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長選自哪里(拔苗助長中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拔苗助長選自哪里,以及拔苗助長中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拔苗助長出自哪?
你好!出自 《孟子·公孫丑上》。
在古代宋國(今商丘),有個急性子的農民,總嫌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他成天圍著那塊田轉悠,隔一會兒就蹲下去,用手丈量秧苗有沒有長高,但秧苗好像總是那么高。用什么辦法可以讓苗長得快一些呢?他轉啊想啊,終于想出一個辦法:我把秧苗向上拔一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嗎?于是,他就動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可是,還沒有三天,秧苗全都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刻意去違反自然界的生長過程,否則必適得其反。后來也被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拔苗助長出自哪個寓言故事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
《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出自哪里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孟子。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比喻為急于求成,反而壞了事。
原文如下: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擴展資料
一、揠苗助長的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二、揠苗助長的用法:作主語、謂語,也可作定語,含貶義
三、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揠苗助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揠苗助長出自哪本書?
揠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作者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有個種田人用拔苗的辦法幫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人們做事情不能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會受到懲罰。
賞析
《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客觀事物的發展有它自身的生長規律,僅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搞不好其效果適得其反。
文中嘲笑了那些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一味求快,反而把事情弄糟的人。它對人們的啟示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要辦好一件事,就必須遵循它的自然規律,任何人都不能違背。此文還告知人們一個具體的道理:“欲速則不達”,凡事要按照客觀規律循序漸進,穩扎穩打,不可主觀冒進,不能好高騖遠,靠幻想過日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