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詩如何押韻(五律怎么押韻)
今天給各位分享五律詩如何押韻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五律怎么押韻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五言律詩最常見的押韻規(guī)律
格律詩押韻要遵循以下五項規(guī)則。 (一)每首詩必須一韻到底,排律同樣如此。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偶句必須押韻;押平聲韻的是正格,押仄聲韻的是變格。
律詩押韻的規(guī)律
您好。
律詩押韻規(guī)則:
一,律詩只押平聲韻。
律詩押韻與詞曲不同,詞曲有的押平聲韻,有的押仄聲韻,有的可以平仄韻轉(zhuǎn)換。戲曲有的用韻稀疏,有的用韻稠密,密韻中有的句句押韻。句句押韻的有的是隔句押平聲韻,隔句押仄聲韻,極有規(guī)律,唱起來抑揚頓挫,和諧美妙。古代的律詩卻不同,以押平聲韻為多,押仄聲韻的極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仄聲字發(fā)音短促低沉,平聲字發(fā)音響亮悠長,而二者相比,平聲韻更優(yōu)美動聽。現(xiàn)在,律詩就只押平聲韻了。我們說的律詩都是指押平聲韻的。在押平聲韻中,即可以都押陰平韻,也可以都押陽平韻,還可以陰平、陽平交錯押韻。同調(diào)押韻具有和諧美,交錯押韻具有變化美。
二,對句押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
律詩要求隔句押韻,即對句押韻。律詩包括絕句、八句的律詩、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長律(排律)。律詩每聯(lián)的第一句叫出句(奇數(shù)句),第二句叫對句(偶數(shù)句)。
對句必須押韻,每首詩的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但第一句以平聲結(jié)尾的必須押韻,其余的出句都是仄聲結(jié)尾,是不押韻的,即使結(jié)尾的字與對句押韻的字是同韻字,也不是押韻的。具體說來,絕句,第二句、第四句必須押韻,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八句律詩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長律也是這樣,除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外,其余各對句必須押韻。
押韻,就是押韻句的句末用同韻字或近韻字。
押韻是為了整首律詩誦讀時音韻回環(huán)動聽。押韻,即押韻字韻母相同的,如毛主席的《七律?長征》中的難(nán)、閑(xián)、丸(wán)、寒(hán)、顏(yán),這五個字都押“an”韻,且聲調(diào)都是第二聲,和諧動聽。
押韻字韻母相近的,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痹娭械臉s、生、城、情是韻腳,韻母分別是ong、eng、eng、ing,這四個押韻字用了三個韻母,雖不同,但相近,所以也是押韻的。如李商隱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臘燈紅。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中的韻腳風、東、通、紅、蓬,其韻母一次是eng、ong、ong、ong、eng,韻母不同,是近韻字??梢?,近韻字押韻,自古而然。所以,我們今天作律詩,也可以用近韻字押韻。
三,不得重韻。
一首律詩中,一般說來是不得有重字的,這已經(jīng)包含了不得重韻的意思。但還必須特別強調(diào)一下,律詩押韻,在一首律詩中不得重韻,即在一首律詩中押韻的字不得重復(fù)。這是一條規(guī)則,也是一條常識,是萬萬不能違背的。古代的律詩沒有一首是重韻的。我們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大家都見過兩首犯重韻的現(xiàn)代“七律”。一首是《失足》:“人生孰料幾窮通,失足只緣一念中。學(xué)藝豈知身趔趄,取經(jīng)那顧老龍鐘。金雞獨立難行步,困鳥思飛徒望中。雜念消除蒲墊坐,期修正果過隆冬”(《阜新詩詞》2003年第1期第4頁“佳作選萃”),詩中第二句、第六句的韻腳字都是“中”字,重韻。如果把第六句的“中”改成“空”,就避免了重韻的毛病。另一首是《贊玉雕--長生殿》:“瑪瑙玲瓏作帝宮,長生殿在眼前呈。崇樓高聳瑤臺麗,半月空懸玉宇明。綠柳垂絲含雅意,丹階連袂訴衷情?;叔鷲蹜俸I绞?,道士蓬萊知隱情”(《阜新詩詞》2006年第3期第27頁),此詩印成的文字與原文對照有些變化,且第八句的韻腳字“情”與第六句的韻腳字“情”重韻。這兩首詩都違背了律詩不得重韻的規(guī)則。初學(xué)作律詩的詩友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不要因重韻而致失誤,造成敗筆。
押平聲韻、對句押韻、不得重韻,這三點十二字,即為律詩押韻規(guī)則,務(wù)須嚴格遵守。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采納。
五言絕句的押韻規(guī)則是什么?
五言絕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詞參考·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 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后,首 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說明:此五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五言絕句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詞參考·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注: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 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說明:此五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誰知到五言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
1、同句交替:
以五言為例,凡第一個節(jié)奏用“平平”,則第二個節(jié)奏必須用“仄仄”,第三個節(jié)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個節(jié)奏用“仄仄”第二個節(jié)奏必須用“平平”,第三個節(jié)奏就要用“仄”。七言詩則依此類推。是為組句規(guī)則。
2、上下句相對:
如出句為“平平仄仄平”,對句就要為“仄仄平平仄”,出句為“仄仄平平仄”對句就要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類推。是為組聯(lián)規(guī)則。
3、上下聯(lián)之間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為組篇規(guī)則。
近體詩中絕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聯(lián)。律詩八句,每兩句為一聯(lián),每詩四聯(lián)。例如: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時花濺淚,(平平平仄仄)
恨別鳥驚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連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書抵萬金。(平平仄仄平)
白頭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渾欲不勝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頜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每聯(lián)之內(nèi),平仄相對,上下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即相同),這就是一首格律詩的平仄排列規(guī)則。平白了這三個規(guī)則,一首詩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來了。
也許你一時還難以明白,那就先別理這些,西風已經(jīng)將常見的集中格式排列出來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經(jīng)能分辨平仄,會發(fā)現(xiàn)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與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細看看,原來粗體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
如第三句“感時花濺淚”,按規(guī)則應(yīng)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個仄聲字,這不是沒有依照格律嗎?不是的,這里涉及了近體詩的另一個重要規(guī)則: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實際就是說,每句詩的單數(shù)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雙數(shù)位置的字就要嚴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見,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現(xiàn)在單數(shù)的位置。
由于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故凡要押韻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聲字,這是指偶數(shù)句而言,根據(jù)上下句要平仄相對的規(guī)則,奇數(shù)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聲字。
近體詩另有一個可以變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說過,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韻的話,則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聲字。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于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fā)。于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fā)展,到后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fā)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
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tǒng)一、難以規(guī)范,讓學(xué)習(xí)的人無所適從,學(xué)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xué)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wù)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tǒng)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yīng)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xué)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
五言律詩平仄格式
1、五言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的范疇,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間兩聯(lián)須作對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維的《山居秋暝》等。
2、
第一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唐)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guān)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唐)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唐)李商隱《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后,歸飛體更輕。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唐)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要求用平聲)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