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補之文學觀念
-
晁補之生活在北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幾帝期間,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漸衰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朝內新舊黨爭,日益尖銳、激烈。王安石的變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加上自身的弱點,最后失敗。北宋王朝在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機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統治集團已無力、也不可能改變和擺脫這一衰敗局面。在當時黑暗腐敗的社會里,盡管晁補之有濟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他在任職期間,雖頗有政績,但不被重用;相反,卻一次次受排斥、被貶官。
晁補之聯系他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身世,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筆端,抒之于詞章之中。他這種情感,從其創作的許多詩詞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他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貶監信州酒稅時寫的《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引自《晁氏琴趣外篇》卷二):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余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這首詞寫他目睹夕陽江水、煙波暗淡、一片客船的蒼茫景象,心中產生出萬千思緒,不禁發出帝鄉歸路在何處的感慨。“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聯系自己被貶職的境遇,以“斷魂素月”、猿鳥哀啼,烘托他的凄苦心境。“燭暗不成眠,聽津鼓”,表現出他淪落天涯、長夜不眠的悲苦。
晁補之一生嗜學不倦,文章名重一時。《宋史》本傳云:“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縟,其凌麗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辭》,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擇仁厚勇略吏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諸郡武備,議者以為通達世務。”晁補之散文流暢,其政論、論史之作,比較注重“事功”,并對空泛、迂腐、不切實際的議論,有所嘲諷。他除善文外,亦工詩詞書畫。其所作詩文凡70卷,名《雞肋集》,另有收錄晁補之詞作的《晁氏琴趣外篇》6卷,此兩種著作輯本,今均傳于世。
- 晁補之
晁補之(1053-1110)北宋詞人。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少即能文,為蘇軾所贊賞。神宗元豐二年(1079)舉進士,任澧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哲宗元佑初,任太學正,后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為著作佐郎。紹圣間,被新黨排擠出知齊州,因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毫州通判,又貶監處、信二州酒稅。徽宗即位(1101),召回為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子編修。崇寧四年(1105),被蔡京列入「元佑奸黨」309人之內,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州、密州,再貶主管鴻慶宮。回到老家筑「歸來園」以居。徽宗大觀四年(1110),出黨籍,起知達州,改知泗州,卒于官舍。與張耒、秦觀、黃庭堅合稱「蘇門四學士」。詩文俱皆,工書畫,尤工于詞,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著有《雞肋集》七十卷,詞集六卷,名《晁氏琴趣外篇》。王灼《碧雞漫志》謂補之詞「學東坡,韻制得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