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晉朝李密(李密是如何一步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看待晉朝李密,以及李密是如何一步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品讀|李密生不逢時,群雄如云,最終失敗太可惜
對于李密,司馬光是矛盾的。
“(李)密素得士心,哭者多嘔血”,李密死了,不僅李世勣哭得傷心欲絕,而且將士也是肝腸寸斷。
這一幕分明與殺翟讓,占領瓦崗寨那會大不相同。“初,李密既殺翟讓,頗自驕矜,不恤士眾;倉粟雖多,無府庫錢帛,戰士有功,無以為賞;又厚撫初附之人,眾心頗怨。”
占領瓦崗寨,李密好像小人得志,寒賤暴貴,這不太符合人物出身的。畢竟李密也算是高門士族,其父李寬清山公,為遼東李氏四世三公。占領一個小小的瓦崗寨,至于如此驕傲自大?
杰克·霍吉在《習慣的力量》中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很應景。
隋末唐初,群雄并起,個個都具有雄霸一方的勢力,李密,王世充,竇建德,宇文化及,然而最終被李唐推著歷史的車輪碾壓。
無論是瓦崗寨,還是人才,或者是物質(糧食),李密都具有相當優勢,最后卻敗在王世充手下,又被李唐斬殺。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中舉義較早、發展最快、勢力最強大的三大義軍之一。李密應楊玄起兵,楊玄兵敗被捕;李密投奔瓦崗寨,并且擊敗張須陀,而后又殺翟讓取而代之。
李密在占領瓦崗寨之后,可以說強將如云,單雄信、程知節、徐世勣、朱粲、竇建德、孟海公、秦叔寶等等;文臣謀士個個如雷貫耳,房彥藻(房玄齡之父)、魏征、裴仁基、郭孝恪等等。
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大破洛陽的糧倉,將糧倉對外開放,任由百姓取用,名望在全國逐漸打響。“群盜來就食者并家屬近百萬口”,歸順李密的人口激增,瓦崗軍由此更加壯大。
滿手王炸好牌,卻被打得稀巴爛。
李密擁有如此優勢,最終卻失敗了,究其原因以下幾點。
一、嫉賢妒能
《三字經》中“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如掛角”說的就是李密。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說他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李密也算是讀過書,而且出身高貴,所以占據瓦崗寨,“頗自驕矜”也就難怪了。正是這“驕矜”的傲氣,搞得團隊離心離德。
魏征,為大家所熟悉,是在李世民手下敢于諫言,實際上最早在李密手下出謀劃策,那可是才干能力超常的人。然而,魏征卻不受重用。
李密打敗宇文化及之后,準備偃師與王世充對戰。“魏公(李密)雖驟勝,而驍將銳卒多死,戰士心怠,此二者難以應敵”,應該說魏征分析得十分到位了。
而此時李密卻沒有了自己的主見,被多數人的意見左右。“欲戰者什七八,密惑于眾議而從之”。
“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戰,未若深溝高壘以拒之,不過旬月,世充糧盡,必自退,追而擊之,蔑不勝矣。”魏征知己知彼地分析建議,長史鄭颋竟然當作“老生常談”,嗤之以鼻,可想而知這建議根本沒有走到李密那里。
能力超群、才干卓越的人不放在自己身邊,不受待見重用,缺少謀劃怎么能取勝?能人不為我所用,卻資助對方,戰勝對方又成空談。魏征非常生氣,“拂衣而起”。后來,離開魏征投靠了李唐。
二、剛愎自用
嫉賢妒能之人必然固執己見,不聽別人建議。
李密之所以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喜歡別人的建議。有時甚至還會疑忌猜測,搞得離心離德。
“徐世勣(降唐有功賜姓李,也稱“李世勣”,后避諱李世民,又稱“李勣”)嘗因宴會刺譏其短;密不懌,使世勣出鎮黎陽,雖名委任,實亦疏之。”
如此忠心耿耿的李世勣,因為提了點建議,就被下放了,遠遠的打發了。就這一點來講,比李世民差的太遠了。
因為疑忌猜測,與忠心的部下產生隔閡。對于慕名投奔而來的人,沒有禮賢下士之風,最終導致離開自己投到敵對陣營。王君廓就是如此。
“李密將井陘王君廓帥眾來降(降唐)”王君廓本來投降了李密,而且為此還進行了內訌,擊敗了另外兩個頭目,奪了輜重帶著隊伍投靠。
“(李)密不禮之,復來降(唐)”,估計李密有點看不起人家身份,嫌棄王君廓是盜匪出身。
不信任手下,事必親躬,上戰場每次都要親自參與,多么可憐,多么可悲。李密三番五次差點丟了性命。童山之戰,“密為流矢所中,墮馬悶絕”,是秦叔寶勇戰才“獲免得存”。北邙山之戰,王世充知道李密喜歡沖鋒陷陣出風頭,事先預備了一個假李密,對陣時喊了一嗓子“已獲李密矣!”,李密隊伍李密潰散。
不信任必然存在隔閡,能力優異自然被壓制。李密雖然擁有如此多的將相之才,徐世勣、單雄信、魏征、秦叔寶和程知節,卻不能得心應手的作用。最終,只能在背離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三、寡恩自負
“上(李淵)使李密迎秦王世民于豳州,密自恃智略功名,見上尤有傲色”。
李密一點不懂的韜光隱晦。被王世充打得無路可去,才投降了李淵,竟然還昂頭挺胸,不知道感恩也就罷了,竟然也不曉得收斂低調做人。
況且,瓦崗寨李密殺翟讓,本身就非感恩之舉,走投無路之際投奔瓦崗,最后卻鳩占鵲巢,忘恩負義。即使如此仍然不知道撫恤士眾,有功不賞,如此必然引起了眾怒。
“人皆謂明公棄恩忘本,今日誰肯復以所有之兵束手委公乎!”說這話的是賈閏甫,對于李密忘恩負義這個缺點曾經明確點出來,而且也是李密之所以失敗的關鍵所在。
“密新破宇文化及,有輕世充之心,不設壁壘。”本來王世充沒有機會,因為李密自負自大,所以導致北邙山之役失敗。李密失敗,將降兵亡,自己帶著萬余人逃奔洛口。
“李密驕貴日久,又自負歸國之功,朝廷待之不副本望”。投降李唐,還以為自己才能比天高,還想在出去闖蕩一番。于是,再叛李唐,卻發現身邊乏兵少將,已不是當年了。
寡恩自負讓李密喪失人心,不僅手下智士能人接連叛逃,“閏甫奔熊州”;而且將士戰場上也不聽從命令了,所以北邙山數倍兵力卻敗給王世充,洛口城單雄信“勒兵自據”。
四、目光短淺
“世充亦門人也,其為人殘忍褊隘,既乘此勢,必有異圖,將軍前計為不諧矣。非破世充,不可入朝也。”
這是徐文遠告誡過李密的。徐文遠是李密和王世充的老師,作為老師非常了解學生的。
李密不僅不聽老師的話,而且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說目光短淺。當蓋琮拿著一卷黃紙到軍營時,李密撲通一下跪下了,“遂上表乞降”。與宇文化及打得頭破血流,“兩賊相斗”,“化及既破,密兵亦疲”。
同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不知道李密軍事目的是什么,想要達到什么目標?雖然頻頻獲得勝利,除了滿足虛榮心報告給皇泰主,卻換來了“勁卒良馬多死”,為后來敗給王世充埋下隱患。
而且,那時王世充兵力不如李密,兩萬對三萬;將帥也不如李密,單雄信、陳智略、樊文超等都在李密身邊;王世充戰馬僅僅兩千匹,即使出兵由頭也是裝神弄鬼扯了一個彌天大謊。
“取之者隨意多少……委棄衢路,自倉城至郭門,米厚數寸……洛水兩岸十里之間,望之皆如白沙。”
洛口倉散米更暴露李密沒有長遠規劃。糧米就是生命,也是實力。李密卻任人隨意來取,沒有典當,也沒留字據,全都浪費了。散米也就是換來了好名聲,散完了米也就到頭了。
分析李密失敗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他沒有長遠發展,缺乏行動綱領,他的隊伍跟王君廓的匪眾沒有分別。如果說有點差距可能就是作為領導人,李密用功讀過書,出自明師徐文遠,還有家庭出身比較優越。
從《資治通鑒》來看李密,以奸詐和算計為主,作為一個領導者缺少格局,不夠大度,他充其量如同項羽一般,但是卻未曾宏圖霸業。
您怎么看待李密這個人物,歡迎留言評論。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霧紗朦朧)
作文我心目中的李密
我眼中的李密
“忠”和“孝”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民族歷史上出現過無數像岳飛那樣的大忠大孝的典范人物。但是封建統治者卻把“忠孝”之道變成了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思想武器。一篇《陳情表》看似寫盡了李密報養祖母的純孝之情及“盡節”于皇帝的忠心,而李密的實際感情,我看絕難用“忠孝”二字表述 。
既然是評價歷史人物,,就不妨先用古代人物的標準衡量一下李密。《孝經》中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即孝道,以侍奉父母為起點,以侍奉君王為中途,保祖業,可顯揚父母,但其最終目的還是對君王盡忠,對君王和順,不要背叛君王。那么,晉滅蜀漢后,李密理應盡節而死,而他并沒有放棄他的生命,這就能判定他的不忠。
同時,李密既已承認晉為“圣朝”,蜀為“偽朝”,理應對新王司馬炎盡忠,但他又舍大家而保小家,放棄了效忠于國家的機會。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則選擇了先盡孝,后盡忠的方式,看似很巧妙地解決了矛盾,而他卻僅以供養祖母劉為借口。這難道就是當時的“孝“嗎?
況且司馬氏集團是通過陰謀和屠殺等卑劣手段建立的西晉,本以“不忠”為了鞏固統治,不得不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方針。然而,不知不覺之中,晉朝就已經失去了按照古人標準衡量“忠孝”的資格了。
那就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李密吧!不難看出,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一,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恐懼之情;二,對晉武帝逼迫催促的不滿情緒;三,對祖母劉的孝情。但在《陳》中李密恰當地壓抑了前兩種感情,而對后一種感情大肆渲染。“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亦的確感人至深。然而,此時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以辭不就任為目的的特殊感情。
“毀譽于今判偽真”,在歷史的長河中,西晉僅存在了五十一年,而在祖母劉死后,李密的仕途也不順利。或許,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李密,但歷史對他的評判才是最重要的。還是等待后人對其做出科學的評價吧。那時,“忠孝”的含義又會是什么呢?
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算是一種利用吧!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 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
如何看待李密的“先孝后忠”?
李密的孝是發自內心的,對祖母的感情是真摯的,祖母年老多病,他自己家門又人丁不興,凡此種種,李密舍放不下祖母;再者晉朝又有以孝治天下的國策,所以李密先盡孝不妨礙盡忠。
李密不應做官的理由
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于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于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后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BR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看待晉朝李密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李密是如何一步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的、如何看待晉朝李密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