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忤旨唐太宗為什么賞賜(唐太宗同意)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上書忤旨唐太宗為什么賞賜,以及唐太宗同意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誰知道唐太宗的納諫的故事?
關于魏徵的幾個小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屬河北)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后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任諫議大夫。后任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封鄭國公。魏徵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于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fā),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jīng)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jīng)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fā)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tài)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nèi)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nèi)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xiàn)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貞觀八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忤旨,太宗以為訕謗……令賜德參帛二十段。 翻譯下啦~
貞觀八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忤旨,太宗以為訕謗。侍中魏征進言曰:“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云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嘆息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太宗曰:“非公無能道此者。”令賜德參帛二十段。
【譯文】
貞觀八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唐太宗,太宗認為這是毀謗。侍中魏征進言道:“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希望陛下仔細詳察我的話對不對。”太宗說:“只有你能講這樣中肯的話。”于是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唐太宗對尉遲凈德的做法為什么先怒后賞?
帝王心術即如此,要讓大臣記住帝王的恩德。先讓尉遲敬德明白皇帝知道過程,然后大方的賞賜他。
納諫第五的原文
貞觀四年,詔發(fā)卒修洛陽之乾元殿①以備巡狩②。給事中張玄素③上書諫曰: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注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國之盛,將貽之萬葉。及其子而亡,諒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勝,神祇④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
【注釋】
①乾元殿:原為隋所建的一座大殿。
②巡狩:古時皇帝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③張玄素:蒲州(今山西)人。曾在隋做景城縣戶曹,竇建德攻陷景城后要殺他,百姓呼救,后得釋放。貞觀初,為太子詹事,后遷右庶子。
④神祇:天神地祇。古代統(tǒng)治者自以為受命于天。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在洛陽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勸諫說:
陛下您智慮周全,可謂無所不及。您下令要做的事,有哪一件不成功呢?您立志想要得到的東西,有哪一件不是依從你的意思去辦呢?我認為秦始皇剛開始做皇帝的時候,一直想倚仗滅掉周室的余威,憑借平定六國的氣勢,將基業(yè)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可是到了他兒子掌權的時候國家就滅亡了,我們認真分析它滅亡的原因,是他們父子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貪欲,違背上天的旨意,殘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從這里可以看出,統(tǒng)治天下不能僅僅憑借武力,一味信奉神靈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湯。只有大力提倡節(jié)儉,減輕賦稅,自始至終兢兢業(yè)業(yè),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原文】
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余,必欲節(jié)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諸王今并出藩,又須營構。興發(fā)數(shù)多,豈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①,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勞役過度,怨將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亂離之后,財力凋盡,天恩②含育,粗見存立,饑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未能復舊。奈何營未幸之都,而奪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漢高祖③將都洛陽,婁敬④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nèi)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漓⑤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
【注釋】
①翕(xī)然:統(tǒng)一或調(diào)協(xié)。
②天恩:即天子的恩德。
③漢高祖:即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
④婁敬:即劉敬。漢初齊人。高祖五年(前202),以戍卒求見劉邦,建議入都關中有功,賜姓劉。
⑤澆漓(lí):指不好的社會風氣。
【譯文】
我們剛剛統(tǒng)一了天下,還沒有從戰(zhàn)爭所造成的影響中恢復過來,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提倡節(jié)儉,以禮治國,陛下您更應該以身作則。東都洛陽沒有行宮,就下令修繕,各位大臣出京鎮(zhèn)守邊關,也都需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會勞民傷財,這是第一點不可修建的原因。陛下你當初平定東都洛陽,看見那些豪華奢侈的宮殿,下令全部拆毀,此舉讓天下人驚嘆佩服。豈有開始憎惡隋代的奢華,現(xiàn)在又步其后塵的道理呢?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二。一聽到下面有呈報,就去巡視,然而事情并不緊急,這樣做豈不是白白消耗國家的財產(chǎn)。現(xiàn)在國家建立不久,國庫還不充盈,哪用得著修建兩個都城?老百姓的勞役過重,就會產(chǎn)生怨恨,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三。如今百姓遭受天下大亂之后,生活非常貧困。老天有眼,讓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點好轉(zhuǎn),但是仍然存在忍饑挨餓的生計之憂,這種情況三五年之內(nèi)也不可能解除。如果這個時候讓老百姓去營建東都,豈不是勉為其難,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四。漢代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要在洛陽建都,大臣婁敬進言說這樣做不可行,他勸說漢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漢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議,當日就往西行,定都長安。現(xiàn)在只希望陛下你體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漸淪喪的世俗風氣。你治理國家的時間還很短,國家的各種社會風氣還不淳厚,凡事都應該三思而后行,現(xiàn)在怎么可以在洛陽大興土木,難道連古人都不如嗎?這是陛下你不應做的第五個原因。
【原文】
臣嘗見隋室初造此殿。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①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②,皆以生鐵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已用數(shù)十萬,則余費又過倍于此。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殘之后,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煬帝遠矣。深愿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矣。
【注釋】
①豫章:古郡名,今江西省一帶。
②轂(ɡǔ):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也用為車輪的代稱。
【譯文】
我曾經(jīng)看到隋朝建造這座宮殿的時候,所用的材料極其講究。宮殿所用的木材都不是附近產(chǎn)的,大多都是從遙遠的豫章郡運來的。一根柱子就要用兩千人來拉,下邊滑動用的輪子必須用生鐵鑄成,中間如果用木頭做輪子,一滑動起來就會起火。粗略算來,一根柱子的運送就要耗費數(shù)十萬兩銀子,而其他的費用更是難以估量。我聽說一座阿房宮建成了,就使得秦國人心離散;章華宮修成了,就造成楚國民心散亂;乾元宮修完了,隋朝也就隨之滅亡了。況且憑借國家目前的政治狀況,比起隋朝來說又如何呢?國家從蕭條中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再役使苦難的百姓,勞民傷財,就會重蹈歷代王朝滅亡的覆轍,步其后塵,從這點來說,我們恐怕比隋煬帝還要昏庸啊。我懇切地希望陛下能認真考慮這件事,不要讓我們的行為被后人所恥笑,那便是國家的大幸了。
【原文】
太宗謂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逛至于此。”顧謂房玄齡曰:“今玄素上表,洛陽實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須行,露坐亦復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來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①。可賜絹二百匹。”魏徵嘆曰:“張公邈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注釋】
①諤諤:直言爭辯。
【譯文】
太宗對張玄素說:“你認為我連隋煬帝都不如,那跟桀、紂相比呢?”玄素回答說:“如果這座宮殿修好了,可以說與他們殊途同歸,沒什么兩樣。”太宗猛然醒悟,嘆息著說:“我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件事,所以導致了這么嚴重的后果。”說罷,他又轉(zhuǎn)過頭來對房玄齡說道:“看看玄素的奏表,洛陽的宮殿實在不應該修建,以后做事必須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產(chǎn)生的賦役,都應該馬上停止。要地位低的人干預地位高的人,歷來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無私,又怎能做得到呢?一般人唯唯諾諾,哪里抵得上一個人驚世駭俗的言論對人的啟發(fā)大呢?我要賞賜玄素絹二百匹。”針對這件事,魏徵感嘆地說:“張公的話真有力量呀,可謂是仁義之人,它所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和對國家百姓的好處真是不可限量呀!”
【原文】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yǎng)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yǎng)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①以馬死殺人,晏子②請數(shù)其罪云:‘爾養(yǎng)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③了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注釋】
①齊景公(?—前490):春秋時齊國君,名杵臼。齊莊公的異母弟。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在位時刑罰殘酷,許多人被處刖足之刑。
②晏子(?—前500):春秋時齊國大夫。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其父晏弱死后,繼任齊卿,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③庶事:平常的事情、雜務。
【譯文】
唐太宗有一匹好馬,特別喜愛它,常在宮里飼養(yǎng),有一天這匹馬沒有生病卻突然死掉了。太宗對養(yǎng)馬的宮人很生氣,要殺掉他。長孫皇后勸諫說:“從前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晏子請求數(shù)說養(yǎng)馬人的罪狀:‘你養(yǎng)的馬死了,這是你第一條罪。讓國君因馬殺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們國君,這是你第二條罪。諸侯知道了,必定輕視我們齊國,這是你第三條罪。’齊景公聽后便赦免了養(yǎng)馬人的罪。陛下曾經(jīng)讀書讀到過這件事情,難道忘記了嗎?”太宗聽了這話才平下氣來。他又對房玄齡說:“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啟發(fā)幫助我,對我很有好處。”
【原文】
貞觀七年,太宗將幸九成宮①,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曰:“陛下高居紫極②,寧濟蒼生,應須以欲從人,不可以人從欲。然而離宮游幸,此秦皇、漢武③之事,故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言甚切至。太宗諭之曰:“朕有氣疾,熱便頓劇,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賜帛五十段。
【注釋】
①九成宮:唐代宮名,皇帝避暑的地方。原為隋仁壽宮。
②紫極:皇位。有時也指皇宮。
③秦皇、漢武:即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
【譯文】
貞觀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宮,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道:“陛下身處高位,如果要以救濟天下百姓為己任,那么就應該讓自己的欲望順從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來順從你一個人的需要。然而,整日想遠離皇宮到處游玩,這是秦始皇、漢武帝他們經(jīng)常做的事,不是堯、舜、禹、湯這些明君所為。”話語間,言辭誠懇激切。太宗開導他說:“我患有與氣候相關的毛病,天氣熱了,病痛就要加劇。所以并不是我的本性喜歡到處巡游,但是,我還是十分感謝你的好意。”因此賞賜給姚恩廉五十匹絲帛。
【原文】
貞觀三年,李大亮①為涼州②都督,嘗有臺使至州境,見有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獵,而使者求鷹。若是陛下之意,深乖③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書曰:“以卿兼資文武,志懷貞確④,故委藩牧⑤,當茲重寄。比在州鎮(zhèn),聲績遠彰,念此忠勤,豈忘寤寐⑥?使遣獻鷹,遞不曲順,論今引古,遠獻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懇到,覽用嘉嘆,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復何憂!宜守此誠,終始若一。《詩》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古人稱一言之重,侔⑦于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責矣。今賜卿金壺瓶、金碗各一枚,雖無千鎰⑧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卿立志方直,竭節(jié)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閑,宜觀典籍。兼賜卿荀悅⑨《漢紀》一部,此書敘致簡要,論議深博,極為政之體,盡君臣之義,今以賜卿,宜加尋閱。”
【注釋】
①李大亮: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有文武才。貞觀初年,授太府卿,復出任涼州都督,累拜右衛(wèi)將軍。
②涼州:唐時州名,轄境相當于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
③乖:違背。
④貞確:堅貞正直。
⑤藩牧:藩,屏障。牧,守衛(wèi)。藩牧即守衛(wèi)邊防。
⑥寤寐:寤,醒時。寐,睡時。寤寐即日夜。
⑦侔(móu):齊等。
⑧鎰(yì):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
⑨荀悅(148—209):東漢末政論家、史學家。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少好學,善于解說《春秋》,后應曹操征召,于獻帝時任黃門侍郎、秘書監(jiān)等職。獻帝因《漢書》繁重難讀,命他用編年體改寫,乃依《左傳》體裁,撰成《漢紀》二十篇,當時人稱其“辭約事詳”。
【譯文】
貞觀三年,李大亮擔任涼州都督,有一位臺使來到?jīng)鲋荩匆姶说赜幸环N很稀有名貴的大鷹,臺使就叫李大亮把鷹進獻給唐太宗。李大亮私下上疏給唐太宗:“陛下下令禁止打獵,現(xiàn)在卻派使者前來索要大鷹。如果這是陛下的意思,那就是陛下違背了過去的圣旨;如果是臺使擅自主張,那他就是一個冒名的使者。”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折,回復道:“你既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又對國家忠肝義膽,所以派你鎮(zhèn)守邊關,委以重任。你這些年為國盡職盡忠,在邊關聲名遠揚。我派使者來索要大鷹,你并不是趨炎附勢地迎合我的旨意,而是借古鑒今,在那么遙遠的地方還進獻忠言,可謂披肝瀝膽,誠愚之至。任何贊許都不能表達我的心意,有你這樣的臣子,我還擔憂什么呢?希望你能夠保持這份赤誠之心,始終如一。《詩經(jīng)》上有句話叫:‘盡忠職守,忠誠正直。神靈得知,賜予洪福。’古人也說過這么有分量的話,它的價值勝過千兩黃金。你的一番話,真是可貴呀。現(xiàn)在我賜給你金壺瓶、金碗各一只,雖然不是價值千金,但這是我平時自己所用的東西。你性情方正平直,一心為公,我委托的事情你還上疏進行核實。你在處理公務之余,可以看一看古代的典籍。我再賜給你一部荀悅寫的《漢紀》,這本書敘述簡要,議論深刻,對如何治國、如何盡到君臣的職責說得非常透徹,現(xiàn)在我把它賜給你,希望你回去認真地閱讀。”
【原文】
貞觀八年,陜縣①丞皇甫德參②上書忤旨,太宗以為訕謗③。侍中魏徵進言曰:“昔賈誼④當漢文帝⑤上書云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嘆息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⑥。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太宗曰:“非公無能道此者。”令賜德參帛二十段。
【注釋】
①陜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
②皇甫德參:皇甫,復姓。德參,名字。
③訕謗:毀謗。
④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漢文帝時被任為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后被為長沙王太傅。他曾多次上書,批評時政。
⑤漢文帝(前202—前157):姓劉名恒,劉邦第四子。初立為代王。諸呂之亂平定后,為周勃、陳平等擁立。
⑥激切:意即言辭激烈。
【譯文】
貞觀八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唐太宗,太宗認為這是毀謗。侍中魏徵進言道:“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希望陛下仔細詳察我的話對不對。”太宗說:“只有你能講這樣中肯的話。”于是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原文】
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①,未還,又令人多赍②金帛,歷諸國市馬③。魏徵諫曰:“今發(fā)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立,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生深怨。諸蕃聞之,且不重中國。但使彼國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曰:‘吾吉行④日三十,兇行⑤日五十,鸞輿⑥在前,屬車在后,吾獨乘千里馬,將安之乎?’乃償其道里所費而返之。又光武⑦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今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過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⑧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⑨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注釋】
①葉護可汗:葉護,突厥大臣的號。原稱葉護統(tǒng)葉護,因繼承其兄射匱可汗之位,于是號葉護可汗。這年,葉護曾數(shù)次派使者到長安,秋七月,朝廷遣使至突厥,立為可汗。
②赍(jī):帶著。
③市馬:購買馬匹。
④吉行:指皇帝巡行各地或舉行祭祀活動。
⑤兇行:指出兵興師。
⑥鸞輿:皇帝儀仗中的旗載于車上,大駕出而先行,稱為鸞輿。
⑦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
⑧魏文帝:即曹丕。
⑨蘇則:字文師,扶風(今陜西乾縣西)人,在魏做侍中。
【譯文】
貞觀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葉護可汗,使者還沒有回來,太宗又令人攜帶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國去買馬。魏徵勸諫說:“現(xiàn)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為名義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國去買馬。突厥人一定認為我們的目的是買馬,而不是專程去封立可汗。這樣,可汗雖然被封立了,他也不會對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話,就會產(chǎn)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國聽說這件事,也會看不起中國。只要能使西域各國安定,那么各國的好馬用不著去買,就會自動送上門來。從前漢文帝時,有人獻千里馬。文帝說:‘我巡幸時每天行進三十里,打仗時每天行進五十里,儀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車跟在我的后面,我單獨騎一匹千里馬,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給了獻馬人一些路費,讓他回去了。漢光武帝時,有人獻千里馬和寶劍,光武帝讓千里馬拉裝載戰(zhàn)鼓的車,寶劍賜給手下的騎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為,遠遠超過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怎么在這件事情上的見識,還不如漢文帝、漢光武帝呢?魏文帝曾打算買西域的大珍珠,蘇則勸諫說:‘如果陛下的恩惠遍布四海,這些東西不用追求,自然會到來。能買得到的東西,就不足珍貴了。’陛下縱使不仰慕漢文帝的崇高德行,難道也不畏懼蘇則的正直議論嗎?”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買馬。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①上疏陳得失。特賜鐘乳②一劑,謂曰:“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注釋】
①高季輔:名馮,德州人。貞觀初,拜監(jiān)察御史,不避權要。累轉(zhuǎn)中書舍人,后遷吏部侍郎。
②鐘乳:即鐘乳石,可作藥用。
【譯文】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書評論朝政得失。太宗特意賜給他鐘乳石劑,對他說:“你向我進獻藥石一樣的諫言,所以我也拿藥石來報答你。”
【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長孫無忌等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順從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發(fā)問,不得有隱,宜以次言朕過失。”長孫無忌、唐儉等皆曰:“陛下圣化道致太平,以臣觀之,不見其失。”黃門侍郎劉洎①對曰:“陛下?lián)軄y創(chuàng)業(yè),實功高萬古,誠如無忌等言。然頃有人上書,辭理不稱者,或?qū)γ娓F詰②,無不慚退。恐非獎進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
【注釋】
①劉洎(jì):字思道,荊州人。貞觀年間在朝為官,后因獲罪被賜死。
②窮詰:追問到底。
【譯文】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長孫無忌等人說:“臣子對帝王,多是順從而不違背,用甜言美語來討人歡心。我現(xiàn)在提出問題,你們不準隱諱,要一一說出我的過失來。”長孫無忌、唐儉等人都說:“陛下圣德教化,導致天下太平,據(jù)我們看來,看不出有什么過失。”黃門侍郎劉洎對答說:“陛下?lián)軄y創(chuàng)業(yè),確實功高萬古,如無忌等人所說。但不久前有人上書,遇到言辭內(nèi)容不合陛下心意的,有時就當面追根盤問,弄得上書言事的人無不羞慚而退。這恐怕不是在獎勵進言者吧。”太宗說:“這話講對了,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見改正錯誤。”
【原文】
太宗嘗怒苑西監(jiān)①穆裕,命于朝堂斬之。時高宗②為皇太子,遽犯顏進諫,太宗意乃解。司徒長孫無忌曰:“自古太子之諫,或乘間從容而言。今陛下發(fā)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顏之諫,誠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與處,自然染習。自朕御天下,虛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進諫。自徵云亡,劉洎、岑文本③、馬周、褚遂良等繼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見朕心說諫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諫。”
【注釋】
①苑西監(jiān):唐時掌宮苑之官。
②高宗:即太宗之子李治。起初封為晉王,貞觀十七年立為皇太子。
③岑文本:字景仁,鄧州(今河南伏牛山以南)人。貞觀初,擢中書舍人,遷侍郎。后遷中書令。
【譯文】
太宗對苑西監(jiān)穆裕大為惱火,下令將他在朝堂上斬首。當時高宗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氣才消退。司徒長孫無忌說:“自古以來,太子進諫總是找適當?shù)臋C會說,今天陛下大發(fā)天威,太子卻能犯顏進諫,這是古今沒有的。”太宗說:“人在一起相處,自然會相互染上一種習氣。自從我統(tǒng)治天下以來,虛心接納正直的意見,就有魏徵不分早晚隨時進諫。自從魏徵死后,又有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繼續(xù)進諫。皇太子小時候在我面前,常見我聽到進諫心情很愉悅,因此養(yǎng)成喜歡納諫、進諫的習性,所以才有今天的進諫。”
唐太宗的具體解釋比如說背景之類
恒山王李承乾: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極為寵愛和最為器重的兒子。
李承乾3歲時,唐太宗便讓長孫皇后的侄子長孫家慶擔任了他的侍讀,承乾5歲時,唐太宗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秦王府十八學士教導兒子儒學經(jīng)典。唐太宗即位后沒多久,就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立為皇太子。從貞觀4年起,唐太宗便開始讓李承乾處理朝中庶務,以及在自己居喪或離京時擔負起監(jiān)國的重任,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小小年紀卻干得相當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下旨請了天竺高僧波頗與道士秦英來為愛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承乾祈福。
又為了不讓兒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別準許承乾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并沒有借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nèi)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jīng)邦之要也。”
貞觀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后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貞觀9年,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通宵達旦的宴飲甚至還被褚遂良上諫了一番。貞觀12年,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nèi)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zhuǎn),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東宮。
貞觀13年,唐太宗在東宮為李承乾設立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會借此機會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貞觀15年,唐太宗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朝中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持。貞觀16年,唐太宗有下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但這時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漸長以及患了足疾,開始變得叛逆起來,不過是因事對父親不滿,就敢任性大膽到一連幾個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僅對此沒有任何的指責與批評,還特地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對不會廢太子的。
就算后來李承乾犯下了謀反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愿殺了這個兒子,朝中大臣也沒人敢說太子謀反按律當斬之類的話。最后還是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終謀反案的一干從犯全部被賜死,身為主犯的李承乾卻保住了性命,只被廢為了庶人。而來濟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任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至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李承乾雖然被廢,但唐太宗為了兒子將來的安危考慮,在立新太子時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由,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貞觀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為之廢朝,并葬之以國公禮。唐玄宗開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禮有闕,于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nèi)。唐玄宗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恒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贈了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
事隔數(shù)十年后,李承乾終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自此長眠于昭陵,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cè),再也不分離。
郁林王李恪:
生母楊妃,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待遇最差的一個。
李恪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xù)2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后削去實封共600戶,只剩下200戶的實封。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記載,互相印證。
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唐會要》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guī)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yǎng),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fā)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zhuǎn)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yǎng),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后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jīng)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xiàn)。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而且唐太宗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被反駁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為是具有前朝血統(tǒng)的緣故,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tǒng)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tǒng)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么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tǒng)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么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于唐太宗的緣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為唐太宗的庶長子,與唐高祖的庶長子荊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為三公,永徽四年又與李元景因謀反案被殺。
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時追贈李恪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復了正一品的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也沒有記載,而且因為一同謀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郁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
濮王李泰: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各種得寵事跡在史書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剛出生就被封為宜都王,次年又進封為正一品的衛(wèi)王與上柱國。貞觀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頭銜外,李泰還是雍州牧與左武候大將軍(這是貞觀時期李泰獨有的殊寵,除了李泰之外,只有李治有這樣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侯大將軍)。
貞觀7年,與李泰同齡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僅長期沒讓李泰去封地,甚至還下詔讓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諫止。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并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zhì)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征梗著脖子據(jù)理力爭。最后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對這只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么來還是怎么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又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又因為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與東都洛陽中盡占了惠訓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賜給寶貝兒子的,而李泰于洛陽都城修建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也因此馳名于世。
貞觀14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長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說到李泰的這座府邸,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夸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
貞觀15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shù)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guī)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并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于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唐太宗不僅對李泰百般寵愛,經(jīng)常帶著他四處游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yǎng)的一只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nèi)如此鴻雁往返數(shù)次。就連李泰的長子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寵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yǎng),并賜名為“欣”。
貞觀17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泰借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后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fā)生,于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
雖然不得不貶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詔書中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鐘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么的不同尋常……”就在李泰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nèi)齻€兄弟的兩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guī)格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謚曰恭,還為之輟朝,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yōu)厚”,并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絕妙的行書、草書,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根據(jù)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鑒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
而李泰主編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后世影響甚深,創(chuàng)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后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jīng)失傳了。
庶人李祐:
生母陰妃。李祐十分喜歡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jīng)常狩獵無度。由于李祐的表現(xiàn)十分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齊王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于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齊王長史。
貞觀10年李祐改封齊王,受到舅舅陰弘智(擔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 )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而唐太宗見李祐不能悔過,“數(shù)以書責讓”,幾次寫信責備李祐,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也會像當初的薛大鼎那樣被牽連受罰,于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準李祐這個不準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里,并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殺而死。
李祐射殺了自己的長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聽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號召眾人抓住李祐,士兵們卻紛紛響應。于是杜行敏帶兵包圍了李祐等人,堆積柴草準備點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黨羽全部被殺,李祐被帶回京城賜死,并被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
蜀王李愔:
生母楊妃,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唯一被罵作禽獸不如的。
貞觀10年李愔改封蜀王,擔任益州都督一職。也許是李愔還未之藩前就表現(xiàn)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現(xiàn)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實封,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
不過李愔并沒有因此吸取教訓有所收斂,仍常常在封地上毫無理由地毆打縣令,又因為打獵無度,在莊稼地上肆意踐踏,惹得當?shù)匕傩帐窃孤曒d道。他的屬下楊道整曾諫言阻止,結果被李愔從馬上一把拽了下來,好一頓捶打。而在聽聞了李愔種種胡作非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于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員,以及400戶實封,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李愔就因為肆意妄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彈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對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說道:“蜀王打獵過度,侵擾百姓民生,他的縣令、典軍也經(jīng)常無罪被罰。別人阿諛奉承他,他就高興,別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發(fā)怒,這樣的人作為一州長官,又如何能夠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彈劾,朕實在是引以為恥。”于是李治召見曾極力勸諫過李愔的楊整道,將之任命為匡道府折沖都尉,并賞賜一番,同時又將李愔貶為了黃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為連坐李恪的謀反案被黜為庶人,后來又改封為涪陵王,不過再也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這對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來說,絕對是喜聞樂見的。畢竟李愔先前無論如何被貶,總要擔任一州長官的職務,如今李愔沒了刺史的職銜,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莊稼總是無緣無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員更不用時刻提心吊膽著會被無故毆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準許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對這位徒有王子皇孫之名的蜀王仁至義盡了。
蔣王李惲:
生母王氏,貞觀10年改封蔣王,封為安州都督,賜實封800戶。李惲離開安州的時候器物服飾裝了四百輛車,當?shù)匕傩詹豢八膲浩龋類烈虼吮粡椲溃铺谡J為這不是什么大錯,因此赦免了他。
李惲與皇叔滕王李元嬰是宗室中出了名的貪財暴斂,有一次唐高宗賞賜宗室各位親王五百段帛,唯獨沒給李惲和李元嬰二人,而是說:“滕叔、蔣兄能夠自取財物,不需要賞賜,我就給你們一人兩車麻來串錢好了。”李惲與李元嬰聞言十分慚愧。
上元年間,有人誣告李惲意欲謀反,李惲害怕之下自殺身亡,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一怒之下將誣陷李惲謀反的張君徹等四人全部誅殺,然后追贈李惲為司空、荊州大都督,并將他陪葬昭陵。
唐高宗李治: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最為溺愛的兒子,也是唐太宗唯一親自撫養(yǎng)長大的兒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隨后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據(jù)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后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襁褓一并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shù)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貞觀5年李治被封為晉王,貞觀7年,唐太宗將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給了這個小兒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負父親的厚愛,從小就很聰慧,對父母也十分孝順,唐太宗曾經(jīng)考察他對《孝經(jīng)》的理解,李治是對答如流,唐太宗聞言更是高興萬分。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于立政殿,年僅七歲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不過幸運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愛彌補了這個最疼愛的小兒子,他沒有因為妻子的去世而讓李治出宮或在皇宮某處單獨居住,而是將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寢殿一同照料,于是《唐會要》上便留下了這樣一筆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yǎng)。”褚遂良也親口說過:“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yǎng),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鍾愛。”而放眼整個大唐王朝,被皇帝親自撫養(yǎng)長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鐘愛與殊榮!
不過唐太宗對這個小兒子的偏愛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經(jīng)遙領并州都督的情況下,唐太宗又加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貞觀16年,李治更是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去就直接上朝參與政事了。對此,史書上特別用了“特深寵異”這四個字來形容唐太宗對李治的溺愛之情。
貞觀17年太子李成乾被廢,為了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李治為太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后,唐太宗對李治的寵愛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說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長子李忠出生,雖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興,不僅在宴會上“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將寶貝兒子安置在自己寢殿的一側(cè),盡管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后,唐太宗也沒有讓他按制出宮居住或住到東宮去。直到貞觀18年劉洎上書,唐太宗這才令劉洎和岑文本同馬周按日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結果維持了沒多久,唐太宗又讓兒子回到了身邊,貞觀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書,唐太宗這才答應了讓李治每個月一半的時間住到東宮,一半的時間仍留在自己身邊。
貞觀19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與父親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連日哭泣,唐太宗便對他說道:“你自幼在我身邊,像嬰兒一樣,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機鍛煉一下,為什么要哭呢?”李治則回答道:“我7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你一直把我?guī)г谏磉叄ο嗵帲瑥膩頉]有分開過,一想到我們要分開,我就忍不住傷心。”唐太宗聞言也淚流滿面。于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狀況,首創(chuàng)了飛表奏事制度,李治還要求父親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對依依不舍的愛子,唐太宗就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不到我們父子二人再相見的時候,我絕不會換下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這件衣服是穿臟了又穿破了,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勸他換一件,他卻死活不肯答應。后來唐太宗聽說李治正在趕來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帶領三千護衛(wèi)率先飛奔進入了臨渝關,途中正好與李治相遇,直到此時李治進獻了新衣服,唐太宗這才換下了身上這件已經(jīng)穿爛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遼回來后又準備巡幸靈州,本打算帶著李治一起前去,結果張行成上疏說:“臣聽說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靈州,不過臣認為與其陛下因私愛而讓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時讓太子留下來監(jiān)國,接待百官商議朝政決斷眾事,熟悉朝廷事務,這樣既可安定京師重鎮(zhèn),而且又可向四方顯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理,便將他加封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后開創(chuàng)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間,百姓生活水平持續(xù)改善,人口持續(xù)增長;大唐版圖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僅對西北和海東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亂,就算是對吐蕃的作戰(zhàn)有所失敗,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穩(wěn)定了對吐蕃的態(tài)勢。
至于所謂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問題,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后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后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后的親蠶禮發(fā)揚光大,所以武后的親蠶次數(shù)堪稱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節(jié)儉,所以武后主動將皇后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丈夫厭惡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nèi)訓》,當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誡》,并“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后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甚至翻遍史書不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將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卻是當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后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后當年恨王皇后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后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經(jīng)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生殺予奪”的武后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么?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撓,武后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后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稱“天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唐高宗便下詔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大權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后,才想起來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對唐高宗有那么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話,那么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fā)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jīng)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詣,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曹王李明:
生母巢刺王妃楊氏,貞觀21年封為曹王后被過繼給巢刺王李元吉為嗣。
李明擅長書法,工于飛白體,但為人不能遵循法規(guī)制度。他在出任刺史時,長史孔禎經(jīng)常進諫,李明則十分不耐煩地說道:“我是當今天子的弟弟,難道還會失去親王的身份嗎!”孔楨則答道:“恩寵是不可以用來依賴的,大王您不奉行國家的命令,恐怕難以保有今日榮華的地位,難道看不到淮南王劉長的前車之鑒嗎?”李明聞言很不高興。而李明的屬下有侵掠百姓的,孔楨將他們逮捕后杖殺了。
后來永隆年間李明因與章懷太子李賢交好,在李賢被廢為庶人后也被貶為零陵王,李明終于有所醒悟,說道:“我很后悔沒聽孔禎的話,才會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后來黔州都督謝祐逼令李明自殺,唐高宗得知后將黔州的官員全部罷免。景云元年,唐睿宗將李明陪葬于昭陵。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