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補之生平
-
《宋史·晁補之傳》曰:晁[cháo]補之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于詩。“
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里,可知晁補之(男)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晁補之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黃庭堅、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張耒并稱“晁張”。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傳世。
大宋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戶參軍。
元祐初,任太學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
紹圣元年(1094年),知齊州(今山東歷城),因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貶亳州(今安徽亳縣)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赴處州途中,丁母憂。
元符二年(1099年)為信州(今江西上饒)酒稅。大觀末,知達州(今四川達縣),未行。改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到官不久卒。葬于任城呂村。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贈直龍圖閣。從弟晁謙之編次《雞肋集》。
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真宗時晁炯聲名顯赫,此后,“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于人人有集”。晁補之從弟晁沖之也是著名江西詩派詩人。晁補之文風和為人都受蘇軾影響很深。十七歲時,隨父親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記述錢塘風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是其父親好友,稱贊此文時說“吾可以擱筆矣”,又贊他“于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于世”。后來晁補之通判揚州時,適逢蘇軾知揚州,兩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 晁補之
晁補之(1053-1110)北宋詞人。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少即能文,為蘇軾所贊賞。神宗元豐二年(1079)舉進士,任澧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哲宗元佑初,任太學正,后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為著作佐郎。紹圣間,被新黨排擠出知齊州,因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毫州通判,又貶監處、信二州酒稅。徽宗即位(1101),召回為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子編修。崇寧四年(1105),被蔡京列入「元佑奸黨」309人之內,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州、密州,再貶主管鴻慶宮。回到老家筑「歸來園」以居。徽宗大觀四年(1110),出黨籍,起知達州,改知泗州,卒于官舍。與張耒、秦觀、黃庭堅合稱「蘇門四學士」。詩文俱皆,工書畫,尤工于詞,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著有《雞肋集》七十卷,詞集六卷,名《晁氏琴趣外篇》。王灼《碧雞漫志》謂補之詞「學東坡,韻制得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