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燧殺了哪個節度使(節度使刺史)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馬燧殺了哪個節度使,以及節度使刺史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藩鎮割據是什么典故?
安史之亂后,朝廷多以安史殘部降將為節度使,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古代名畫唐寶應元年(762)十一月,以叛將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恒、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第二年正月,以降將薛蒿為相、衛等六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等五州都防御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六月,改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形成成德、魏博、幽州三個藩鎮。這些節度使表面上服從朝廷,實際上蓄意發展自己的勢力。河北三鎮節度使與鎮守淄青(治所青州,今山東益都)的高麗人將領李正己(懷玉)互為表里,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設文武將吏。朝廷對這些藩鎮一味姑息,忍辱退讓。
李寶臣、李正已和田承嗣議定,在藩鎮確立世襲制。唐大歷十四年(779),田承嗣死,侄田悅接替他,李寶臣奏請朝廷承認田悅的繼承權,正式任命其為魏博留后。建中二年(781),成德鎮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也要求繼承其父之位,田悅屢次為李惟岳奏請繼襲。唐德宗堅決不允,于是田悅、李正己、李惟岳聯合起來,為爭取繼承權而對朝廷出兵。田悅派大將康情以八千人圍邢州(今河北邢臺縣),并親率數萬人圍臨沼(今河北永年縣西)。唐德宗調各路兵馬討伐叛軍。又封靺鞨人、原郭子儀部將李懷光為朔方節度使。秋,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軍將李晟在臨沼大破田悅軍。田悅引兵夜逃,求救于李納(時李正己死),和李惟岳。李納派兵萬余,李惟岳派兵三千,與田悅散兵合到一處,計兩萬余人,屯于洹水(今河南安陽以北)。淄青軍在東面,成德軍在西面,首尾呼應。八月,范陽節度使朱滔奉命討李惟岳,游說易州(今河北易縣)守將張孝忠歸降朝廷。朝廷任命張孝忠為成德節度使。十一月,宣武節度使劉洽、朔方大將唐朝臣等率兵破淄青、魏博兵于徐州。
唐建中三年(782)正月,馬燧、李抱真等軍在洹水破田悅軍,斬首兩萬余級,捕虜三千余人。田悅收集殘兵敗將千余人,逃回魏州。朱滔、張孝忠與李惟岳戰于束鹿(今河北束鹿東北),李惟岳大敗,逃往恒州。李惟岳部將、契丹人王武俊因遭到李惟岳猜忌,殺李惟岳,歸順朝廷。二月,唐德宗以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便,王武俊為恒、冀州都團練觀察使,另一降將康日知為深、趙二州都團練觀察使,命朱滔管轄德、棣二州。朱滔拒絕交出深州,朝廷不允,因此甚為怨恨。王武俊自以為有功而不被朝廷重用,亦甚不悅。田悅得知,派人游說朱滔、王武俊,要求三鎮連兵。此時,朝廷又下詔要王武俊、朱滔討伐田悅,朱滔卻率步騎兵兩萬五千人南下救助田悅,將士們鼓噪反對,殺了二百余人,復率兵南行,無人敢再反對。朱滔反叛,連累其兄朱泚(原鎮守鳳翔),被奪兵權。朱滔、王武俊南救魏州,田悅殺牛備酒相迎,大敗前來征討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
田悅感激朱滔援救,與王武俊議立朱滔為王。朱滔認為不可,遂商議共稱王而不改年號。十一月,朱滔稱翼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朱滔為盟主,稱孤,王武俊等三人稱寡,四人又向懷西節度使(駐蔡州,河南汝南縣)李希烈勸進。十二月,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
建中四年(783)正月,李希烈攻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又派出部將四方騷擾,取尉氏(今河南尉氏)、圍鄭州,另有少數兵馬逼近洛陽,東都震驚。戰火從河北蔓延到河南。奸相盧杞慫恿唐德宗派三朝元老顏真卿為淮西宣慰使,前去說降李希烈,顏真卿利用一切機會,多次勸說李希烈,李希烈有野心,不聽勸告,并將顏真卿送到蔡州拘留起來,于公元784年將他殺死。
秋八月,李希烈將兵三萬圍襄城,朝廷派淮西招討使李勉救襄城。九月,又派涇原等諸道兵馬救援襄城。冬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將兵五千至京師,降雨天寒,士兵只有粗食劣菜,怨聲載道,于是張旗鼓躁,口華變攻入京城。唐德宗率少數一宮室人員倉皇出走,逃到奉天(今陜西乾縣)。過了幾天,郭子儀手下大將渾城來到奉天,統率各路到京的援兵。叛軍擁朱訿為王,因朱訿曾擔任涇原節度使,于是朱訿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與河北三鎮遙相呼應。
唐德宗派人去魏縣行營告急,李懷光率朔方兵馳援奉天,神策軍將領李晟也沿途收拾兵將來奉天。馬燧等各守本鎮,李抱真仍留在河北。朱批從東西南三面合力攻城,渾瑊苦戰卻敵。朱泚圍城月余,城內糧盡,唐德宗也只以糙米、蕪青根充饑,將士們更是困餓不堪,但士氣尚可。李懷光引兵五萬至長安附近,其余援兵陸續到達。朱洮聞訊退去。
李懷光生性粗魯,自山東來救援,解奉天之圍,自忖皇帝必以禮相待,厚賞重賜。不料德宗聽信盧杞讒言,詔令李懷光不必入朝,可直接攻取長安。李懷光憤恨不已,說:“我遭奸臣排斥,前途可知!”屯兵不進,連連上表,揭發奸相盧杞。
朝中大臣議論紛紛,歸罪于盧杞。德宗無奈,于十二月貶盧杞為新州司馬。接著,李懷光又逼德宗殺了宦官翟文秀。
興元元年(784),唐德宗改元,下詔罪己,宣布除朱就外,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等人之罪。李納、田悅等見赦令,皆去掉王號,上表謝罪,歸順朝廷。德宗任命王武俊為恒、冀、深、趙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田悅本是節度使,加檢校左仆射官號。只有李希烈自恃兵強馬壯,遂稱帝,國號大楚,改元武成。朱泚改國號漢,自稱漢元天皇。
李懷光脅迫朝廷趕走盧杞等后,內心十分不安,遂有反叛之意。他屯兵咸陽,以士兵疲乏為由,不進攻長安。李晟屢奏其反狀,德宗不信,派使臣前往加封,賜鐵券。李懷光大怒,投鐵券于地說:“凡人臣反,則賜鐵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李懷光遂與朱泚通謀,聲稱:“吾今與朱泚連和,車駕當須引避。”唐德宗倉皇逃往深州(今陜西漢中)。
李晟率孤軍駐長安東北邊的東渭橋,夾在李懷光和朱泚之間,兩面受敵,處境十分困迫。此時,駐铘寧、奉天、昭應(陜西臨潼縣)、藍田的官軍,紛紛接受李晟指揮,軍威大振。李懷光一怕部下生變,二怕李晟襲擊,急忙燒營房東逃,中途掠奪涇陽等十二縣。四月,朝廷加封李晟為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任渾城為朔方節度使,引乓屯奉天,與李晟東西呼應,進逼長安。朱滔攻貝州百余日,不下。澤潞節度使李抱真與王武俊馳援貝州。李抱真、王武俊距貝州三十里駐軍。朱滔引三萬人出戰,抱真、武俊合兵奮擊,朱滔軍死者萬余。當夜,朱滔焚營,趁霧逃往德州。李晟率軍收復京師長安,軍紀良好,秋毫無犯。是日,渾城等亦收復咸陽。朱泚想出奔吐蕃,為部將所殺。唐德宗論功行賞,封李晟為司徒、中書令,渾城為侍中。
唐德宗回長安后,以李晟兼鳳翔、隴右節度使及四鎮、北庭、涇原行營副統帥,進爵西平王。加封渾城為河中絳州節度使,馬燧為奉誠軍、晉慈骨節度使。六月,朱滔病死,將士們擁涿州刺史劉怦為主。朝廷任命劉怦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李懷光困守長春宮,馬燧、渾王成奉命討伐李懷光,先勸降了李懷光的部將,使之孤立無援、李懷光走投無路而自殺身亡。
唐貞元二年(786),李希烈接連派人攻襄州、鄭州,均失敗。四月,李希烈病,部將陳仙奇買通醫生將其毒死,然后率眾投降。朝廷任命陳仙奇為淮西節度使,不久,吳少城殺死陳仙奇,朝廷只好任命他為淮西留后。
唐德宗回長安后,對宿將握兵多者漸生猜忌,如李晟、馬燧、渾城等,加之回紇、吐蕃連續內侵,使朝廷與割據勢力的矛盾暫退第二位,但藩鎮割據并沒有結束。
公元805年,唐憲宗即位。憲宗意在統一全國,因而對藩鎮斗爭較有決心。田承緒、田悅、田緒相繼為魏博節度使時,曾選拔一萬精兵充作衛兵。稱牙軍。后來,牙軍勢力越來越大。元和七年(812)秋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立子田懷諫為副大使。牙將田興知書達理,有勇有謀,任步射都知兵馬使。時憲宗與宰相李絳商議討魏博之事。李絳反對出兵征討,勸憲宗坐待魏博自歸,田懷諫年僅十一歲,無法控制魏博局勢,很快發生內訌。牙軍廢除田氏繼承人,擁田興為留后。十月,朝廷聞訊,采納李絳建議,用田興為魏博節度使。十一月,發內庫錢一百五十萬緡犒賞魏博將士。軍士受賜,歡聲雷動。其間,諸藩鎮,如李師道、吳少陽、王承宗先后派人到魏博游說,田興不為所動,田興安葬了田季安,又將田懷諫送到京師。元和八年(813)正月,憲宗賜田興名弘正。田氏割據魏博四十九年,田弘正歸朝,割據告一段落。
元和四年(809),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為留后,憲宗想割除河北藩鎮世襲之弊,打算由朝廷遣官去成德,如不服即出兵征討。時淮西節度使吳少城死,其部將吳少陽殺吳少誠之子元慶而代之,自為留后。元和五年(810)七月,朝廷討伐王承宗,失利,只好赦王承宗,任為成德節度使。元和九年(814)淮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為帥。他派兵四處滋擾,屠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焚業縣(今業縣西南),掠魯山、襄城(均屬河南)。朝廷派宣武節度使韓弘等進軍淮西,討伐吳元濟。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成德王承宗請赦吳元濟,不允。李師道又派人燒毀河陽軍糧,遣刺客入京刺死宰相武元衡,并想焚掠東都洛陽。憲宗任用裴度為宰相,堅持討伐淮西,但數年討伐,久戰無功。
元和十二年(817),憲宗用李愬為唐(今河南唐河)、隨(今湖北隨縣)、鄧(今河南鄧縣)節度使,要他進剿吳元濟盤據的蔡州(今河南汝南)。李愬,字元直,甘肅臨潭人,名將李愬之后,為人有謀略,武藝過人,尤擅長騎射。李愬到任后,見軍士厭戰,為安定軍心,同時為麻痹淮西,絕口不提蔡州事。故意對迎接他的人說:“天子知恝柔而忍恥,故令撫養爾輩。戰者,非吾事也。”二月,李愬部下在巡邏中捉到吳元濟的捉生虞侯丁士良,李愬義釋丁士良,在他的幫助下攻取了淮西的據點文城柵和興橋柵,收復敵將李祐和李忠義。不久,裴度以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身份親臨郾城,統一指揮淮西軍事。冬十月,李愬接受李祐建議,雪夜飛奔蔡州,出其不意一舉攻占,進入吳元濟外宅。吳元濟還以為是洄曲(淮西精兵所在地)將士來討寒衣!李愬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鎮。消息傳出,各藩鎮多震動。于是,平盧李師道獻沂、密、海三州;成德王承宗獻德、棣二州;幽州劉總也要求歸順朝廷。隨后,李師道反悔,不肯獻地。朝廷令宣武韓弘、魏博田弘正、義成李光顏、武寧(今徐州)李愬、橫海(今滄州)烏重胤共同討伐李師道,屢戰屢勝。元和十四年(819)平盧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李師道,歸順朝廷。憲宗收復了淄青十二州。淄青鎮自李正己從公元765年割據以來,長達四十五年。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幽州、成德兩鎮反叛。第二年,魏博牙將、奚人史憲誠亦反叛,節度使田布自殺。三鎮聯合起來,又恢復了割據。太和三年(829),魏博軍嘩變,殺史憲誠,擁立牙將何進滔為節度使。此后,動亂不止,先后擁立韓君雄、樂彥禎、羅弘信,直到公元912年。魏博鎮自田承嗣到羅弘信,共割據一百五十年。
成德鎮以田弘正為節度使。長慶元年(821),都知兵馬使回鶻人王庭湊鼓動牙將殺死田弘正,自稱留后。朝廷不得已,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直到公元921年,部將張文禮殺王氏繼承人。從李寶臣到王氏滅亡,成德鎮割據計一百六十年。
幽州鎮朱滔死后,將士擁立劉怦為節度使。后來,其子劉濟接任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唐穆宗任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代替劉氏后人劉總。后內部不斷殘殺,互相代立,直到公元913年。李存勖殺節度使劉仁恭、劉守光。幽州鎮自李懷仙至劉守光割據達一百五十一年。
唐代中興之主唐憲宗如何平定節度使叛亂?
唐憲宗李純,唐朝第十二代皇帝。唐順宗李誦長子。貞元四年(788年)封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初,順宗即位,重用王?傘⑼跏邐摹⑽ぶ匆恕⒘?讜?⒘跤砦?等進行政治改革,抑損宦官勢力。宦官俱文珍等對此大為不滿,謀奪朝柄,乃于三月逼順宗立淳為太子,改名純。八月,順宗在與節度使韋皋、裴均及嚴綬等人逼迫下內禪,改元永貞。李純即位,次年正月,改元元和。憲宗是唐后期較有作為的皇帝,他統治時期史稱“元和中興”。
唐憲宗出生時,正是唐代宗(皇曾祖)去世的前一年(778年)。779年,祖父唐德宗即位。781年,河北成德鎮(今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死。李寶臣的兒子李惟岳上表請求繼承父位。德宗想借此機會改變節度使父死子斷的慣例,并借機消除節度使對中央的威脅,拒絕了李惟岳的要求。這個削藩舉措引起了眾節度使的不滿,于是他們聯合起兵反叛。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與李惟岳聯手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調兵馬討伐叛亂,并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大軍,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德宗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勝利: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岳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德宗并參與平叛,德宗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只有田悅在魏州負隅頑抗。但是,德宗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朱滔等人的不滿,朱滔認為自己功勞大而得到的少。于是舊亂未平,新亂再起,參與平叛的一些節度使也反叛了。782年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平叛形勢更加嚴重,德宗軍力吃緊。德宗只能再次征兵。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準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賞賜,借口伙食不好而反叛朝廷,這就是"涇師之變"。叛軍進攻長安,唐德宗在宦官保護下逃往奉天城(陜西乾縣),叛軍擁立閑居在家的太尉朱??為主,稱大秦皇帝,建元應天。朱??稱帝后,派兵圍攻奉天城想要擒殺唐德宗,唐朝統治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在河北平叛的大將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784年正月,德宗無奈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屈辱地承認自己"失其道"引起各地叛亂,并赦免了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之罪,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二月,由于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陜西漢中)避亂。784年五月,勤王大將李晟打敗朱??收復京師,德宗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785年秋,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786年四月,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陳仙奇為節度使。七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德宗又以吳少城為節度使。這次長達六年(781年——786年)的削藩與反削藩的斗爭,以德宗失敗告終。
783年,唐德宗出逃奉天城時,沒有及時逃走的皇室七十七人死于叛軍之手。784年德宗重返長安,這時唐憲宗六歲,有一次,唐德宗將憲宗抱在膝上問;“你是誰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懷里?”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這一回答使德宗對懷中的皇孫非常喜愛。788年六月,唐憲宗被冊封為廣陵郡王。805年四月,唐憲宗被冊封為皇太子。七月代理監國之任。八月憲宗得父皇傳位,這一年,唐憲宗28歲。唐憲宗在歷史上也有逼宮弒父嫌疑,其斷位之時,其父并未去世;他即位之后,將太上皇唐順宗遷居興慶宮,唐憲宗不允許群臣和其父相見。806年正月十九,僅四十五歲的唐順宗就死于興慶宮,而在此之前,順宗之病情并不嚴重。但不管怎么說,憲宗逼宮弒父沒有史實依據,只能成為人們的一種猜測。
憲宗即位后,也與藩鎮進行了斗爭,比較成功,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只是延緩了唐王朝的滅亡。805年,劍南節度使韋皋死。劍南節度副使劉?自任為劍南節度使。朝廷本來任命中書侍郎袁滋為西川節度使,調劉?任門下省給事中,這是要將劉?調為閑職,但劉?拒不接受。新任命的袁滋不敢入川。同年十一月,憲宗沒辦法,改變了策略,其實是向劉?退讓了一步,任劉?為劍南西川節度副使。但劉開并不滿足,再次挑戰中央權威,806年正月,劉?拒絕任副使,上疏求任三川節度使(劍南東、西川、山南西道),要統治整個四川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面對劉?的叛亂,憲宗決定聽從宰相杜黃裳的建議,發兵征討。憲宗任高崇文為左神策軍節度使為前軍、任李元奕為行營兵馬使作為次軍,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勵共同討伐西川劉?。經過九個多月的作戰,憲宗平定了劉?叛亂。這次能夠平定叛亂與西川節度使所處地理位置較偏有關,同時劉?三番五次的無理要求也讓其他藩鎮找不到理由一起反叛,中央對付一鎮叛亂還有有能力的。
憲宗在打敗川西劉?后,那些以前藐視皇帝的節度使們,感到了些許害怕,開始來朝覲憲宗。但有一個節度是例外,鎮海節度李?(唐皇宗室)就拒絕朝覲,他管轄湖、杭、睦、蘇、潤、常六州、二十七縣,二十余萬戶,經濟上非常富裕。西川叛亂之時,李?要求擴大統治區,向中央要宣、歙二州。憲宗拒絕了李?的無理要求。憲宗平定了川西劉?之后,807年,李?又向憲宗表示歸順朝廷。憲宗即刻派宦官攜詔書征李?入朝。李?裝病不愿入朝,憲宗任命其為左仆射,立即到京上任。同時,派李元素為鎮海節度使以代替李?。李?再生事端,命人殺了中央留守王澹,謊報朝廷說發生兵變,自己要為朝廷善后,不能赴京上任,并派兵修石頭城,準備長期割據。憲宗任淮南節度使王鍔統各道兵力討伐李?,同時征宣武,義寧,武昌兵及淮南富歙兵從宣州出發,浙西兵從杭州出發共討伐李?。當時李?認為宣州富饒,準備先攻宣州。派張子良,李素仙、田少卿率兵進攻宣州。張子良知李?必敗,就和牙將裴行立合謀反戈。裴行立是李?的外甥,他見李?大勢已去,也發兵攻李?。李?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戰敗。眾將將李琦檻送長安。十一月,憲宗將李?及其子李師處死。
814年八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向朝廷要求接任節度使,憲宗不同意,吳元濟并不聽從憲宗安排,擁兵自重,從此不向朝廷繳納兩稅。淮西鎮統治申州、光州、蔡州,共十九縣,一萬二千八百余戶,治所在蔡州(河南汝南縣)。憲宗發布《招淮西詔》,內容主要是:只要吳元濟歸服朝廷,淮西的官員由朝廷量才錄用,賞錢一百八十萬貫,免三州百姓兩稅三年,否則嚴懲不怠。吳元濟沒有接受,憲宗任嚴綬為詔討處置使,嚴綬到前線以后,給吳元濟寫信,勸他歸服朝廷,但吳元濟決心對抗朝廷。815年正月討伐淮西的戰爭全面展開。朝廷軍隊節節勝利,在這種情況下,吳元濟向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緇青節度使李師道求救。王承宗、李師道認為,吳元濟敗亡后朝廷就會討伐自己。但他們又不敢公開反叛,于是他們向憲宗上疏請求赦免吳元濟、停止討伐淮西,憲宗沒有答應。王承宗和李師道見憲宗不答應,他們還是不愿公開反叛,于是開始進行破壞活動。他們先派人悄悄燒了憲宗討逆軍的糧倉——河陰倉,認為沒了糧食憲宗自然會撤兵。憲宗為了解決軍隊糧草問題,又設淮穎轉運使,把揚州轉運院的糧食,從淮陰裝船,經穎水到項城,供應前線。李師道見燒糧不成,而此時討逆軍大勝,于是就準備刺殺朝中主戰大臣,給憲宗施壓。815年六月,他們派人刺殺了宰相武元衡,并割下了宰相的頭。同一時間,御史中丞裴度也遭刺殺,身負重傷。這并沒有阻止憲宗討伐叛逆,他對忠臣遇刺痛哭失聲,厚葬武元衡,并安撫其家屬,派重兵保護主戰大臣。裴度傷愈后,憲宗立即召見入宮,商討淮西戰事,裴度請憲宗允許與自己有關官員隨時商討淮西戰事,地點不必限制,憲宗同意。王承宗,李師道策見暗殺宰相后,仍沒有制止朝廷征討淮西,他們又準備在東京制造暴亂。這次策劃被憲宗之人發覺,予以鎮壓,事未得逞。戰爭打到第四年,公元817年,裴度請戰,宗聽非常高興,任裴度為宰相兼彰義節度使,仍充淮西宣慰詔討處置使,韓愈任行軍司馬。臨行前,裴度對憲宗表示:“臣若滅賊,則朝天有期;賊在,則歸闕無日。”此年十月,裴軍攻下蔡州,終于平定了這場叛亂。十一月,吳元濟被斬于長安,其妻妾被罰為宮庭奴隸,其子流放遠州,之后詔令賜死。
吳元濟敗亡后,行軍司馬韓愈建議派人說服王承宗,于是裴度派人前去,王承宗無奈之下歸順朝廷。818年四月,王承宗獻出德、棣兩州,送二子入京為人質,按期上供兩稅,從此成德鎮放棄割據。還剩最后一個割據者,就是淄青李師道。淄青鎮最盛時期包括鄆州、青州、淄州等十二州,勢力強大。從公元818年七月到819年二月,經過幾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李師道,劉悟率兵攻入李師道坐鎮的牙城,俘李師道,并斬首示眾,同時又把李師道的親信處死,割據五十七年的淄青鎮又重新歸服朝廷。
唐憲宗在中央極弱的情況下,能打敗一個個藩鎮實屬不易,但這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他有雄才大略,所以能維持局面,一旦皇帝無能,就必將天下大亂,五代十國實是唐藩鎮割據的繼續。
新唐書馬燧傳馬燧治民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唐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唐朝這個在東方大陸上耀武揚威了幾百年的泱泱大國終于迎來了無可避免的衰退命運外有番人入侵之憂,內有地方暴動聚朋結黨之患。但是即使是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動亂時期唐朝仍舊培養出了不少不亞于盛唐時期的名將,北平郡王馬燧便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位名將。
馬燧,別名為洵美,出生于中國的的名門世族“扶風世家”,其祖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郟縣。馬燧從小酷愛閱讀兵書戰略,專研兵法,足智多謀并且神勇無比,這為他以后在戰場上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安史之亂時期馬燧勸告留守范陽的賈循:殺掉叛將向潤客等人,拔其根底使安祿山無法向西,那便天下可定,社稷可安。但由于賈循生性優柔寡斷使得計謀敗露,馬燧也因此被迫逃亡。后來馬燧便被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推薦為趙城尉。
后來馬燧果然沒有辜負李抱玉得推薦之恩,他早就料到河北省的副元帥仆固懷恩已有謀反之心于是告訴了李抱玉做好準備為唐朝立下了第一個汗馬功勞,而這僅僅是他戎馬一生,顯功赫赫的一個開端。不久后因招安勸降大將薛嵩有功而遷左武衛兵曹參軍,其后先后任職鄭、懷、隴三洲的刺史皆有不錯的口碑和政績,深得人民的喜愛和朝廷的信任。
公元787年的所有歷史
公元787年 - 歷史紀事
南詔王異牟尋苦于吐番賦斂繁重,用清平官(宰相)鄭回之謀,遣人向西川節度使韋皋求附唐。皋從貞元年到西川,
韓滉
即爭取南詔,以孤立吐番。鄭回本唐縣令,被南詔所俘,漸被任用。吐番結贊欲去唐李晟、渾瑊、馬燧三將,先卑辭求和于馬燧,燧信之,建議和親。宰相韓滉與李晟主用兵。和親說居上風。德宗亦忌李晟,解晟兵權,加太尉、中書令,留京師。吐番要求在平涼川會盟,并請以渾瑊為使。將盟,伏兵發,瑊僅以身免。馬燧因此罷節度使。吐番鹽、夏戍兵多病,燒屋撒走。吐番軍侵擾隴州,又大掠汧陽等地,驅丁壯萬余人而去;旋在故原州城筑城屯兵。韓滉字太沖,京兆長安人,善畫風俗、人物、牛羊,為著名畫家。以李泌為宰相。泌勸德宗勿害功臣,請骨咄祿可汗和親。分浙江東、西道為三:淅西、淅東、宣歙。是年豐收,米斗百五十錢,粟八十,而京西防秋兵多。糧仍不足。德宗出獵,民趙光奇告以詔令不信,兩稅以外誅求之數幾乎超過稅額,和糴粟麥又須送往京西行營,車摧馬死,民破產不能支,每有詔書優血,不過一紙空文。是年,兩京、蒲、陜地震,人多不敢留在屋內。
公元787年 - 雜譚逸事
李晟薦張延賞為相
《五牛圖卷》——韓滉
工部侍郎張彧是李晟之婿。晟在鳳翔時,以女嫁幕客崔樞,禮儀過于彧,彧怒,遂附于張延賞。給事中鄭云逵嘗為晟行軍司馬,因失晟寵,亦附延賞,德宗素忌晟功名。適吐蕃尚結贊使離間計,延賞等遂于朝中造謠中傷,無所不至。晟聞之,晝夜憂愁哭泣。悉遣子弟詣長安,并表請削發為僧,德宗不許。貞元二年(七八六)十二月十六日,晟入朝見德宗,自稱有腳病,懇辭節度使職,德宗仍不許。韓滉素與晟善,德宗遂命滉與劉玄佐(洽)諭旨于晟,使與延賞釋怨。李晟奉詔,滉即引延賞至第謝過,遂結為兄弟,并宴飲盡歡。韓滉又使晟表薦延賞為相。貞元三年(七八七)正月十七日,德宗以左仆射張延賞同平章事,晟又為其子請婚于延賞女,延賞不許。李晟遂對人說:“吾武夫性情直爽,釋怨于杯酒間,不再放在心上。非如文士難犯,外雖和解,內怨恨如故,吾豈得無懼!”
李泌敗淮西防秋兵
李希烈據淮西叛時,選精銳騎兵為左右門槍,奉國四將,選精稅步兵為左右克平十將。因淮西少馬,精兵皆乘騾,被稱為騾軍。陳仙奇殺李希烈后才數月,朝廷即詔發其兵至京西防秋,仙奇遂遣都知兵馬使蘇浦帥精兵五千人赴命。不久仙奇被吳少誠殺死,少誠即密遣人召門槍兵馬使吳法超使領兵歸鎮,浦不之知。法超等帥步騎四千從鄜州(今陜西富縣)叛歸,渾瑊使部將白娑勒領兵追之,反為所敗。貞元三年(七八七)正月二十一日,德宗急遣中使敕陜虢觀察使李泌發兵攔阻,勿使淮西兵渡河。泌即遣押牙唐英岸帥兵至靈寶而淮西兵已渡過黃河。于是泌令靈寶給其食,淮西兵亦不敢剽掠。宿于陜川之西。明日,泌不給其食,遣部將帥精兵埋伏于太原倉隘道。又次晨,淮西兵行入隘道,泌伏兵齊發,淮西兵大敗,擒其騾軍兵馬使張崇獻。余兵遂從山路南逃,李又遣大將燕子楚帥兵四百至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唐英岸屢追敗敵,吳法超果然帥殘兵至長水,燕子楚伏擊之,殺法超,并殺其士卒大半。德宗又命劉玄佐(洽)乘驛馬歸汴州,以詔書沿道誘降之,得一百三十余人,至汴州盡殺之。其潰兵在道,又為村民所殺甚多,至蔡州僅剩下四十七人,吳少誠因其少,亦悉斬之。李泌執張崇獻等六十余人送至京師,德宗詔悉腰斬于鄜州軍門,以戒防秋之兵。
南詔王求歸唐
當初,南詔王閤邏鳳陷嶲州(今四川西昌),俘西瀘(今四川西昌西南)縣令鄭回。回是相州人,通經術,閤邏鳳愛重之。其子鳳迦異及孫異牟尋、曾孫尋夢湊皆以回為師。及異牟尋為王,以回為清平宮,即宰相。雖有六人,而國事皆決于回。南詔有兵數十萬,吐蕃每入寇,必以南詔兵為前鋒,且賦斂過重,又奪其險要之地立城堡,每歲都征兵助防,南詔苦之。鄭回因勸其王異牟尋不如歸唐,異牟尋從之。但因無路自達,共十余年。及西川節度使韋皋至鎮,招撫群蠻,異牟尋遂潛覓人求內附。韋皋因奏言宜招納南詔等蠻羌,以分吐蕃之勢。德宗命皋先作書諭之,然后再視其形勢而定。韋皋以南詔王知書,貞元三年(七八七)六月十一日,自以書招諭之,令其遣使入見。
柳渾為相
張延賞與齊映有隙,映敢直言,德宗不悅。延賞因上言映非宰相之器。貞元三年(七八七)正月二十七日,貶映為夔州刺史,劉滋罷為左散騎常侍,以兵部侍郎柳渾同平章事。
韓滉卒,分二浙為三
貞元三年(七八七)二月二十三日,鎮海節度使、同平章事、充江淮轉運使韓滉卒。韓滉兼工書畫。其書頗得張旭筆法,其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畫人物。存世有《文苑圖》、《五牛圖》。后者尤為稀世之寶,元趙孟兆贊其“神氣磊落,希世名筆”。滉治二浙(浙東浙西)久,卒后,分浙江東、西二道為三:浙西,治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浙東,治所在越州(今浙江紹興);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縣),池(今安徽貴池)治所在宣州,各置觀察使以領之。以果州(今四川南充)刺史白志貞為浙西觀察使。宰相柳渾上言志貞小人,不可重用。德宗不聽。
吐蕃求盟,許之
貞元三年(七八七)二月七日,始以檢校左庶子崔浣充入吐蕃使。前年,吐蕃尚結贊侵占鹽州、夏州,其后,各留兵千余人守之,退兵鳴沙(今寧夏青銅峽)。從冬至春,羊馬多死,糧運不繼,又聽說李晟克摧沙堡,馬燧與渾瑊也各帥兵來攻,大為恐懼,所以多次遣使求和,德宗皆不許。于是又遣使卑辭厚禮求和于馬燧,并請修清水之盟而歸所侵之地,使者相繼于路。燧遂信其言,留軍于石州(今山西離石),不再渡河,并為之請于朝。李晟、韓游瑰皆認為吐蕃不講信用,強則入寇,弱則求盟,不如擊之。當時韓滉也說:“現在藩鎮叛亂已被平定,可以專意對付吐蕃。其所用資糧,臣請主辦。”德宗因此不聽馬燧的建議,促使進兵馬燧又請與吐蕃使者論頰熱俱入朝論之,會韓滉卒,馬燧、張延賞皆與李晟有隙,欲反其謀,爭言和親有利。德宗因恨回紇,欲與吐蕃和好共擊之,聽二人言,正合己意,遂以和為計。崔浣既見尚結贊,責其負約入侵,尚結贊說:吐蕃助唐破朱泚,未獲賞,所以來。鹽、夏守將以城授我而逃,并非我所攻占。我們猶望踐前言以修好。至四月,德宗擬遣渾瑊與吐蕃盟于清水。并令吐蕃先歸鹽、夏二州。五月二十二日,尚結贊又遣使來言:清水非吉祥之地,請盟于原州之土梨樹。盟后再歸鹽、夏二州,德宗皆許之。神策軍將馬有麟奏言:土梨樹地勢險阻,恐吐蕃有伏兵,不如平涼川坦夷。時吐蕃使者論泣贊巳還,五月二十六日,又遣使追告之。
李晟加太尉,罷兵權
宰相張延賞屢言于德宗,說:“李晟不宜久掌兵權,請以鄭云逵代之。”德宗遂對晟說:“朕欲與吐蕃和親。卿既與吐蕃有怨,不可再去鳳翔,宜留在朝廷輔朕。卿可擇一人自代。”晟即薦都虞侯邢君牙。貞元三年(七八七)三月二十二日,以君牙為鳳翔尹兼團練使。二十三日,加李晟太尉、中書令。上柱國、西平王如故,余官皆罷之。晟在朝中,德宗有所顧問,皆極言無隱,然性嚴密,未嘗泄于人。
馬燧為司徒兼侍中,罷兵權
貞元三年(七八七)六月五日,以馬燧為司徒兼侍中,罷其副元帥、節度使職。以其都虞候李自良為河東節度使。德宗信離間,故奪馬燧兵權,其受愚與奪李晟兵權同。
吐蕃撤離鹽、夏
吐蕃戍守鹽州、夏州士卒,因糧粟不繼,多病疫思歸,尚結贊遂遣三千騎兵迎之,悉焚其廬舍,毀其城,驅其民而去。靈鹽節度使杜希全派兵分守之。
李泌始為相,首言保功臣
貞元三年(七八七)六月,以陜虢觀察使李泌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二十一日,泌初視事,與李晟、馬燧、柳渾入見德宗,德宗曰:“卿三十年前在靈武,已應為此官,朕今始用卿,欲與卿約,卿慎勿報仇。”泌對曰:“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今亦與陛下約,愿陛下勿害功臣。”因言:“李晟、馬燧有大功于國,聞有讒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無虞,愿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天下就可以安定。”德宗說:“卿所言實為國家之大計。朕當書紳,二大臣亦當共保之。李晟,馬燧皆起泣謝。
李泌論宰相之職
德宗謂李泌曰:“自今凡軍旅糧儲事,卿主之;吏、禮委延賞,刑法委渾。”泌曰:“不可。陛下不以臣不才,使待罪宰相,宰相之職,不可分也。非如給事則有吏過、兵過,舍人則有六押,至于宰相,天下之事咸共平章。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德宗笑曰:“朕適失言,卿所言是也。”
禁藩鎮州縣違法聚斂,句勘兩稅錢帛
宰相李泌因關東防秋兵大集,國用不足,上奏說:“從實行兩稅法以來,藩鎮、州、縣多違法聚斂。繼以朱泚之亂,都爭取提高榷率、征收罰款以為軍資,點募強壯以自防衛。朱泚既平,各地自懼違法,匿不敢言。請遣使以詔旨赦其罪,令其革正。除按法應留給使用、留給州用之外,悉令往輸京師。其欠償官資,可征者收之,難征者免之,以示寬大。敢有隱者,重設告賞之科而罪之。”德宗從之,以度支員外郎元友直為河南、江淮南句勘兩稅錢帛使。
李泌檢括胡客
自代宗時,吐蕃占據河西、隴右,阻斷東西交通,安西、北庭奏事者及西域各國使者皆留長安不得歸。人馬皆仰給于鴻臚,禮賓院委京兆府縣供物,于度支處領款。度支不按時付款,長安市肆就長期吃虧。李泌知胡客留長安最久者已四十余年,皆娶妻生子,買田宅,舉貸以取利,安居不思歸。于是命檢括胡客有田宅財產者停其供給,共四千余人。胡客皆至相府訴之,李泌說:“這都是以前宰相之過,哪有外國朝貢使者留在京師數十年不歸之理!現在可以假道回紇,或從海道各自歸國。有不愿歸者,可向鴻臚自陳,授以職位,給俸祿為唐臣。”令下之后,胡客無一人愿歸者,李泌皆分其人隸于神策兩軍;外國王子、使者為散兵馬使或押牙;其余為士卒,于是禁軍益強。鴻臚所供胡客才十余人,每年省度支錢五十萬緡,長安市人皆喜。
李泌請募兵京西戍卒屯田
德宗以募兵制造成強藩悍卒,難以駕馭,故欲恢復府兵制,問策于李泌,泌說:“今年征發關東十七萬人戍于京西以防秋,每年吃粟二百0四萬斛,折錢三百0六萬緡。國家連年遭受饑荒,經費不足,即使有錢,亦無粟可糴。臣有一策,可以不減戍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府兵可成。現在吐蕃居原州、蘭州之間,以牛運糧,糧盡而牛無所用。請左藏府將積年劣繒染成彩纈,通過黨項,以彩纈向吐蕃易牛,每頭牛還過三匹繒,計吾十八萬匹可換吐蕃六萬頭牛。又命諸司鑄農器,糴麥種,分賜沿邊軍鎮,召募戍卒,耕荒田而種之。約好明年麥熟倍償其種;其所余者較時價增五分之一,官為糴之。關中土地肥沃,所收必厚。戍卒獲利,耕者將多。戍卒因屯田致富,必安于其土,不再思歸。按舊制,戍卒三年一代,及其將滿,下令有愿留者,即以其所開田為永業田;家人愿來者,本貫給其長牒續食而遣之。不過數番,則戍卒皆為土著,即以府兵之法理之。如此則可以變關中疲弊為富強。”德宗從之。不久,戍卒應募愿屯田者占大半。
吐蕃入寇隴州,大掠人口
貞元三年(七八七)八月二十八日,吐蕃帥羌、渾之兵入寇隴州。九月五日,遣神策軍將石季章戍武功,決勝軍使唐良臣戍百里城(今陜西靈臺西南)。七日,吐蕃大掠汧陽、吳山(今陜西千陽西南)、華亭(今甘肅華亭),對老弱者皆殺之,有的被斷手挖目。然后驅趕丁壯萬余人送至安化峽西(今甘肅清水),將分隸于羌、渾之軍。且告之曰:“聽爾東向哭辭鄉國!”民眾大哭,自投崖谷而死傷者千余人。不久,吐蕃兵又圍隴州,刺史韓清沔與神策軍副將蘇太平出兵擊退之。
李泌奏請德宗拒貢獻,罷宣索
德宗對李泌說:“每年諸道貢獻宮廷值五十萬緡,今年僅得三十萬緡,言此朕知失體,然宮中用度實不足。”泌說:“自古天子不求私財,自今每年供宮中用錢百萬緡,愿陛下不再受諸道貢獻,并罷宣索(遣中使宣旨就有司索取財物)。如果還有所需,請降敕折稅,勿使奸吏因此而苛剝百姓。”德宗從之。
德宗以咸安公主妻回紇可汗
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屢次遣使求和親,德宗因舊恨不許。宰相李泌因勸德宗結回紇、大食與南詔,共圖吐蕃,說:“與回紇和,吐蕃即不敢輕意犯邊。招順南詔,即斷吐蕃右臂。南詔從漢朝以來就臣服于中國,因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致臣于吐蕃,現在苦于吐蕃賦役繁重,愿意重新歸順。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與天竺皆慕中國,且世代與吐蕃為仇,招之必可。”貞元三年(七八七)九月十三日,德宗遣回紇使者合闕將軍歸,并許以德宗女咸安公主妻可汗,又歸其馬價絹五萬匹。
吐蕃入寇,且城原州
貞元三年(七八七)九月,吐蕃入寇,陷華亭及連云堡(今甘肅涇川西)。九月二十四日,吐蕃驅二城之民數千及邠州、涇州人畜萬計而去。連云堡乃涇州西大門,連云堡既陷,西門外即為吐蕃之境,樵采路絕。每次收獲莊稼,必陳兵保之,不則為吐蕃所收割。因此涇州戍卒常缺食。十月四日,吐蕃又入寇豐義城(今甘肅鎮原東),邠寧節度使韓游瑰擊退之。五日,寇長武城(今甘肅涇川東),又城故原州城而屯之。
李軟奴等謀反被誅
妖僧李軟奴結殿前射生將韓欽緒等謀作亂。貞元三年(七八七)十月六日,其黨告之,德宗命捕送內侍省推按。李晟聞之,遽仆于地曰:“晟族滅矣!”李泌問其故,晟曰:“晟新罹謗毀,中外家人千余,若有一人在其黨中,則兄(指泌)亦不能救矣。”于是李泌密奏德宗說:“大獄一起,所連引者必多,現在人人恐懼,請付御史臺推審。”德宗從之。欽緒是游瑰之子,逃至邠州,游瑰適出屯長武城,邠寧留后械送京師。十月十二日,腰斬軟奴等八人,北軍中連坐死者八百余人,而朝廷大臣無連及者。韓游瑰請入朝謝罪,德宗止之,委任如舊。游瑰又械送欽緒二子,德宗亦宥之。其時張延賞已死,盧杞輩不復在朝,李泌為首相,故能化大獄為小獄,朝廷大臣、功臣俱未連及。泌又以李軟奴之黨猶有在北軍未發者,請大赦以安之。
糧運不繼,豐年不樂
貞元三年(七八七)十一月,吐蕃因為冬天寒冷,不再入寇,而唐朝也因糧運不繼,所以詔渾瑊帥軍歸河中,李元諒(即駱元光)帥軍歸華州,劉昌分其兵五千歸汴州。其余防秋兵暫屯鳳翔、京畿諸縣以就食。然是歲甚豐稔,米斗值錢百五十,粟八十。十二月一日,德宗在新店(今河南陜縣西)打獵,入民趙光奇家,問:“百姓樂乎?”對曰:“不樂。”德宗曰:“今歲頗稔,何為不樂?”曰:“詔令不信。前云兩稅之外悉無他徭,今非稅而誅求者殆過于稅。后又云和糴,而實強取之,曾不識一錢。始云所糴粟麥納于道次,今則遣致京西行營,動數百里,車摧馬斃,破產不能支。愁苦如此,何樂之有!”
關于馬燧殺了哪個節度使和節度使刺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