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是如何描寫梅嶺的(梅嶺的詩句)
很多朋友對于全詩是如何描寫梅嶺的和梅嶺的詩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贊美“梅嶺”的詩句有哪些?
《度梅關》元·伯顏
馬首經從梅嶺歸,
王師到處即平夷。
擔頭不帶關南物,
只插梅花一二枝。
《登梅嶺》 宋·朱熹
去路霜威勁,
歸程雪意深。
往還無幾日,
景物變千林。
曉蹬初移屐,
密云欲滿襟。
玉梅疏半落,
猶足慰幽尋。
《嶺上紅梅》南宋·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
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會飄零去,
恥向東君更乞憐。
《梅嶺三章》 當代·陳毅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登梅嶺》 當代·田漢
等閑越過小梅關,
南粵雄城尚可攀。
談罷廿年游擊戰,
夕陽如火照南安。
《梅嶺三章》全詩賞析是什么?
《梅嶺三章》是中國共產黨人陳毅在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時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全詩賞析如下: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用倒接法。照理說詩意順序應是先寫革命事業的開創自然是備極艱難,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再談如今自己面臨即將來到的犧牲的心情。但做詩要是順著這個意思去寫,就顯得太平實。
詩人把“斷頭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聲驚雷,把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讀者面前,給整個組詩造成了一種蒼茫悲壯的基調。對讀者來說,則能產生一種凝精聚神,急欲一讀的強烈效果。再說這一組詩主要在于抒寫一個革命者面對犧牲的胸懷,而不在于述說革命創業的艱難,所以這一提前又有側重意義。
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開頭對整個組詩起到了大氣包舉,籠照全篇的作用。所以這是一個發端突兀,豪氣凌云的極好的起句。
后兩句以“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作結,是對前面自問式起句的呼應,也可以說是自答之詞。但這里絲毫沒有議論式的敘說,而是以一種奇特的懸想,形象地表明了陳毅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至死不渝的心跡,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帶領雄兵十萬,將反動的統治者徹底埋葬!
這個結句猶如空谷中一聲驚天動地的長鳴,壯懷激烈,使人拍案叫絕,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一個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昂然挺立在讀者的面前。
《梅嶺三章》全詩如下: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譯文:
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么?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么的不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
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頭顱要掛在城門上,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為家,含有血腥味的風雨應當有止境,今天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將實現。
《梅花落梅嶺花初發》唐詩鑒賞
《梅花落·梅嶺花初發》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盧照鄰。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翻譯】
梅嶺花朵盛開的時候,天山還未開始下雪。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開滿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邊緣處又像是落了一層積雪。因著風兒的吹拂片片梅花飛入舞女的廣袖中,又混雜著脂粉飄向女兒家的妝臺。幾萬里廣袤荒涼的匈奴之地籠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還無從知曉。
【鑒賞】
這首詩由梅嶺的梅花開放,聯想到遙遠的邊塞,仍然處于嚴寒之中,忽發奇想,覺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處雪似花,于是遙遠的空間阻隔便消彌于錯覺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遠在萬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歸來。詩人從小處入手,細膩婉轉,但筆鋒一轉,描寫塞外征人,升華了詩的主旨。
盧照鄰此詩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態顏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這一簡單的比喻構成了兩個白色世界的奇異混淆,讀來既新穎又奇特,描繪了一幅美麗奇妙的畫卷。雖說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卻是對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區和婉約柔美的中原地區。
詩中的“開”字也起到了雙關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開”,“開”指“開花”,也指“開化”,即謂匈奴的邊塞地區處于較落后的境地,還沒有得到中華文明的開化。
梅嶺三章全詩賞析 梅嶺三章全詩譯文
1、《梅嶺三章》全詩如下: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
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2、《梅嶺三章》是陳毅在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時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梅嶺三章》詩碑現建于大余縣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廣東省南雄一塊《梅嶺三章》手跡詩碑。
南昌梅嶺的詩句
1. 關于梅嶺的詩句
關于梅嶺的詩句 1.雪落梅嶺行不見 的全詩
1、全文: 片片片片片片片,雪落梅嶺形不見。
此人莫非杜少陵,然然然然然然然。 2、說起這首詩,還有一個故事呢! 唐代大詩人杜甫被貶梅州時,常到民間了解民情。
一次,他雇了幾個轎夫抬著他外出,路經梅嶺時,天氣驟變,不一會,飄起了雪花來。當時有一位轎夫見景生情,不禁隨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哪知讀書不多,半天再也吟不出下句來。杜甫在轎內聽后,馬上和道:“雪落梅嶺形不見。”
那轎夫一聽,心想,和得多好啊!聽說當今杜少陵(杜甫)才思敏捷,出口成詩,難道這轎內之人是他不成?于是便問道:“此人莫非杜少陵?”杜甫立即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然”字在這里表示“是”和“對”的意思。
這樣,四句連在一起,便成為一首有趣的詩: 片片片片片片片,雪落梅嶺形不見。 此人莫非杜少陵,然然然然然然然。
3、雪落梅嶺形不見的意思是: 雖然在空中是鵝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嶺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為一體,分不清是哪片了。
梅嶺三章賞析
梅嶺三章 陳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馀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陳毅《梅嶺三章》賞析
〔注釋〕
梅嶺:即大庾嶺。五嶺之一在江西省大庾縣和廣東省南雄縣交界處。詩前小詩中所謂梅山系嶺主要山系之一。
泉臺: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傳說中的陰曹地府、地獄。明代黃宗羲《萬充宗哀辭》:豈知此別,便隔泉臺!
閻羅:梵語譯音。佛教稱管地獄的神,也叫閻羅王、閻王、閻王爺。這里比喻國民黨、蔣介石。
南國烽煙正十年:是說在南方堅持武裝斗爭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戰爭時到四川作策動兵運的工作至1936年游擊戰爭)。南國:祖國的南方。
烽煙:烽火之煙。古時邊防設烽火臺,外敵入侵時,舉烽火報警。這里指戰爭。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營》詩:從今嵩州路,無復有烽煙。
此頭須向國門懸:陳毅表示自己即使犧牲,也要頭懸國門,眼看國民黨反動派的最后滅亡。據《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買通吳國太宰,讒言子胥,夫差賜子胥劍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抉吾眼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后九年,越國滅吳。《史記·吳太伯世家》亦有記載.
國門:即城門.
取義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擊南下元軍,兵敗被俘,不屈不撓。死前,寫《自贊》詩世藏在衣帶中,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陳毅詩中借以表現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和為革命獻身的偉大精神。
[史事]
贛粵邊區游擊隊在陳毅的正確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像一把利劍 插進敵人的心臟。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消滅游擊隊,在實行殘酷的軍事 清剿和經濟封鎖的同時,還到處追捕陳毅和項英,并張貼布告,聲稱捉到陳毅 賞洋三萬元。1936年,兩廣事變結束后,蔣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調遣其嫡系部隊46師對贛粵邊游擊區發起新的清剿。該師師長戴嗣夏被蔣介石稱為碉堡專家。他在進攻游擊根據地時使出拿手好戲,讓碉堡上山口、進山坑,進逼游擊根據地。贛粵邊區軍民在粉碎國民黨軍的清剿中取得了勝利,保住了革命根據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價,許多軍民包括游擊隊和邊區的一些主要領導人在戰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獻身。陳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測。1936年冬天,敵軍對陳毅的駐地梅山,大舉清剿一個多月。白天放警犬 追蹤,晚上用探明燈搜索。陳毅因腿部負傷又加罹病行動不便,在梅嶺被敵人圍困于叢莽間達到20天之久,在苦慮不得脫身的生死關頭,他慷慨陳辭,寫下了《梅嶺三章》藏于衣底,作為自已的絕命 詩。詩前的小序是陳毅以后補寫的,這段小序簡要交代了作詩時的處境。小序中的旋圍解是指:在他留下絕筆詩的當天,敵人未進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靜。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來發生了西安事變。國民黨46師急急忙忙從游擊區周圍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裝也龜縮在碉堡里不敢出來,梅山由是而得解圍。
[鑒賞]
人生之兩大端在于生和死。在生死存亡關頭的抉擇,最能顯出一個人的精神和氣節。有人畏死遠難,求生害仁,茍且偷生,遺臭萬年;有人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盡道取義,流芳百世。后一種選擇,是我國自古以來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又說: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盡心上》)。正是這種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盡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著無數民族英雄為國家、為人民舍生就死,赴湯蹈火,留下了無數驚天動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蘇武渴飲雪,饑吞氈的堅貞氣節,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夏明瀚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錚錚鐵骨,這一切構成了中華民族浩蕩不息的歷史河中最為崇高壯美的景觀,民族之魂就在這洋洋大觀中閃爍出永遠燦爛的光輝。
《梅嶺三章》也是陳毅在生死存亡之關頭所寫下的一曲氣壯山河的無產階級正氣歌。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構成的一組詩。三首詩雖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可單獨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題旨上又具有內在統一性,它們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作者堅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為人類美好事業獻身的革命生死觀。二首詩都以小序中慮不得脫四字自然生發出來,以斷頭為基本意象,但顯示出的卻無一絲一毫悲切傷感的情調,而是一派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的慷慨豪壯之氣。吟詠之際,不覺使人熱血沸騰,斗志倍增。第一章著重表現作者對革命事業生死不渝的堅貞氣節。斷頭今日意如何?詩一開篇就徑直將死亡問題提了出來,以如何面對斷頭之危自問,這充分顯示出陳毅勇于面對死亡的英雄無畏氣概。生命對于人生只有一次,面臨 斷頭 的時刻,任是誰也會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頭腦之中的。此時此刻,陳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創業艱難百戰多。要奮斗就會有犧牲,為了開創革命大業,我已經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的戰斗生活,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斷頭也是死得其所,實在沒什么可顧慮的。這一問一答,問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壯,一下子就將陳毅視死如歸,甘于為革命赴湯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們的面前,令人怦然為之心動。面對死亡的危險,詩人想到了革命大業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斷頭實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馳騁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續寫了豪情四溢、氣貫長虹的壯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泉臺,猶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詩文中,泉臺一詞一般是與悼念、哀挽相聯的,如潘岳《寡婦賦》中有句曰:上瞻兮遺像,下臨兮泉壤。駱賓王《樂大夫挽詞》之五有詩為:忽見泉臺路,猶疑水鏡懸。岑參《河南尹岐國公贈工部尚書蘇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時曉,泉臺不是春的詩句,孟郊《悼亡》詩中也有泉下雙龍無再期,金蠶玉燕空銷化 的詩句。陳毅以泉臺比喻蔣介石政府統治下的人間地獄,以閻羅喻指禍國殃民的罪魁蔣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犧牲,就要到黃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難的戰友,組織起十萬浩浩蕩蕩的大軍,直搗陰間地府,去斬下閻羅的首級。這兩句詩壯懷激烈,筆墨酣暢,驚天地,泣鬼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堅定的革命斗志,豪邁的英雄氣概。真如著名詩人臧克家所說的,堪稱意氣沖天,拍案叫絕!胸中有萬丈正氣,筆下有萬鈞之力!
第二章著重寫對 后死諸君的期待,勉勵生者為人民解放的未競事業繼續奮斗下去。南國烽煙正十年,是詩人參加革命武裝斗爭歷程的概括。從1926年8月離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運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陳毅一直戰斗在烽火連天的南國。為工農紅軍的創立、蘇區根據地的建立和贛粵邊游擊區的創立與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此句可與第一章中創業艱難百戰多 結合起來讀解。創業句著重寫斗爭的艱難,南國句著重點出斗爭的時間地點。而今,在中央蘇區已失,南國大地處于反動派更加兇殘統治、蹂躪之下的時候,自己卻有可能告別這片十幾年為之浴血奮戰的南國大地,這不能不使詩人感慨萬端,深以為憾。于是,詩人將滿腔激情噴涌筆端,寫下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的絕生之語。《史記·伍子胥列傳》里記載有春秋時期吳國功臣伍子胥受人慘害被吳王夫差賜劍自殺,臨死時要求把自已的頭顱懸掛在吳國都城(今蘇州)閶門上,以便看到越國軍隊來把吳國滅掉的故事。中國歷代的反動統治階級在鎮壓人民反抗運動時,也往往把他們殺害的反抗者的頭顱懸掛于城門樓上 示眾 以儆效尤。國民黨反動派在圍剿紅色根據地和游擊區時,也常常采用類似的兇暴手段。但這種恐慌手段嚇不倒真正革命者,對他們來說砍頭當風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頭懸國門的典故,表現了不親眼看到敵人徹底滅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個 須字,使詩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節和為革命殉難的光榮感躍然紙上,撞人心扉。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是前一句詩的自然引申。詩人暗用了陸放翁《示兒》詩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勵活著的戰友努力奮斗,多打勝仗,用頻頻飛來的捷報當作奠自已的紙錢,以使頭懸國門、魂歸泉臺的自已得到慰藉。這一期望,同樣表現了詩人對革命事業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詩人將活著的戰友稱為后死諸君,意在提醒戰友們要做好犧牲的準備,希望他們能夠像先行赴難的十萬舊部及行將斷頭的自己一樣,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地戰斗下去。
第三章進一步正面抒發自己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念和甘愿為之獻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這是說自己從參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業當作自己的家,并決心為之奮斗終身;雖然一直處于艱難創業之中,眼前祖國大地還處于反動派的血腥殘暴之中,但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必會到來。中國古代積極的人生觀素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而國家和家國恨等詞也說明家與國都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無家不能有國,國破亦難有幸福完美的家。將革命事業當作自己的家,這是一個年輕時代即懷憂國憂民之情的共產主義戰士革命人生觀的生動寫照,顯示出詩人高尚廣闊的胸襟。而血雨腥風總有涯 則傳達出詩人對國家命運和革命前任的辨證認識,這與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歲生日寄懷》中的物到極時終必變,天翻地覆五洲紅,及與《梅嶺三章》作于同期的《無題》中的莽莽神州嘆沉陸。魂兮歸來大地紅,表達的是同樣的信念。正因為對未來抱著這樣的信念,所以詩人不僅處變不驚、臨危不懼,而且從容泰然、義無反顧地詠歌道: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為了人類解放的美好未來早一天到來,詩人甘愿將自己和無數烈士的鮮血流入一道,在祖國的大地上澆灌開自由之花。在這里,詩人將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共產主義理想注入中華民族取義成仁的傳統美德之中,對全詩起句中所提出的 斷頭今日意如何?的問題,作了最具體也最完美的回答。在這雄沉重泰岱,絢爛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現出一個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懷和精神境界,這樣的境界是那些蠅營狗茍之徒、茍且偷生之輩永遠連想也想不到的。革命為生不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輝的另一種閃耀。人間遍種自由花,這是作者對革命之勝利未來的美好暢想,也是作者甘愿取義成仁、頭懸國門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義之所在。《梅嶺三章》是陳毅臨危之際不假雕飾、一氣呵成的一組足以流芳千古的黃鐘大呂之作。詩作雄渾豪放,格調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璣,情文并茂,錚錚有聲是詩人崇高情懷的抒發,也是詩人偉大人格的寫照。將洶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詩藝術運思上的一個突出特點、那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的想象何其雄壯;那頭向國門懸、 捷報飛來當紙錢的意象何等奇特;那灑血死道義、澆灌人間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總是與對敵人的深恨和對人民的大愛,與個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劉勰《文心雕龍》論藝術神思有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之說,此其謂也!不僅如此,在短短的84個字里,詩人的思緒舒卷自如流轉無礙,由人間的斷頭之危到泉臺的招、斬壯舉,由往昔的百戰艱難到死后的捷報紛飛,由古代忠良的頭懸國門到今日自己的取義成仁,由個人的十年征程到未來的自由花開,真可謂古往今來任馳騁,地上陰間縱逍遙,有虛有實,虛實相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稱得上是精鶩八極,心游萬仞、恢萬里而無閡,通憶載而為津(陸機《文賦》)了。這體現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藝術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結構技巧。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偉大的作品總是與作家的偉大思想、偉大人格和偉大的人生經歷分不開的。陳毅詩作豐富大膽、出人意料的想象來源于他年年戎馬、萬死千傷的戰斗經歷、革命激情和取義成仁的革命決心。這84個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創造性轉化是這組詩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點。詩中寫到的泉臺、閻羅、燒紙錢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傳說和行為。而詩人將閻羅和陰間地府比作禍國殃民的蔣介石和蔣介石反動政府統治下的人間地獄,用紙錢 來代指革命軍隊的勝利捷報,賦予并傳達出一種全新的含義。伍子胥受讒被害時的臨終遺言,表現了他對吳王夫差不聽忠言、自取滅亡的譴責和自己盡忠而忠不被納的憤懣。而陳毅借用這個頭懸國門的典故則不僅表現了他不親眼目睹國民黨反動派的徹底滅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現了他堅信革命必勝,希望在勝利之日能夠親眼看到捷報分享勝利喜悅的心愿。此外,取義成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擊元兵入侵,被捕就義前書藏衣帶中的《自贊》詩里,寫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的詩句。陳毅在詩中熔鑄了《論語》、《孟子》中有關仁、義的論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義詩中 取義成仁 的說法,這表明了他對中華民族的這種傳統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過,陳毅的取義成仁又是注入了陳毅的革命理想的。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這當然與封建時代志士仁人的取義成仁有著時代性的本質區別。上述這一些都表明,陳毅善于運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給古典注入新的意蘊,使之獲得新的藝術表現力,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參考資料: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