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為什么詩人(月亮是詩人的什么)
大家好,關于月亮為什么詩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月亮是詩人的什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為什么古今詩人都那么愛月亮?
1、月亮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之情。
《明月夜留別》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則將相戀中的男女心態逼真地描寫出來了。二人相隔很口遠,心中愛的語言不能直接地向對方表]口達,只能望著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2、月亮寄托了天涯游子的思鄉之情月亮寄托了人們對故鄉 和親人的思念。
月亮成為詩人 鄉愁最無言的見證。詩人懷念家園、親人的情思,常寄托與明月,真可謂“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在人們的心理上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猶如來自故鄉的鄉人給游子以特別親切之感一樣。
3、月亮寄托了文人墨客的失意寂寞之情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
月亮在失意者筆下成為了孤月、冷月、寒月。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李商隱 《無題》詩中有“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的詩句,“夜吟 應覺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構成了孤獨與失意者的苦苦心理。
4、月亮傾訴家國憂思之痛
代表作品:張岱《念奴嬌?丁亥中秋寓項里作》,姜夔《揚州慢》。
5、月亮成為永恒的象征
月亮孤懸天際,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讓人們產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人式的感悟。 明月意象常作為永恒的象征。詩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時也成了閱盡滄桑的見證。
詩人為什么用月亮來寄托思念?
詩人主要用月亮來寄托對家鄉、親人、朋友的思念
因為中秋節月亮就很圓,就像一家人團聚了,而平時月亮有缺有圓,詩人如果在晚上看夜空,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家鄉、親人、朋友
古代詩人為什么愛寫月亮
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
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
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為什么詩人和文人都喜歡寫月亮
月亮總給人以清醒而又蒙朧之感,似是近在咫尺,卻又遙并不可及。
人們自古有一種歷史情節,對往昔的懷念。而月亮,這個在古時文學中最富含義也出現頻率最高的一詞當然不能忘卻。如果孤獨難耐,可以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如果失意了,來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如果戀愛了,便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失戀了,便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以此自慰……
同樣,月亮又是人們追求的一種象征。古時的摘月也好,現今的登月也罷,總是告訴人們邀去追求,攀登而不可懈怠。
當然最重要的一層意思,思鄉。
現今的社會發展的要求,人們紛紛離開自己的故鄉,遠奔異地去尋求自己的事業。白天繁忙的節奏使他們無暇思索其余,可是當夜深人靜之時,內心的孤獨寂寞便牽引著他們想念。可是單純想念怎能派遣心中的抑郁?唯有看到故地與新家共有之物——月亮,他們才得以稍稍安慰。
這樣,月亮便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東西,而代代相傳。而不會因為科技發達了便停滯不前的。所以月亮文化還是會繼續受歡迎下去的。
為什么那么多詩人都喜歡用月亮來作詩?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只有一個,不管你身處何地,晚上都有月亮。月亮就好像是一個老者,看盡了世事變遷和滄海桑田。古時候沒有電燈,月亮的光在漆黑的夜里自然十分引人注目。詩人們看到月亮,晚上又十分安靜,思緒也禁不住飄向遠方,自然月亮就成了詩人的情感載體。
關于月亮為什么詩人和月亮是詩人的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