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張養浩都寫過哪些山坡羊(山坡羊張養浩不是神仙)

太過熾熱2022-12-14 17:40詩詞75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張養浩都寫過哪些山坡羊,以及山坡羊張養浩不是神仙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哪些詩詞是附和張養浩的潼關懷古的?

1、山坡羊·驪山懷古

作者: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2、山坡羊·未央懷古

作者:張養浩

三杰當日,俱曾此地,殷勤納諫論興廢。見遺基,怎不傷悲!山河猶帶英雄氣,試上最高處閑坐地。東,也在圖畫里;西,也在圖畫里。

3、山坡羊·北邙山懷古

作者:張養浩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4、山坡羊·洛陽懷古

作者:張養浩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春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云臺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5、【中呂】山坡羊·道情

青山相待,白云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6、【中呂】山坡羊·大江東去

元代 宋方壺

大江東去,長安西去,為功名走遍天涯路。厭舟車,喜琴書,早星星鬢影瓜田暮。心待足時名便足。高,高處苦;低,低處苦。

7、山坡羊·寓興

元 喬吉

鵬摶九萬,腰纏十萬,揚州鶴背騎來慣。

事間關,景闌珊,黃金不富英雄漢,一片世情天地間。

白,也是眼;青,也是眼。

8、【中呂】山坡羊·大江東去

元代 薛昂夫

大江東去,長安西去,為功名走遍天涯路。厭舟車,喜琴書,早星星鬢影瓜田暮。心待足時名便足。高,高處苦;低,低處苦。

9、【中呂】山坡羊·燕子

元代 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下面是我整理的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1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自幼嗜學,于詩、賦、詞曲、文章無所不能。年19作《白云樓賦》。延佑二年(1315),以禮部侍郎知貢舉,主持首次科舉考試。繼之出任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擢禮部尚書。英宗初年,又命參議中書省事。后棄官告歸,隱居濟南云莊別墅,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中大早,復起任陜西行臺御史中丞,賑濟災民,夜以繼日。又整頓幣制,杜絕吏弊,以蘇民困。蒞任僅四個月,以憂勞致疾卒。歸葬濟南云莊,鄉里建張公祠。天順二年(1331),追贈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封濱國公,謚“文忠”.著有散曲集《云莊閑居自適小樂府》、文集《歸田類稿》等。

[注釋]

山坡羊:曲牌名。

潼關懷古:曲的題目。

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內,雄踞陜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沖,為進入長安的門戶。

峰巒如聚:形容華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勢險要。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水勢浩蕩,波濤洶涌。

山河表里潼關路:潼頭地理形勢險要。

山河:華山和黃河。

表里:內外。表為外。一說指潼關以東為關外,潼關以西為關內,互為表里。

西都:指長安。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長安在潼關以西,今天的西安市舊址。

躊躕(chóu chú):猶豫,彷徨。

秦漢:指曾在西都(長安)營建宮闕的秦、漢王朝。

經行處: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

經:曾經。

行:行宮,行事。

宮闕:泛指皇家宮殿。

興:興盛。興與亡為互文。

亡:衰亡,滅亡。

[譯詩、詩意]

華山四周群山聚集,黃河之水波濤洶涌,潼關內外地勢險要,前有黃河,后有華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遙望長安,惆悵彷徨,在這樣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傷心啊!秦代漢朝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作了塵與土。

朝廷興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敗,百姓更受苦。

[賞析]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巒如聚”兩句,作者以開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動比喻,描繪出山河的雄偉壯麗,感情悲壯沉郁,風格豪放雄渾。那連綿起伏的山峰,不就是歷史的見證嗎?那咆哮奔騰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嗎?巍巍群峰,滾滾波濤,該凝聚著作者多少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多少聯想!

“山河表里”一句,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潼關,據山臨河,虎踞龍盤,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潼關路,這是一條歷史興亡的路:在這條路上,走過了多少勝利者和失敗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興盛和衰亡!潼關路,這是一條浸透血淚的路:在這條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難的腳印,倒臥過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歷史的風云人物在這里化為塵土!走在這樣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該是怎樣的呢?

“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歷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x威,虐殺人民,成為歷史的罪人。長安,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舞臺上,演出過多少威武雄壯,悲歡離合的戲劇;又有多少詩人,作家,寫過多少有關長安的詩文。特別是人民群眾,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的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臺,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里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的一個十分精辟的總結。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小令,雖是懷古,其實是為了寫今。以古喻今,這是許多有見地而又不能直接抒發的古代作家所慣用的手法。作者站在這漫漫潼關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歷史事實,其實就是元代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作者面對歷史事實所發出的深沉感慨,其實就是對元代社會現實黑暗的憤慨,對元代人民群眾苦難的同情。作者以飽含著血淚的語言,揭示了在封建社會中,人民群眾永遠處于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命運,這不但是對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嚴厲譴責,而且更是對元代人民奮起反抗的一種激勵。曲中沒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會現實,擔又句句包含著元代的社會現實。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處,也是這首曲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從結構上看,全曲可分為三層。開頭三句是第一層,寫潼關的地勢;中間四句是第二層,寫潼關懷古;末兩句是第三層,寫潼關懷古所得出的結論。三層意思,象是一條鎖鏈上的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從寫法上看,全曲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三者緊密結合,而其中又以議史為中心,描寫生動,抒情沉郁,議論深刻。作者寫潼關懷古,起筆在潼關的景象上,落筆卻在懷古上,收筆更在由懷古引出的歷史結論上。作者寫山、河、關、路、西都、秦宮漢闕,最后才點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個主題。這是一種層層深入、篇末點題的描寫方法。這種描寫方法的好處在于:它的主題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從寫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實可信的,前面的描寫為后面的主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主題則是從前面的描寫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總之,全曲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詩句開頭,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飛流而下,匯成一股洪流。順著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筆掀起一個浪頭,一浪緊接一浪,一浪高過一浪,直至最后以飽含激情的警句結束。感情的大波雖然過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們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終,感情深沉、強烈,捧而讀之,令人聲淚俱下,感慨無限!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2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賞析

[內容評析]這支流傳的小令,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們的爭城奪地的戰爭中蒙受災難的,還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燒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使之認識到象徵封建政權的宮闕,它的興建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它的倒塌也有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這便是它所閃耀的思想光輝。至于鑄辭精當,造型生動,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難詞注釋]①峰巒如聚:形容重巖疊嶂,群山密集,綿亙不斷。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③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里建都。④躊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古詩今譯】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遙望古都長安一帶,內心想得很多。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故地,當年那無數間宮殿早已經都變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來,無論哪朝哪代,王朝興旺,百姓受苦;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賞析】

張養浩于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隨做本曲。《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天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潼關地處層巒疊嶂包圍之中,在作者筆下,一“聚”字向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再看潼關外的黃河,河水奔騰咆哮,一“怒”字讓讀者仿佛聽到了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而潼關就在這其中,“山河表里潼關路。”至此,潼關內居層巒疊嶂治中,外臨洶涌咆哮的黃河,山河雄偉,地勢險要,足見道路奇險。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簇簇富麗堂皇的宮殿,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詩人感慨萬千,于是仰天長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針見血地將千百年來封建帝制殘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來,告訴人們,歷史上無論是朝代的興起還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權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對立性。這是對幾千年封建歷史的一個有力的批判與客觀的評價。

張養浩《山坡羊·未央懷古》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于張養浩的作品《山坡羊·未央懷古》,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坡羊·未央懷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張養浩

三杰當日,俱曾此地,殷勤納諫論興廢。見遺基,怎不傷悲!山河猶帶英雄氣,試上最高處閑坐地。東,也在圖畫里;西,也在圖畫里。

【譯文】

當年漢室三杰,都曾在這里聚會,漢朝建立后,他們還經常向劉邦誠摯地進諫,談論歷朝歷代的交替興廢。一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看到他們當年的遺跡,往事涌上心頭,怎不令人無限傷悲!人事滄桑不斷,而這里的山河還到處誘發著他們當年的英雄氣概,“鳥盡弓藏”令人悲!登上這未央宮遺址的最高處,坐地觀看:東面,也是如畫的河山;西面,也是如畫的河山。可是,有誰能保有這壯麗的河山永在!

【注釋】

①未央:漢朝宮殿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

②三杰:指漢代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他們幫助劉邦統一中國。

③納諫:古代君主采納臣下的進諫。

④遺基:指殘留的'未央宮廢墟。

⑤閑坐地:閑坐著。

【人物簡介】

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 能,尤長于散曲。他隱居濟南云莊8年期間,登華不注,游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1]

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后屢召不赴。

張養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瘼,抑制豪強,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陜西救災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區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拜監察御史之后,他繩糾貪邪,薦舉廉正,彈劾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入焉與天子爭是非,出焉與大臣辨可否”(《風憲忠告》),蹈厲風發,“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門人黃溍說他“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濱國公張文忠祠堂碑》)。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牴牾,被構罪罷官;英宗時,又因諫在內廷張燈為鰲山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干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元史》本傳),自己犯顏攖鱗,時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辭官歸隱,“遠是非,絕名利”(《普天樂·辭參議還家》),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天歷二年(1329年),征拜陜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追封濱國公,謚文忠。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與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下面內容由我為大家介紹《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與賞析,供大家參考!

【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于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賞析一】

懷古題材大多筆調沉穩老辣,或影射當時政局, 或針貶時弊, 張養浩的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兩句氣勢磅礴,不僅交代了潼關的`地理位置,且為全篇定下雄壯豪邁的基調。“聚”和“怒”寫活了秦嶺諸峰和黃河的雄偉氣勢,為下文懷古做了情感上的鋪墊。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轉入懷古。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潼關一直是長安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然而縱然千秋帝業最終也都會化為塵土。“意踟躕”、 “傷心”抒發了作者懷古時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時化作歷史的滄桑遺恨。結局兩句是本篇的靈魂。無論王朝興衰如何更替,身受戰亂之苦的始終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歷史真相,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寫景和懷古時蓄積的情感此時達到高潮。

本篇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懷古,再而議論,字里行間充溢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凸現了懷古詩的特色,又別具一格。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山坡羊·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往關中的途中。《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后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于濟南云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云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元代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山坡羊 ·潼山懷古》原文是什么?

山坡羊·潼關懷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張養浩

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

這是他赴陜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這種同情與關懷的出發點是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在傳統的五七言詩歌中本為常見,但在元代散曲中卻是少有。

全曲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郁風格。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11544.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