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詩句什么意識多少號卷(蘇軾所有的詩的題目)
很多朋友對于蘇軾的詩句什么意識多少號卷和蘇軾所有的詩的題目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詩句有多少
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110卷.包括《東坡集》40卷,《東坡后集》20卷,《東坡奏議》15卷,《東坡外制集》3卷附樂語,《東坡內制集》10卷,《東坡應詔集》10卷,《東坡續集》12卷附校記.從文學的角度看,價值較高的在前,后續三集,基本上包括了他的詩,詞,散文,書簡,序論等.前后兩集編定時間較早,比較可靠.今存較早的七集本,是明成化四年(1468)江西吉安府程宗刻本.清光緒年間,有繆荃孫校刊本.民國年間有《四部備要》本.
蘇軾一生共寫了三百多首詞
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
大家平時會關注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嗎?關于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精選篇)
1.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3.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4.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5.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
6.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7.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8.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游 / 記承天夜游》
9.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定風波·三月七日》
10.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1. 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春景》
12.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13.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前赤壁賦》
14.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贈劉景文 / 冬景》
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最新篇)
1.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屈原塔》
2. 昨夜霜風。——《行香子·秋與》
3.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陽關曲·中秋月》
4.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5.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6.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望江南·超然臺作》
7.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海棠》
8.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9.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后赤壁賦》
10.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11.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12. 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富人之子》
13.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宵》
14.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花影》
15.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渺茫。——《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
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熱門篇)
1.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臨江仙·送錢穆父》
2.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定風波·兩兩輕紅半暈腮》
3.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4.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念奴嬌·中秋》
5.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記》
6.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7. 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作棲霞樓,為郡中勝絕。——《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
8.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別》
9.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10. 常羨人間琢玉郎。——《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11.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12.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
13. 伽花彩甚奇,謂有初春之興。——《浣溪沙》
14.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琴詩》
15. 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記》
16.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浣溪沙·端午》
17.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東欄梨花》
18.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方山子傳》
19.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西江月·頃在黃州》
20. 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如夢令》
[ 古代詩人蘇軾的詩句 ]相關文章:
1.詩人蘇軾人物生平
2.詩人蘇軾簡介
3.古代山水詩人有誰
4.宋代詩人蘇軾的`生平故事
5.古代詩人的雅號匯編
6.古代詩人韓愈簡介
7.古代詩人柳永的人物簡介
8.古代詩人楊萬里簡介
9.古代詩人陸游生平簡介
10.盤點古代詩人的雅號
寫出關于蘇軾的詩句是什么意思(蘇軾的古詩詞要意思)
1.蘇軾的古詩詞要意思
1《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解釋∶
⑴飲湖上,指在西湖上喝酒。
⑵瀲滟。指波光閃動的樣子。
⑶方好,正好。
⑷亦,也。
⑸空蒙,指水霧迷蒙。
⑹西子,西施
⑺相宜,合適。
詩意,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氣晴朗,風景秀麗,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無論是淡雅的妝,還是濃艷的打扮都是那么美麗多嬌,那么合適。
這是歌詠西湖的名篇。在作者看來,西湖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很美的。晴時,西湖在陽光照耀下,水波閃動;雨時,湖光山色,曠遠朦朧。西湖的美是那么恰到好處,正如美麗的西施,無論怎么打扮都是很漂亮的。
詩的前兩句總寫西湖山水風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態。晴空萬里,陽光燦爛,湖面上閃爍著朵朵銀花;近山蒼翠,遠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飄拂,芳樹間植其中。這樣的風光,只有晴天方可飽覽,而風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蕩漾而尤見其充盈環湖群山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難得一睹。“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氣下多次暢游西湖后的深切體會。是對西湖的全面寫照。詩的后兩句,作者把西湖比做古代越國美人西施,是從兩者的氣質風韻上來說的。絕代美人西施的淡妝濃抹,無不相宜;而西湖的山山水水,風霜雨雪,一年四季,總各具情態,各有風韻。西湖和西字都具有自然美的風韻,都能隨物賦形,氣象萬千都美在神韻。
2 《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 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釋∶
⑴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
⑵把,持;拿。
⑶天上宮闕,指天上的宮殿。這里指月宮。
⑷朱閣,華麗的樓房。
⑸倚戶,刻花的窗戶。
⑹嬋娟,形態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月亮。
解讀∶
天上明亮的月亮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我把酒杯高高的舉向天空發問。不知道月宮里,今夜算是哪一年?我真想隨著清風到月宮里去,又擔心天上玉砌的高樓高聳入云,讓人難以忍受他的寒冷。哪里比的上人間,在月色里起舞,影隨舞動,是多么優雅。清涼的月光透過深紅的樓閣,低低的灑在雕花的門窗里,照在無法入睡的人身上。月亮不應該有什么恨事吧,它為什么總在人們分別的時候團圓。人間有悲歡,有離合,月亮有陰晴,有圓缺,這些是向來就不會只存在好的一面。但愿分別的人們互相祝愿,彼此保重,雖然千里相隔,卻能夠一起欣賞同一輪明月。
2.急求蘇軾的詩句及其解釋和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作者: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
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注詞釋義】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 醉書:喝醉酒時所寫。
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 遮:遮蔽,遮蓋。
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濺起的雨滴像亂蹦亂跳的珠子。
卷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古詩今譯】 烏云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后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賞析——“白雨跳珠亂入船。” 這首詩歌,作者描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從暴雨臨前寫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云中依稀可辨,這個時候,如注的驟雨就已經來到。大雨裹挾著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水花四濺,仿佛千萬顆珍珠,從天上傾倒而下。
正在人們感受暴雨的壯觀場面的時候,一陣狂風席地卷來,一下子吹散了烏云和大雨。云開日出,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一色。
詩人善于渲染氣氛,從陰云壓近湖面、急雨驟降的壯闊,寫到煙消云散,雨過天晴,用筆跌宕起伏,而又從容不迫,描寫天氣變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頗有戲劇性場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最為傳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足見他對這首詩的喜愛。
【賞析】 ①望湖樓——在杭州塘門外西湖邊。 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忽而雨,千姿百態,分外迷人。
這首小詩就是描寫乍雨還晴、風云變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兩句寫云、雨:墨汁一般的濃云黑壓壓洶涌翻騰而來,還沒來得及遮住湖邊的山巒,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腳敲打著湖面,水花飛濺,宛如無數顆晶瑩的珍珠,亂紛紛跳進游入的船艙。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兩個形象的比喻,既寫出天氣驟然變化時的緊張氣氛,也烘托了詩人舟中賞雨的喜悅心情。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云飛。
“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凈,一色的蔚藍。
風呢?云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后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
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3.關于描寫 蘇軾的詩句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
(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卻掃篇》)
陸游: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
陳洵: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海綃說詞》
蔡嵩云: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柯亭詞論》)
4.形容蘇軾的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十年生死兩茫茫。 ——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題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蘇軾《和董傳留別》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5.作者蘇軾的詩句是什么
1、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3、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4、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鬃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5、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6、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 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采桑姑。
7、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8、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9、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0、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帳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 11、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書(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人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13、哨遍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 覺從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 云出無心,鳥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內復幾時? 不自覺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誰計? 神仙知在何處? 富貴非吾志。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 自引壺觴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還止。
6.請寫出關于蘇軾的詩
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云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飚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云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里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蘇軾著名的古詩句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我精心為你整理了蘇軾著名的詩句,希望對你有所借鑒作用喲。
1、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3、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4、 《昭君怨》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5、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
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般席卷平坦的山岡。為了報答滿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孫權一樣,親自射殺猛虎。
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白,(但)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樣信任我)呢?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正規武裝組織。
注釋
江城子:詞牌名。
密州:今山東諸城。
老夫:蘇軾詩人自稱,時年三十八。
聊:姑且,暫且。
狂:豪情。
左牽黃,右擎蒼: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形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的架勢。
黃:黃犬。
蒼:蒼鷹。
錦帽貂裘:名詞作動詞使用,頭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漢羽林軍穿的服裝。
千騎卷平岡:形容馬多塵土飛揚,把山岡像卷席子一般掠過。
千騎:上千個騎馬的人,形容隨從乘騎之多。
傾城:全城的人都出來了。形容隨觀者之眾。
太守:指蘇軾詩人自己。
看孫郎:孫郎,孫權。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膽尚開張:極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橫生。
尚:更。
微霜:稍白。
節:兵符,傳達命令的符節。
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漢時郡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
會:定將。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另解釋為:天弓)
滿月:圓月。
天狼:星名,又稱犬星,舊說指侵掠,這里隱指西夏。《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
《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
賞析
1.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冬,當時蘇軾任密州知州。據《東坡紀年錄》:“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云:“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回望白云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圣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卒章所顯之志,與這首《江城子》類似。
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蘇軾此詞一反“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別一旗幟。
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政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政績,為百姓所擁戴。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舊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積既久,噴發愈烈,遇事而作,如挾海上風濤之氣。
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狂”雖是聊發,卻緣自真實。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況。如《十拍子》:“強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蘇軾詩人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么關系!以“老”襯“狂”,更表現出蘇軾詩人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令許多尚氣節之士義憤難平。想到國事,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于是蘇軾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愿和盤托出,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這里蘇軾詩人用了一個典故;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少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潛涵的赤誠令人肅然起敬。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蘇軾詩人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從藝術表現力上說,詞中一連串表現動態的詞,如發、牽、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動形象。全詞表現了蘇軾詩人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橫生,“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久彌珍的名篇。
2.這首詞寫蘇軾在密州作地方長官時,有一次去打獵的情景。
打獵,對于一個職業獵手,是家常便飯;而對于蘇軾這樣年已四十的地方官來說,就不能不算一次壯舉了。詞中就是從表達他出獵時的激動心情開始的。“老夫聊發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長男性的自稱,切合蘇軾詩人的年紀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這句說,老夫今天要發一發小伙子那種“狂勁兒”了。“左牽黃,右擎[ qíng 舉起] 蒼”,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架著蒼鷹。鷹和狗是用來追捕獵取對象的。“錦帽貂裘”,是戴著錦帽穿著貂皮襖,這次打獵是在冬天,所以穿著皮衣。千騎卷平岡”:成千的騎手跟隨著他,浩浩蕩蕩,象疾風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岡。這里顯示了作為一州長官出獵時的聲勢和排場,確實是壯觀啊!百姓幾乎全城出動(即傾城),都想追隨蘇軾這個知州(相當于漢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獵。而他也為百姓的熱情所感動,暗下決心,為了答謝(報)人們的情意,他要學習三國時代匹馬單槍搏斗猛虎的孫權(孫郎),親手射殺猛虎,給大家看看。
在上片,蘇軾詩人實際上已經繪制成他的“太守出獵圖”。寫出了他的形貌,也寫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熱烈的氣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揚的精神狀態。
轉入下片,蘇軾詩人又進一步深化了所要表達的主題。他說,他剛剛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氣粗膽壯(即胸膽尚開張),鬢發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礙呢!看來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現他老當益壯的英雄氣概。其實,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獵。他在考慮更為重要的事情:“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皇帝什么時候才派馮唐到云中傳達命令?這里用了漢文帝劉恒時的一個典故。“云中”是漢朝的一個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區。“節”,即符節,是傳達皇帝命令的憑證。漢文帝曾派馮唐到云中郡,傳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處分,恢復他的官職。魏尚原來抗擊匈奴侵擾有功,后來因小過失受到不公平的處罰。可見,蘇軾詩人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擔當保衛邊防的重任。他這樣希望,并不是無的放矢。因為,當時宋王朝正受到來自西北方的西夏和來自東北方的遼國的軍事威脅,國家的安危引起了蘇軾的嚴重關切。他渴望奔赴軍事前線,來實現為國立功的政治抱負。最后三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學上,被認為是主侵掠的。蘇軾詩人把它當作敵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屬于野獸,當在被射獵之列的聯想,他表示,將要(會)緊握雕花的強弓,把他對敵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圓如滿月般的弓弦上,看準那西北方的敵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獵開始,卻以將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這就把一首生活隨筆式的小詞寫成了充滿愛國激情的作品。這首詞讀起來,韻調鏗鏘,氣勢雄渾,感情奔放,境界開闊,是一首表現了蘇軾豪放風格的成功之作。
[ 蘇軾著名的古詩句 ]相關文章:
1.經典愛情的古
2.重陽節登高的古
3.蘇軾《題西林壁》
4.蘇軾的古詩大全
5.有關蘇軾的古詩
6.蘇軾經典古詩大全
7.蘇軾古詩《題西林壁》
8.蘇軾《題西林壁》原文及翻譯
9.蘇軾唯美的古詩
10.描寫夏天景色的古大全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