詩神,我棄了世界,世界也棄了我……給我詩,鼓我的氣。替我消憂。我的詩神!這樣你也是應該一看我的犧牲罷。為了你,我犧牲一切,犧牲我!全是自取的:我決不發怨聲”,詩人是以生命殉藝術。其實詩人在1926年2月寫成的長詩《王嬌》中早就流露出這種絕望,“妻子去了,女兒也已歸陰,我在人世上從此是孤零,這樣生活著有什么滋味?等著罷,等我與你們同行!”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朱湘和濟慈,和許多早逝(或自殺)的大文豪一樣,都是一種詩情的沖動使之達到忘我的境地。難怪詩人的好友羅念生說:“英國的濟慈是不死的,中國的濟慈也是不死的。”
朱湘著名的詩歌有哪些?
《夏天》(詩集)1925,商務
《廢園》朱湘代表作
《草莽》(詩集)1927,開明
《石門集》(詩集)1934,商務
《文學閑談》(評論集)1934,北新
《中書集》(散文、評論集)1934,生活
《海外寄霓君》(書信集)1934,北新
《朱湘書信集》1936,天津人生與文學社
《永言集》(詩集)1936,時代,遺著
關于有關朱湘的古詩一首有哪些和朱湘最有名的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