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為什么之一(秦觀為什么一直要淘汰寧檬)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秦觀為什么之一,以及秦觀為什么一直要淘汰寧檬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歷史上的秦觀是怎樣的人?
秦觀 生卒:(1049-1100) 字:少游、太虛, 號:淮海居士, 籍貫:高郵(今屬江蘇)人。 職位: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因政治上傾向于舊黨,被目為元佑黨人,紹圣后累遭貶謫。 三十六歲中進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等職位。在新舊黨之爭中,因和蘇軾關系密切而屢受新黨打擊,先后被貶到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邊遠地區,最后死于藤州。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以詞聞名,文辭為蘇軾所賞識。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其詞風格婉約纖細、柔媚清麗,情調低沉感傷,愁思哀怨。向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對后來的詞家有顯著的影響。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來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于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鐘、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游臺、《秦郵帖》石刻、揚州云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談到秦少游時,習慣上總是把他與婉約詞聯系在一起,卻較少提及他的詩,更少論及他的文。其實,在秦少游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當然,評價一個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數量而不看質量,有的作家存世雖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響巨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的。盡管如此,要歷史而客觀地評價秦少游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如果只論其詞,而不論其詩其文,尤其是不論其策論,不僅有失偏頗,而且也評不出一個完整的秦少游。 一、 緊扣現實,不尚空談 秦少游的策論共有50篇,其中進策30篇,進論20篇。認真分析這些策論的內容就可以發現,這些文章大都能緊扣當時的社會現實,較少作書生之空談。這一方面與當時制科之文的要求有關,一方面也與其業師蘇東坡的鼓勵與點撥有關。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創作的成就頗高,他的鼓勵與點撥當然是經驗之談。 二、 引古證今,說理透徹 策論是古代的一種特有文體,相當于現代的政論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關國事、朝政的意見和建議。它的閱讀對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寫作上不能長篇大論地泛泛而談,篇幅要短,立論要明,論據要足,說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議、深入淺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據,言而有序。統觀秦少游所寫的策論,基本上達到了以上幾點要求,特別在引古證今、說理透徹方面更是無懈可擊。 三、 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熙寧四年,宋神宗采納王安石的建議,改革科舉法,“罷詩賦及明經諸科,專以經義、論策試士”。為了應舉,秦少游在策論的寫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對策論寫作的重視甚至超過詩詞賦。他曾說“作賦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為偶儷而已。若論為文,非可同日語也。” 正因為如此,秦少游的策論無論長短都非常注意謀篇布局,注意結構和章法的變化。 四、鋪陳排比,氣足神完 先秦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講究運用“整句”鋪陳排比,讓人讀起來感到有一股氣勢撲面而來,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飽讀大量經典散文的過程中,對散文中如何運用鋪陳排比心領神會,加之他青少年時也寫過《浮山堰賦》《黃樓賦》《湯泉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和淵明歸去來辭》等,特別是為紀念蘇東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寫的《黃樓賦》就很得蘇東坡的賞識,認為這篇賦“雄辭雜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賦中運用得駕輕就熟的鋪陳排比又運用到策論中來,就使文章更加氣足神完。 綜上所述,秦少游的策論立論高遠、說理透徹、章法嚴緊、文筆犀利,有一種特有的藝術張力,完全可以用“辭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來一言以概括之。其實,對秦少游策論的評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至于議論文字,今日乃付之少游及晁、張、無己……”。蘇東坡《辨賈易彈奏待罪劄子》:“秦觀自少年從臣學文,詞采絢發,議論鋒起,臣實愛重其人。”清代梁章冉《捫虱新話》 :“……少游文學西漢,所進策論,頗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東坡,不覺望洋而嘆,然亦自成一家。”現代著名學者朱東潤則說:“予于少游之書,尤喜讀進策三十篇,觀其所得,導源東波,所見益卓。其論選舉與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為世俗之言。” 宋蘇軾戲評秦觀、柳永對聯:“山抹微云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蘇軾東坡絕愛其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宋蘇軾:“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詩清新嫵媚,鮑、謝似之。” 宋李清照《詞論》:“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 《宋詞三百首》:“委婉含蓄,清麗雅淡”。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少游《滿庭芳》諸闋,大半被放后作。”“秦少游自是作手,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一變焉。然變而不失其正,遂令議者不病其變,而轉覺有不得不變者。”“少游詞寄慨身世,閑情有情思。”“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不可以傳。” 張炎《詞源》:“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 孫兢《竹坡老人詞序》:“蘇東坡辭勝乎情,柳耆卿情勝乎辭,辭情兼勝者,唯秦少游而已。” 張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窮人,故后之為文者,喜為窮人之辭。秦子無憂而為憂者之辭,殆出此耶!”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評秦觀詩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李調元《雨村詞話》:“首首珠璣,為宋一代詞人之冠”。 清劉熙載《藝概》:“少游詞有小晏之研,而幽趣則過之。”(小晏指晏幾道) 清周濟《介存需論詞雜著》曾經引用前人評語評秦詞說:“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 周濟《宋四家詞選》:“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遜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 樓敬思:“淮海詞風骨自高,如紅梅作花,能以韻勝,覺清真亦無此氣味也。” 清代詞論家馮煦:“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 《四庫全書總目》:“而詞則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 清王國維評秦觀與周邦彥說:“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 希望采納
秦觀是哪個朝代的作者 秦觀是屬于哪個朝代的作者
1、秦觀是北宋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漢族,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秦觀在文學和詩詞上都有很高的建樹,是北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婉約派詞人。
2、秦觀生于公元1049年,卒于公元1100年,根據時間來看,秦觀是北宋人。秦觀在文學和詩詞上都有很高的建樹,是北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婉約派詞人。秦觀自幼喜歡文學和史學,因仰慕蘇軾的才華,便拜入到蘇軾門下,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蘇軾非常看重秦觀的才情,曾經給王安石寫信,向他積極地推薦秦觀。
北宋詞人秦觀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漢族,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北宋詞人。
秦觀,北宋中后期著名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熙寧十一年(1078年)作《黃樓賦》,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秦觀自編詩文集十卷后,蘇軾為之作書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后于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博士,后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于紹圣元年親政后(1094年)“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后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觀被任命為復宣德郎,之后在放還北歸途中卒于藤州。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其散文“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其詞緣情婉轉,語多凄黯。有的作品終究氣格纖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南宋張炎之《詞源》:“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文苑傳》。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編撰的《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極善書法,小楷學鐘王,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行楷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后世稱之為“淮海公”。
秦觀生平
未仕期
秦觀在未仕期間,大多在故鄉高郵居家耕讀,為科舉做準備。然而亦時常游歷于江淮吳楚之間,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在這段期間秦觀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為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秦觀同孫莘老、參寥子游訪漳南老人于歷陽惠濟院,浴湯泉,游龍洞山。又往烏江拜謁項羽墓,極盡山水名勝。此次出游共賦得詩詞三十余首,并作《湯泉賦》一篇,以記途蹤。二為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秦觀前往越州省親,適逢蘇軾自徐州徙往湖州,于是便乘蘇軾官船一同南下。途經無錫,與蘇軾同游惠山,又經吳興,泊西觀音院,同訪諸寺。端午過后,遂別蘇軾赴越,中秋時,與參寥子、辯才法師同游龍井,其后又與郡守程公辟游玩鑒湖、拜謁禹廟,相得甚歡。直至歲末年關家書催歸,秦觀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上。寫下著名的《滿庭芳》(山抹微云)來描述離別情意,透露出對此段漫游歲月美好的繾綣不舍。
“學而優則仕”是天下讀書人的夢想,秦觀亦不例外,然而秦觀的科舉征途卻屢遭挫折。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秦觀第一次參加科舉應試,卻是抱著滿滿的期望換來落第的命運,于是他便馬上“杜門卻掃,日以詩書自娛”,可見這一失敗,對他而言,是精神上的.打擊。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秦觀再次應試,卻依舊名落孫山。科舉的接連失利,使得秦觀心境更加憂愁悲郁,認清了“風俗莫榮於儒,材能咸恥乎未仕”的社會現實。因此只好改變態度,學習時文并向時人投獻詩文,望獲舉薦。“功夫終不負有心人”,秦觀在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參加第三次科舉考試,終于成功考取進士,踏上其同樣屢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入仕期
朋黨傾軋是北宋政治上的大難題,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亂源。秦觀入仕之時,適逢北宋朋黨斗爭日益激烈之際。秦觀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這場政治漩渦之中,無法自拔。元豐八年(1085年),秦觀登科以后,任定海主簿及蔡州教授。因其親附蘇軾,被視為“舊黨”,從此黨爭的迫害便從未間斷。元佑二年(1087年)蘇軾、鮮于侁,共以“賢良方正”薦秦觀于朝,無奈卻被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誣告。元佑五年(1090年)方由范引純引薦,得以回京任秘書省正字。元佑六年又因“洛黨”賈易詆其"不檢"而罷去正字。接二連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觀大受打擊,對政治開始灰心,且有退隱之意。元佑七年(1092年),秦觀授左宣德郎,又由秘書省正字,左遷國院編修官,參修《神宗實錄》,甚得恩寵。數月之間,拔擢連連。此三年亦為秦觀仕宦期間最順遂的時候。宦達未久,元佑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新黨”之人相繼還朝,“舊黨”之人則連遭罷黜,秦觀歷時七年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
貶謫期
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政局瞬變,“舊黨”出京。秦觀作為“舊黨”核心人物,亦在所難免。秦觀首先被貶為杭州通判,因御史劉拯告他重修《神宗實錄》時,隨意增損,詆毀先帝。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貶至處州任監酒稅。在處州任職之時,秦觀學佛以遣愁悶,常與佛寺僧人談佛聊禪,并為僧人抄寫經文。他的詞作《千秋歲》在回憶當年盛會時,抒發了很深的感慨與愁情: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無奈小人誣陷,狀告秦觀私撰佛書,便又因此獲罪。《宋史.文苑傳》云:"使者承風望指,伺候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將所有的官職同封號除掉,是宋朝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罰。貶黜南蠻時,秦觀心情悲悵,早已絕了希冀,便作《踏莎行》詞。雖將《千秋歲》的直抒換為比興,沒有“愁如海”之類的字眼,然而內心深處卻依然郁結難解: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方至郴州又移至橫州編管,元符元年(1098年),移遷雷州編管。眼望離京師越來越遠,歸鄉無期,秦觀自賦挽詞。此詞道盡心中凄苦,叫人心生悲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復命宣德郎,放還橫州。當年五月行至藤州,出游光華亭,索水欲飲,水至,笑視而卒。張文潛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嗚呼!官不過正字,年不登下壽。間關憂患,橫得罵詬。竄身瘴海,卒仆荒陋。”道盡了秦觀坎坷一生,句句痛徹心扉。一代文人,命運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最后竟死在荒蠻之地,令人無限感慨。
蘇門四學士介紹
蘇門四學士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合稱。
都出蘇軾門下,最先將此四人并稱加以宣傳即蘇軾本人。他說:“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答李昭玘書》)。另,蘇門四學士又和陳師道、李廌合稱蘇門六學士。
黃庭堅介紹: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黃庶是專學杜甫的詩人,舅父李常是藏書家。黃庭堅自幼好學,博覽經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進士第。神宗熙寧時期,黃庭堅先后任汝州葉縣(今屬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屬江西),政令清簡平易。七年,移監德州德平鎮。元□時入京編修《神宗實錄》,其間蘇軾知貢舉,曾聘為參詳官。《實錄》修成,黃庭堅遷起居舍人。紹圣時新黨章□、蔡卞等用事,-元□舊臣,黃庭堅被劾修實錄誣枉,責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徽宗即位,受命內遷,又因趙挺之排擠,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死于貶所。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首。他的政治態度與蘇軾相近,他不大贊成王安石變法,但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為人有抱負,有識見,講操守。丈夫存遠大,胸次要落落,今年貧到骨,豪氣似元龍(《次韻楊明叔見餞》),可看作他的自我寫照。他身臨逆境。能安貧樂賤,泰然自處,不以得喪休戚芥蒂其中(《豫章先生傳》)。一生承受了儒學思想的影響,對禪學也濡染較深。黃庭堅在《答洪駒父書》中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冷齋夜話》還載有黃庭堅的奪胎換骨法,被江西詩派奉為創作綱領,曾對后來作者發生過消極影響。其實,奪胎換骨說,不見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詩歌創作的重要主張。而在談論點鐵成金的那封信中他還說:凡作一文,皆須有宗有趣,即自有主旨;又說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正因作者自有主旨,所以雖取古人陳言,只是作為供陶冶之物。所以他的論文并不忽視社會作用,認為文章應規摹遠大,必有為而后作(《王定國文集序》)。以此他贊佩杜詩善陳時事(《潘子真詩話》引)。對理與辭的關系,肯定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與王觀復書》)。他又認為詩者人之情性(《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文章本心術,萬古無轍跡(《寄晁元忠》)。黃庭堅還說過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無斧鑿痕,乃為佳耳(《與王觀復書》)的話,主張矢詩寫予心,莊語不加綺(《次韻定國聞蘇子由臥病績溪》),不雕而常自然(《蘇李畫枯木道士賦》)。這兩方面的看法自然都不
秦觀介紹:
秦觀(1049~1100) 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邗溝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高郵(今屬江蘇)人。少時喪父,侍母家居,借書苦讀,研習文詞。個性豪雋,喜讀兵書。神宗熙寧十年(1077)往謁蘇軾于徐州,作《黃樓賦》,賦成,蘇軾譽為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自編詩文集10卷,名為《淮海閑居集》。同年蘇軾向王安石推薦他的詩,安石贊為清新似鮑謝。元豐八年,秦觀登進士第,授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哲宗元□元年(1086),蘇軾以賢良方正薦之于朝,為嫉妒他的.人所阻,沒有赴任。元□三年,應制科考試,進策論,為宣教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后遷正字,并兼國史院編修官。紹圣 元年(1094),元□舊黨受打擊,秦觀因為與蘇軾兄弟的關系被列為舊黨,出為杭州通判,繼而貶監處州酒稅。三年,又被新黨羅織罪名,削秩徙郴州,隨后又貶橫州。元符二年(1099),再貶至雷州。次年徽宗即位后,秦觀始得以復職北還,但不幸他中途逝世于藤州。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在四學士中他最受蘇軾愛重。詩、詞、文皆工,而以詞著稱。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當時即負盛名,如陳師道《后山詩話》譽之為當代詞手,葉夢得《避暑錄話》則說秦觀善為樂府,語工而入律,知樂者謂之作家歌,元豐間盛行于淮楚。他是北宋以后幾百年被視為詞壇第一流的正宗婉約作家。秦詞以描寫男女戀情和哀嘆本人不幸身世為主,感傷色彩較為濃重。他極善于把男女的思戀懷想、悲歡離合之情,同個人的坎坷際遇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運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語言,通過柔婉的樂律、幽冷的場景、鮮明新穎的形象,抒發出來,達到情韻兼勝,回味無窮。清人周濟說秦詞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詞選》),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言的。所作〔滿庭芳〕山抹微云,把離情放在一個凄迷幽暗的特定環境中來抒寫,以素描筆法勾勒景物,以抒情色彩很濃的感慨之語,繪出了一幅精巧工致、情韻兼勝的送別畫圖。此外如〔望海潮〕梅英疏淡、〔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八六子〕倚危亭、〔千秋歲〕水邊沙外、〔踏莎行〕霧失樓臺等名作,哀感頑艷,幽婉動人,都是辭情相稱的本色詞。它們承繼了柳永的家數,但又與柳永的俚俗、白描與講求鋪敘曼衍不同,而主要以秀麗含蓄取勝。
秦觀(1049一1100)字太虛,后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北宋高郵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秦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長于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于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等,為宋“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元豐元年(1078年),秦赴京應試,路過徐州拜訪蘇軾,秦觀作《黃樓賦》,蘇軾以為秦觀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秦龍圖墓”幾個大字。高郵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張耒介紹:
張耒(1054~1114) 北宋詩人。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生長于楚州淮陰(今屬江蘇)。蘇門四學士之一。熙寧六年(1073)舉進士,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等職。元□初占試館閣,授秘書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紹圣中謫監黃州酒稅,徙復州。徽宗立,起立黃州通判,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不久出知潁、汝二州。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崇寧間為言官-,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后得自便居陳州。張耒13歲能文,曾游學陳州,受到學官蘇轍愛重,因得從學于蘇軾。蘇軾稱其文甚似蘇轍,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答張文潛書》)。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都向他問學。張耒論文,淵源于三蘇,主張文理并重,平易自然。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余卷,近1700首,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寫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較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如《田家》、《海州道中》等詠鄉土風物和農夫憂樂,《勞歌》反映出賣苦力者的悲辛,《輸麥行》寫農人勞動成果半歸倉廩半輸王的痛苦;《和晁應之憫農》寫迫于饑寒的農民操戈為盜,在題材和思想的開掘上都頗具新意。
晁補之介紹:
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宋史·晁補之傳》云:晁補之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于詩。”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里,可知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作品
《宋史·氣文志》曾錄有晁補之《左氏春秋傳雜論》一卷、《續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雞肋集》一百卷和《晁補之集》七十卷。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均遭禁,現存的僅有《雞肋集》七十集,其中詩賦二十三卷,散文雜著四十七卷,系補之從弟晁謙之于紹興七年編成刊行于建陽。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慶元五年黃汝嘉本、明崇禎八年顧凝遠詩瘦閣依宋本重刊本、四部叢刊本。另補之間現存一百六十余首,有明毛晉汲古閣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舊鈔《雞肋集詞》一卷本、舊鈔《晁補之樂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孫貽端刊《晁氏叢書》本、涵芬樓刊林大椿七卷本、吳昌綬煦樓影刊宋金元明本詞本,龍榆生《蘇門四學士詞·晁氏琴趣外篇》校點本等。
秦觀為什么之一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秦觀為什么一直要淘汰寧檬、秦觀為什么之一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