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護為什么要提桃花詩(桃花崔護古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崔護為什么要提桃花詩,以及桃花崔護古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桃花崔護是什么意思?
崔護是人名,桃花是七言絕句的名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云:“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后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于其左扉”。
《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后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襯映的場面。
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斗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后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
有關桃花的傳說有什么
桃花的傳說有:
1、崔護桃花詩描述的書生與女子的愛情故事;
2、《幽明錄》中漢明帝時,剡縣人劉晨、阮肇與二淑女的故事;
3、夸父與神木的故事。
4、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的妖冶美艷在群芳之中是獨樹一幟的。早在《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描述。盛開的桃花熱烈嬌艷得仿佛隨時會燃燒起來。作為春天和美麗的代名詞,桃花自然不乏許多神奇美妙的傳說,詳見如下:
1、傳說一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的這首桃花詩就講述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崔護是唐朝的一介書生,他于一年的清明時節去郊外踏青,在一農舍旁偶遇一美貌少女,此時少女的面頰被院中盛開的桃花映襯得分外嬌艷。崔護向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才戀戀不舍地離去,過后卻久久不能忘懷少女的美麗容顏。
第二年清明,崔護又來到少女所住農舍,卻只見桃花不見美人,原來少女竟因思念他抑郁而逝了,崔護大痛。有位仙人感于此,讓那少女復活了,成全了一樁美好姻緣。桃花遂成了這動人愛情的見證。
美艷的桃花時常與美人聯系在一起。傳說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喜愛桃花,禁苑中種桃花千株,每到桃花盛開,他們會于桃園時,皇上都要摘枝桃花插于貴妃頭上,說"此花最能助嬌態"。
2、傳說二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到今民間還認為桃木制品可驅除鬼怪,辟邪。而桃則寓意長壽,給老年人祝壽,送上一盤壽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3、傳說三
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明帝時,剡縣人劉晨、阮肇一起進天臺山采藥,迷路山中,餓得半死。忽遠望山上有一桃樹,就上山摘桃充饑,身體馬上健旺。又臨溪飲水,見上游流下蕪青葉和一個杯子,杯中留有胡麻碎粒,估計附近有人家。
過山見溪旁有二淑女,艷麗無比。二女邀劉、阮到家。家中陳設華麗,侍女很多。請劉、阮吃胡麻飯、山羊脯和美酒,夜間分別陪在帳中歇息。半年后,春天來臨,二人想念親人,二女只好送他們回去。到家中,親友早已亡故,最后問到七世后的孫子。
4、傳說四
在與桃花有關的傳說中,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影響最為久遠,其中描寫道……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人雅士,為人們塑造了一個令人神往、千古不朽的理想之境,不知激勵和影響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
擴展資料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7桃花林,夾岸8數百步,中無雜9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記
愛到深處花自開
唐朝有個名叫崔護的白面書生,才貌雙全,多情重義,可謂性情中人也。古代文人都喜歡游山玩水吟詩作賦,崔護也不例外,為了尋找創作靈感,有一年清明節到長安城外郊區游玩,一時口渴難忍,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想在當地找戶人家討口水喝。
剛好在附近那個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戶人家,這里就像世外桃源,房前屋后到處都是盛開的桃花,景色非常迷人,崔護被陶醉了。崔護一邊欣賞桃花美色,一邊去敲這戶人家的門,門開了,奇跡也出現了,一個桃花粉面的妙齡美女從屋里走出來,這個美麗姑娘熱情好客,聽說崔護要討口水喝,再看崔護眉清目秀文質彬彬,可謂一表人才,于是情意綿綿地遞了一杯水給崔護。姑娘的燦爛笑容就像桃花盛開,給崔護留下美好印象,真可謂有情喝水水也甜。
崔護對那姑娘花容月貌和杯水之恩念念不忘,等到第二年清明節,興高采烈,再往尋之,碰巧姑娘不在家,她家關門上鎖。舊地重游,去年景物猶在,而朝思暮想麗人卻不見蹤影,睹物思人,感慨萬千!崔護一時詩興大發,在姑娘家門上題寫七絕一首:《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能寫如此好詩的人,不是等閑之輩,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一位書生,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聰明好學,才華橫溢,就是性情與眾不同有點內向,清高孤傲,平時只管埋頭苦讀,很少與人來往,即使偶爾偷閑游玩,也是獨來獨往。
上次人面桃花給崔護一個粉紅的美好回憶,讓崔護沒齒難忘。那天剛好是清明節,崔護心情很好,外面天氣更好,正逢一個難得的春光明媚的艷陽天,外面桃紅柳綠,蜂飛蝶舞,春意盎然。午后春陽高照,苦讀一上午的的崔護為了放松一下心情,被大好春色感染,不由自主地去郊外蹋青游玩。崔護興高采烈獨自步行出城,一路欣賞大好春色,飽覽青山綠水和花紅柳綠自然美景,不知不覺走了好遠路程,而且也感到口干舌燥,自然而然想找一戶人家歇歇腳,順便討口水喝,養精蓄銳,以便日落之前好趕回去。這是荒郊僻野,人跡罕至,人煙稀少。崔護舉目四眺,望見不遠處有一個桃花映紅的茅屋,于是加快步速來到這戶人家。這戶人家很特別,在桃林安家落戶,竹籬笆圍成一個農家小院,院中茅屋三間,全用竹片茅草搭成,非常簡陋。到底是何等人士隱居于此呢?崔護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于是崔護前去敲門,門開了見一位妙齡少女從屋里走出來,崔護說明來意,少女端來一杯茶水,向崔護嫣然一笑,然后柔聲細語道:“相公!請用茶。”真可謂寒門出俊女,崔護借品茶的大好機會,仔細觀察少女花容月貌,粉白透紅的瓜子臉,春意盈盈的柳葉眉,恰到好處的懸膽鼻,小巧玲瓏的櫻桃口,再加上不涂脂抹粉的素凈打扮,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怒放的桃花,向人展示迷人生命色彩。
少女就像仙女下凡人間,她是難得的絕色美女。崔護也是風流才子,他對少女一見鐘情,一時被少女花容月貌迷得神魂顛倒,少女對這個書呆子一舉一動心領神會,有意羞答答垂下眼簾讓崔護看個夠。崔護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達理書生,他不敢放浪形骸在少女面前失態。崔護很有禮貌從少女手中接過茶杯,輕輕品了一口茶水,其實他渴得很難受,不想在少女面斯文掃地,大口大口喝茶。崔護故作鎮定地向少女表明自己的姓名和住處,接著又十分客氣詢問少女姓氏和家世。少女似乎不愿多提家史,似有難言之隱,只是輕描淡寫說道:“小女叫絳娘,隨家父蟄居在此,母親早亡,父女相依為命。”這茅舍主人必有一番非凡經歷,或者是閑云野鶴世外高人,既然少女不愿多談,崔護也就不勉為其難。
茶喝完了,崔護還戀戀不舍,孤男寡女在一起閑聊起來。崔護是文弱書生,君子動口不動手,循規蹈矩,在少女面前一點也不敢輕舉妄動。兩人在屋里沒話找話說,崔護將話題轉移到她家門前景物上,他對這景色宜人的桃園勝地贊不絕口,這里就像美不勝收的仙境,人們踏青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去處。崔護說得天花亂墜,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卻沉默寡言。
崔護談興正濃,出口成章,說到春天,詩情大發,又對古今關于春天的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后朗誦道:“花開堪折只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崔護想用詩詞試探,意味深長地望著少女,等著她的反應。少女不是木頭人,面對這樣一位風華正茂、玉樹臨風、器宇軒昂、才華橫溢的白面書生,情竇初開的少女怎么能不春心蕩漾呢?!但她不敢敞開心扉,更不敢投懷送抱,只能端坐那里含羞不語,紅霞滿面,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偷偷看一眼,一碰到崔護火辣辣的目光,就慌亂得不知所措,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窈窕淑女模樣。面對少女坐立不安的神態,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圣賢書的崔護不是色鬼淫魔,他不可能對少女有絲毫越軌的行為。平時只管讀書的崔護是標本書呆子,很少有接觸女孩的機會,對少女心思一點也不明白,見少女默默無語,還以為自己言多必失而得罪了她,于是說話開始小心一點。
在那個朝代封建禮教清規戒律很多,特別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青年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罕見的破格之舉。時間過得真快,眼看夕陽西下,崔護發乎情而止乎禮,適可而止,不得不向少女辭別。少女把崔護送出院門,站在門口默默地目送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一步三回頭不忍離開,離愁別恨同時生。
春日里一次萍水相逢,讓崔護和絳娘一見鐘情。自從崔護離開以后,絳娘對他始終念念不忘,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又不能對任何人講。而崔護回到家中,因為要金榜題名不得不繼續埋頭苦讀,春游巧遇絳娘一事不能糾纏不清,以免心猿意馬分散精力而荒廢學業。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又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大好日子,崔護看到枝頭綻放的桃花,觸景生情,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崔護為了重溫舊夢,大步流星來到城外尋踵覓跡,一路上花開如舊,景色依然宜人,但崔護這次不是游玩,景色再好看他也不感興趣,最感興趣的是再次見到夢中情人。尋尋覓覓,崔護終于找到去年茅舍,一切如故,那一次春游艷遇仿佛就在昨天。
走近茅舍,聽里面寂靜無聲,崔護隔著院門呼喚道:“屋里有人嗎?請開門,我要討口水喝。”崔護重復去年的呼喚聲,急切期盼去年的那場好戲從頭到尾再表演一遍,讓他回味無窮。崔護在外面久等,等急了就推開院門,原來鐵將軍把守著門戶,那個茅舍關門上鎖。
事與愿違,原來家里沒人,崔護只能在院門口苦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時見不到心上人,崔護感到非常苦悶,再看桃花開得和去年一樣鮮艷奪目,而桃花粉面的意中人卻不見蹤影,他枯坐在院門前桃樹下苦思冥想,一股股沁人肺腑的花香撲鼻而來,可是魂牽夢縈的玉女麗人左等右等也等不來,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又要夕陽西下,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為了留言證明他崔護來過,崔護心里一直想的是桃花美女,不愧為多情多義的風流才子,才思敏捷,妙筆生花。崔護從窗前書桌上取來筆墨,在房門上題詩七言絕句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詩。
題罷,崔護仍覺意猶未盡,吟誦幾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不甚妥當,于是仍取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并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分。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妙在以桃花喻美女玉顏,而且感情飽滿,非常感人,對去年這個時節艷遇桃花粉面的意中人尋而未遇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意境優美,而且詩句也特別優美,把飽讀詩書的崔護滿腹才氣充分表現出來,情真意切,不愧為千古絕唱。崔護并不是在門上留言那么簡單,他想用才子得意之作迎取戀人芳心,他想絳娘看到一定會欣喜若狂,對他佩服五體投地。自古以來,只有才子才能配佳人,郎才女貌才是最佳配偶。
崔護對絳娘牽腸掛肚,后悔當初不該那么小心謹慎,有愛就該大聲講出來,寫詩需要含蓄,朦朦朧朧是一種美,談戀愛不能像寫詩那樣推敲而錯失良機,更不能像書呆子那樣呆頭呆腦不開竅。崔護和絳娘兩人雖然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對她有情,她對他也有意,但兩人之間窗紙沒有捅破,崔護擔心夜長夢多,怕絳娘移情別戀,好花被人采走。再加這次尋而不遇,他更有惘然若失的感覺。
崔護回家寢食難安,度日如年,不知絳娘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探親訪友,清明掃墓,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她出嫁了怎么辦?我崔護豈不是一片真情付東流。崔護在家里胡思亂想,絳娘音容笑貌浮現在眼前,揮之不去,這樣一來他根本沒有心思用心讀書,于是,數日之后,崔護再次前往城南尋訪。
人情冷暖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崔護這次不想再嘗閉門羹,他想有更大的驚喜等著他。崔護熟門熟路來到這個朝思暮想的茅舍,尚未走近,大老遠就聽到哭聲從屋里傳來,好像家中死了人。崔護趕緊加快步伐跑到茅舍前,想問個究竟。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老態龍鐘的白發老翁從屋里走出來,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崔護問道:“你就是我女兒臨死前念念不忘的崔護嗎?!我女兒臨終前不停地在叫你的名子,她看不到你人,死不瞑目。”
聽說絳娘死了,崔護如五雷轟頂,盼來盼去的戀人,結果盼來噩耗,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就這樣撒手人寰。老翁聽說這個白面書生就是崔護,他氣急敗壞地哭道:“都是你這個薄情郎惹是生非,害得我女兒患上相思病,想你想得發瘋,你還寫什么破詩挑逗我女兒,你既然那么喜歡我女兒,為什么不娶她為妻,這么長時間你躲到哪里去了,等到我女兒死了,你才回來,人死不能復生,你回來有什么作用呢?你就是害死我女兒的罪魁禍首。”
崔護感嘆生命無常,好好的一個人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他不明就里,莫名其妙,急忙詢問老翁道:“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翁哭哭啼啼說道:“我可憐的女兒,似我掌上明珠,年方十八,知書達理,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節那天見了你這個風流鬼,她的魂就被你勾走了,她為你而死,她為你而活,對你一往情深,相信你會回來找她,等了一天又一天,望眼欲穿,總不見你的歸影。好不容易等了一年,對你已經絕望,差點把你遺忘,發誓不再想你,可是她說到做不到,心里對你還是苦苦思念,前幾天她和我到親戚家小住,歸來看到門上有你親筆題寫的詩,痛恨自己又錯失良機,誤以為今生今世再也見不到你,愁腸百結,一病不起,本來她就體質虛弱,任何靈丹妙藥都救不了她的命,心病必須心藥醫,只有你才是她的大救星。我已經老了,我靠這個女兒養老送終,萬萬想不到白發人送黑發人。我女兒之所以遲遲未嫁,就是想找一個乘龍快婿,好讓我們一家過上幸福美滿好生活,現在一切都變了,一家就剩下我這個可憐的孤老頭子,以后日子不知怎么過下去。”
崔護萬萬想不到絳娘會為他而死,兩人只不過萍水相逢,既沒有婚約,又沒有山盟海誓,這個癡情女竟然用情如此之深,真叫人感激涕零。要早點知道絳娘把一面之緣看得那么重,我崔護再忙也要找點時間來看望她,向她一訴衷腸,如今陰陽相隔兩茫茫,有太多肺腑之言又能對誰講,崔護對絳娘刻骨銘心的愛蕩氣回腸。
崔護聽了老翁哭訴,他也痛不欲生,泣不成聲嗚咽道:“去年小生路經你家,口渴求飲,承蒙小姐厚愛,我對小姐也產生愛慕之心,因為讀書要緊功課繁忙,未能及時與小姐見面溝通,我也求見心切,幾天前又登門尋訪不遇,不巧小姐外出,我悵然題詩而返,世事無常,居然出了如此變故,既然絳娘已死,那么小生也不能茍活,我要到陰曹地府去找她。”崔護邊說邊奔向靈床,抱住剛剛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喚道:“絳娘!請慢走一步,我要到陰曹地府去找你,我不能讓你一個人就這樣孤孤單單地走,我要陪伴在你身邊,我要隨你而去。”
崔護昏倒在地,不省人事,雙目緊閉真像死人一樣,老翁以為崔護被女兒之死嚇死了,一下子家里死了兩個人,把老翁急得團團轉。
其實崔護并沒有死,只是急得昏迷過去了。說來也奇怪,崔護在昏睡當中做了個神奇的怪夢。崔護和絳娘結下生死戀,他對絳娘思念心切,在人間不能再相見,不得不過鬼門關到陰曹地府去找她。崔護迷迷糊糊過了鬼門關,又迷迷糊糊來到陰曹地府,并且到閻王爺那里去報到,閻王爺到生死簿上一查,發現崔護這個人并沒到死期,他根本不該死,人之死是生命攸關的大事,閻王爺對此特別重視,絕不錯收一個好人,也絕不放過一個壞人。因為崔護還沒到死期,陰曹地府不接受他,閻王爺問崔護道:“你這個大活人,還沒到死期,來陰曹地府干什么?這個鬼地方好玩嗎?”崔護不怕閻王爺,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我到這鬼地方不是來游玩,再說這鬼地方有什么好玩呢?我過鬼門關是專門來找人。”就連閻王爺也感到好奇,世上人真奇怪,居然找人找到鬼門關,找到陰曹地府,這哪里是在找人,難道不是在找死嗎?閻王爺也就隨口問道:“你找誰?你找人找錯了地方,找人應該在人間找,怎么能找到鬼地方來呢?”崔護把來龍去脈全部告訴閻王爺,閻王爺畢竟是閻王爺,掌握人類生死大權,閻王爺被崔護和絳娘的愛情故事感動了,特地關注這件事,并且當場命令判官把絳娘的名子從生死簿上一筆勾銷,讓絳娘復活與崔護喜結良緣。
崔護在閻王爺面前求情,結果救了絳娘一命。崔護從昏迷中醒來,告訴老翁,絳娘被他救回一命,她死不了,馬上就要復活了。老翁以為崔護頭腦急壞了,精神失常,胡言亂語,根本不相信崔護的話。
崔護緊緊抱著絳娘不放,不停地在搖晃絳娘軟綿綿的身體,并且大聲哭喊,淚水流了絳娘滿面。看來崔護確實對絳娘動了真情,可謂感天動地!生死關頭考驗崔護對絳娘愛有多深情有多厚,如果崔護不愛絳娘,聽說絳娘死了,絕對不會大驚小怪,更不會急得昏迷不醒,肯定會毫不在乎揚長而去,大不了進去看上最后一眼,或者對老翁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安慰話。也許是崔護的真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崔護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愛心,也許是崔護在閻王爺面前求情生效,總而言之,絳娘果然死而復生。
人間自有真情在,有情人終成眷屬。絳娘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絳娘終于蘇醒過來,一開始只是呼出微弱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后唇角微動,好像一眼就認出崔護,把臉深深地埋在崔護的懷抱中。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崔護和絳娘兩人這才叫愛得死去活來,人生一切都是假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生命最寶貴,活著才是最美的精彩。
老翁見之,驚喜萬分,兩個死人一下子又都變成活人,大悲大喜。見女兒真的復活過來,老翁才相信崔護預言非常靈驗,不過老翁也感到特別好奇,不知崔護是用什么辦法把女兒從死亡線上救回來,于是就問崔護道:“你自己都死了,還有什么能力救我女兒命呢?你是怎么知道我女兒將要復活呢?”
崔護實話實說道:“我自己也不迷信鬼神,因為我是讀書人不相信鬼神,可是我在昏睡當中做了個怪夢,夢見自己過鬼門關到陰曹地府去找絳娘,夢中一切我都記得特別清楚,絳娘確實死了,生死簿上已經有她的名子,可是我死期未到,生死簿上沒有我的名子,陰曹地府閻王爺不同意接受我,問我人沒有死到陰間干什么,我說找人,我把我們在世上發生的一切全部對閻王爺講了,萬萬想不到,閻王爺也通情達理,被我和絳娘生死之戀而感動了,破格一回,讓判官把絳娘的名子從生死簿上一筆勾銷,讓絳娘起死回生,與我重續良緣。”
且不管夢是真是假,反正女兒絳娘已經復活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而且女兒的如意郎君也安然無恙,家里本來是喪事而變成喜事,逢兇化吉,化險為夷,整個是虛驚一場。
崔護不僅是絳娘意中人,現在又成了絳娘救命恩人,老翁對崔護感激不盡,特地用好酒好菜熱情招待。崔護和絳娘兩人私定終身是順理成章的好事,然而好事多磨,崔護父母還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二老是什么態度。絳娘本來也是大家閨秀,因為父親官場變故家道中落而淪為小家碧玉,如今隱居僻野家徒四壁一貧如洗,而崔護是大家貴族書香門第,在那個朝代男婚女嫁特別講究門當戶對,而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很重要,不像現代婚姻自主戀愛自由,父母只有參考權而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一切,因此有許多現實問題要考驗崔護和絳娘。老翁年事已高,希望女兒招婿入贅掌門立戶養老送終,而崔護在家是獨生子,父母也不可能讓兒子到人家做招婿。崔護和絳娘談情說愛簡單,真正要結婚成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崔護心事重重地回家,關于絳娘的事不知如何對父母講,崔護不得不實話實說,原來崔護父母都是開明人士,相信兒子不會把終身大事視同兒戲,既然是兒子看中的姑娘不會太差,二老了解情況后對兒子十分理解,愿意接受絳娘做兒媳,并且依禮行聘,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把絳娘娶進門來,因為崔家比較富有,絳娘的父親也被崔家妥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愿表明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據傳說絳娘父親也是朝庭命官,因被嫉賢妒能的當權派排擠打壓而罷官,于是被逼隱姓埋名蝸居博陵城南郊野茍且偷生,往事如煙,不堪回首,難言之隱,不足為外人道也。既然絳娘父女有所顧忌,對過往一切只字不提,崔護一家也就不勉為其難去打聽,只要崔護和絳娘夫妻恩愛生活幸福美滿比什么都好。
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崔護和絳娘這對才子佳人終于喜結良緣。絳娘確實是提著燈籠也難找到的好女人,勤儉持家,睦鄰友好,孝敬公婆,夫妻恩愛,有口皆碑。夜來舉案齊眉為夫伴讀,讓崔護發奮苦讀圣賢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崔護終于榜上有名,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試大考,獲取進士而及第,清廉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太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官至廣南節度使。在絳娘佐助下,崔護為官清正廉潔,政績輝煌,深受百姓愛戴,成為一個難得的好官。在文學方面,崔護堪稱唐朝著名詩人,其詩精煉婉麗,語氣清新,《全唐詩》有其六首,都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桃花詩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所謂一詩得名,崔護也以這首詩而名垂青史,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一個看似簡單而又平常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似曾相識的共同生活體驗,這首詩不僅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而且為詩人贏得桃花運,成全絳娘和崔護才子佳人美好良緣。桃花緣帶來桃花運,桃花運帶來桃花詩,情到濃時詩自成,愛到深處花自開。
【 本文系作者根據野史逸聞擴寫改編以饗讀者】
為什么要用桃花這詞形容艷遇,桃花代表什么嗎?
桃花運
(一)“桃花運”一詞的出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國風.周南.桃夭》
這是《詩經》中的一首詩,俗稱詩經-周南-桃夭篇。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情景,并對新娘的美貌和美德給以贊美。大衣就是在桃花盛開的的時候,有一個象桃花一樣美麗的女子容貌美麗,能夠生兒育女、能夠使新郎的家族子孫象桃樹一樣的果實累累、枝葉茂盛,是一個對新郎家非常合適的人選。所以古人在贊美、祝賀婚姻時常說“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典這里。
(二)“桃花運”的來歷
“桃花運”這個詞原是算命術語。
“命理”中的“桃花運”是跟據“生辰八字”中的五行所處“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位置而言。如大運和流年行運到“沐浴”階段的時侯就叫“行桃花運”。
在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卯酉”便是桃花,人生的“八字”也是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而得來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碰到“子午卯酉”的時候。如果這“子午卯酉”出現在人生的“八字”內的,便叫桃花入命。
人生的運程(算命術語叫“大運”)每十年便行一個干支。人生的歲數運程(算命術語叫“流年”)。這兩個結合起來便叫“運”。(也是人們常說的運氣好壞便在這里面)
在人生的“運”上遇到“桃花”(子午卯酉)的,這就叫“桃花運”,但“桃花運”也是有好與不好的區別。
(三)“桃花運”的民間傳說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并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于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閑出游,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里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發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并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靠墻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墻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致,情趣不俗,絕不同于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干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里?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墻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墻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并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后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蕩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圣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里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陽中激蕩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并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后,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艷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蕩,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后,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于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沖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于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艷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回音外,并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并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來,腦子里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掃墓?探親?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于是,數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后,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 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仿佛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癡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后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里。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后,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于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么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于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后來人們遂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
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應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含義?
這首桃花詩就講述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崔護是唐朝的一介書生,他于一年的清明時節去郊外踏青,在一農舍旁偶遇一美貌少女,此時少女的面頰被院中盛開的桃花映襯得分外嬌艷。崔護向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才戀戀不舍地離去,過后卻久久不能忘懷少女的美麗容顏。第二年清明,崔護又來到少女所住農舍,卻只見桃花不見美人,原來少女竟因思念他抑郁而逝了,崔護大痛。有位仙人感于此,讓那少女復活了,成全了一樁美好姻緣。
這曾經拍過電視劇的,叫《人面桃花》,馬景濤扮演書生,那個貌美的女子叫周桃。扮演者叫什么我就忘了……
桃花運源于崔護人面桃花詩,為何此詩讓姑娘得了相思病?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現在人們常用桃花運來形容一個人命運里出現異性緣佳的情形。人們所說的桃花運就來自這首背后的一段奇妙緣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人面桃花詩的背后的故事是怎樣的,為何此詩會讓姑娘得了相思病。
正逢清明時節,崔護獨自一人去都城南門郊游,由于口渴便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隨著主人的到來,門縫漸漸變大,一位容顏美麗的女子出現在了崔護的面前,那一刻女子的身影就留在了他的心里。那位美麗的姑娘給他端來了水,兩人十分投緣,相談甚歡,彼此便心生了好感。
分別之后,崔護本想忘記她,可到下一個清明之時,姑娘的身影在她的記憶里始終揮之不去,他再也無法控制心中的對那位姑娘的思念之情,于是直奔城南去尋她。雖桃花依舊開得如此絢爛,但崔護未曾尋到姑娘身影。不免有些失落,悵然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在便在門上留下了這著名的《題都城南莊》。
幾日過去之后,催護再次來尋這位姑娘,走到門口之時,卻聽到里面傳來一陣哭泣聲。敲門之后,一位老者慢慢走來,便將事情相告,崔護這才知曉,原來自從上次清明一別,姑娘心情變得十分低落,時常精神恍惚,也拒絕了他人的求娶。后來看到門上的詩句,姑娘更是對崔護情根深種,于是姑娘便得了相思病,姑娘便一病不起,絕食而亡。聽到這個消息讓崔護悲痛異常,請求讓其進門去拜祭死者。他抱著姑娘失聲痛哭,誰知姑娘竟然睜開了雙眼。見女兒活了過來,姑娘的父親十分開心,也明白了催護對女兒的真情,于是將女兒許配給了崔護。
這就是這首桃花詩背后的愛情故事,本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可能是后人為了讓崔護與姑娘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才特意為這故事增添了傳奇色彩,結局也變成了喜劇。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