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依多少高山意(瞻依的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瞻依多少高山意和瞻依的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王守仁全集》卷十五3(6)
德山寺次壁間韻
乘興看山薄暮來,山僧迎客寺門開。
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臺。
性愛煙霞終是僻,詩留名姓不須猜。
巖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結(jié)胎?
沅江晚泊二首
去時煙雨沅江暮。此日沅江暮雨歸。
水漫遠沙村市改,泊依舊店主人非。
草深廨宇無官住,花落僧房有鳥啼。
處處春光蕭索甚,正思荊棘掩巖扉。
春來客思獨蕭騷,處處東田沒野蒿。
雷雨滿江喧日夜,扁舟經(jīng)月住風濤。
流民失業(yè)乘時橫,原獸爭群薄暮號。
卻憶鹿門棲隱地,杖藜壺榼餉東皋。
夜泊江思湖憶元明
扁舟泊近漁家晚,茅屋深環(huán)柳港清。
雷雨驟開江霧散,星河不動暮川平。
夢回客枕人千里,月上春堤夜四更。
欲寄愁心無過雁,披衣坐聽野雞鳴。
睡起寫懷
江日熙熙春睡醒,江云飛盡楚山青。
閑觀物態(tài)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窅冥。
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鳥自流形。
未須更覓羲唐事,一曲滄浪擊壤聽。
三山晚眺
南望長沙杳靄中,鵝羊只在暮云東。
天高雙櫓哀明月,江闊千帆舞逆風。
花暗漸驚春事晚,水流應與客愁窮,
北飛亦有衡陽雁,上苑封書未易通。
鵝羊山
福地相傳楚水阿,三年春色兩經(jīng)過。
羊亡但有初平石,書罷惟籠道士鵝。
禮斗壇空松影靜,步虛臺逈月明多。
巖房一宿猶緣薄,遙憶開云住薜蘿。
泗州寺
淥水西頭泗洲寺,經(jīng)過轉(zhuǎn)眼又三年。
老僧熟認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
每有客來看宿處,詩留佛壁作燈傳。
開軒掃榻還相慰,慚愧維摩世外緣。
再經(jīng)武云觀書林玉璣道士壁
碧山道士曾相約,歸路還來宿武云。
月滿仙臺依鶴侶,書留蒼壁看鵝群。
春巖多雨林芳淡,暗水穿花石溜分。
奔走連年家尚遠,空余魂夢到柴門。
再過濂溪祠用前韻
曾向圖書識面真,半生長自愧儒巾,
斯文久已無先覺,圣世今應有逸民。
一自支離乖學術(shù),競將雕刻費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蓮池長綠蘋。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蓮池長綠萍
王守仁初次拜謁濂溪祠時的心情,在拜讀此詩時,我們能夠猜度出他對周敦頤一定有許多的話語要講。尤其對周敦頤所推崇所鐘愛的素浩蓮花,王守仁也一定心有所觸、心有所悟。后來,當王守仁再次來到濂溪祠前時,當是感嘆韶華易逝,歲月難追,于是詩如泉涌,即興成詩:曾向圖書識道真,半生長自愧儒巾。斯文久已無先覺,圣世今應有逸民。一自支離乖學術(shù),競將雕刻費精神。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蓮池長綠蘋。
誰知道《望岳》這個古詩?
杜甫《望岳》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wǎng) 2004-9-14 23:59:00 瀏覽:1692 相關(guān)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耍}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參考資料: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