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詩人喜歡用浣溪沙為題作詩(浣溪沙是一首什么詩是什么類型的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什么詩人喜歡用浣溪沙為題作詩,以及浣溪沙是一首什么詩是什么類型的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晏殊當時為神馬要寫下《浣溪沙》??? 想了解下背景、謝謝
有一次,晏殊路過楊州,在城里走累了,就進大明寺里休息。晏殊進了廟里,看見墻上寫了好些題詩。他挺感興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讓隨從給他念墻上的詩,可不許念出題詩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挺不錯,就問:“哪位寫的?”隨從回答說:“寫詩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這個王琪。王琪被找來了,拜見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談得來,就高興地請他吃飯。倆人吃完飯,一塊到后花園去散步。這會兒正是晚春時候,滿地都是落花。一陣小風吹過,花瓣一團團地隨風飄舞,好看極了。晏殊看了,猛地觸動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對王琪說:“王先生,我每想出個好句子,就寫在墻上,再琢磨個下句。可有個句子,我想了好幾年,也沒琢磨出個好下句。”
王琪連忙問:“請大人說說是個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聽了,馬上就說:“您干嗎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
下句的意思是說,天氣轉暖,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了,這些燕子好像去年見過面。
晏殊一聽,拍手叫好,連聲說:“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對得確實好,跟上句一樣,說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歸來”對“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識”對“無可奈何”也恰到好處。這兩句的音調正好平仄相對,念起來非常和諧好聽。
晏殊對這兩句非常喜歡,他寫過一首詞《浣溪沙》,里邊就用上了這副聯語: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寫作者在花園飲酒,看到滿地落花,心里十分傷感。雖說詞的情調不太高,不過,寫得情景交融,藝術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晏殊太喜歡“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了,后來他在一首七言律詩里,又用了這兩句。這在我國古代詩詞作品里,還是不多見的
晏殊14歲應神童試,真宗召他與進士千余人同試廷中,他神氣自若,援筆立成。賜同進士出身。從秘書省正字官至知制誥,進禮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應天府。又任禮部、刑部、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病卒于家,仁宗親臨祭奠。謚元獻。《宋史》本傳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他平居好賢士,范仲淹、韓琦、孔道輔、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
晏殊是北宋文壇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數文人的作風一樣,晏殊的詩文詞都是繼承晚唐五代的傳統,他“贍麗”之中有沉著的內容,所以不流于輕倩、浮淺,故為當時所重。他的詞今存130余首,風格上既吸收《花間》溫(庭筠)、韋(莊)的格調,也深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他一生顯貴,尤其善于寫旖旎風光,歡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單純如此,而孕育著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種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個人一時的無名的悲感,也蘊含著人類永恒而無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類普遍的永久的無可逃避的命運。由這種主觀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觀世界的運轉,又何嘗不如此。“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現在”的結論:“不如憐取眼前人。”(〔浣溪沙〕)這比起《花間》溫、韋的清詞麗句來,就看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珠玉詞》中沒有長調慢詞,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當時慢詞尚未流行,晏殊篤守《花間》的成規;同時可見晏殊這些詞大都是在酒席或壽筵上臨時即景之作,不是仔細用心推敲出來的。其次,晏詞集中沒有朋友之間的和作,沒有一首是“次韻”之作。這可見晏殊填詞,純為抒寫自己的性情,不是為應酬而作(替歌女寫作不是普通所謂“應酬”)。因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時以詞作為進身之階或交友之贄,沒有把詞當作“敲門磚”,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詞中也沒有游山玩水或羈旅愁苦如柳永、張先等人的作品,這是由于他一生富貴,自然無愁苦之詞,但他也并非全無悲戚,不過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無可奈何”的共悲,而非個人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為他一生歷任各級大官,縱有兒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觀那樣表達出來,所以他詞中又似乎有一種潛伏的風情,不能傾瀉出來,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隱約地表達,適可而止
為什么蘇軾四十五歲就寫了浣溪沙
《浣溪沙》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第一首(照日深紅暖見魚)作于元豐元年(1078)初夏,寫謝雨路上所見之景:麗日、碧溪、游魚、樹木、黃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電影鏡頭,連續將客觀景物一個個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二首(旋抹紅妝看使君)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民豐收后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
第三首(麻葉層層葉光)從側面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發老翁捋新麥等.
第四首即課文所選的這首.
第五首(軟草平莎過雨新)寫雨后農村風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發作者的欣喜之情,表達了歸田退隱的思想.
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艷辭,不采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辛棄疾的農村詞便直受到蘇軾詞的影響.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象,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二)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并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來,蘇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并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并不在于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于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為什么浣溪沙為多位詞人青睞
在必修○3第二單元的詩歌學習中,就多次出現典型意象的分析,像《錦瑟》中的四個典故就是運用的多層意象的疊加來描繪了一個迷惘、失意又惆悵的意境,《登高》中也有“風急天高猿嘯哀”,《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蜀道難》中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一系列的意象的營造,卻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表達詩人悲傷的情懷。這四句詩中有關杜鵑意象的運用就有三處,猿的兩處,可見頻率之高。像這樣的意象尤其是“杜鵑”的意象不僅是唐人喜歡用,又如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秦少游《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在曹雪芹的詩文里我們依然可以聽到“杜鵑”的啼血悲鳴聲:“杜鵑無語正黃昏”(《葬花詞》)、“一聲杜宇春歸盡”(《桃花行》)。
杜鵑究竟蘊涵了怎樣的意義呢?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由此可見,杜鵑鳥或花都帶上神話色彩,寄托了詩人傷感和無盡的哀怨,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當作一種悲鳥,當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簡單談一談浣溪沙蘇軾這首詩的積極意義?
蘇軾的《浣溪沙》表達了作者即便年事已高仍舊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思想感情
在這首詞當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暮春時節,詩人游清泉寺所見到的優美景色,并借美景抒發了自己老當益壯,不服輸、不服老的豁達情懷。
簡單談一談蘇軾浣溪沙的積極意義
蘇軾浣溪沙的積極意義:浣溪沙上闋描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表達有關人生感悟,整首詩的積極意義在于表達詩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關于《浣溪沙》的問題
1“蘭芽浸溪”山下碧綠的蘭草芽尖淺淺的浸入清澈的小溪。沙:(松間)沙路潔凈無泥。雨:在傍晚的細雨中杜鵑歡快的啼叫。2
情感:作者認為計時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kui(實在懶得找。。。左上為禾,左下為幾,彎鉤改為提,右邊為頁)體現了作者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3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PS:至于句意和哲理,你要哪一句的。。。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