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生平
-
朱彝尊,字錫鬯,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明朝大學士朱國祚曾孫。天賦異常,讀書過目不忘。家里貧窮,四方游學,向南越過嶺南,向北到達云朔地區(山西北部靠近內蒙地區,遼有代北云朔詔討司,后改云內州,轄境約相當于今內蒙固陽縣、土右旗、土左旗一帶,治所在柔服,今土左旗西北,領柔服、寧仁兩縣),向東到達大海,登到和陸地相連的之罘島(在今山東煙臺),游歷浙江甌江流域地區。碰到祠堂荒冢、破爐殘碣上面的文字,都細細搜索考證,與歷史記載參照對比,尋找其中的差異。回到故鄉,和李良年、周筼、繆泳輩一起【講授詩歌】,他的文名逐漸大了起來。
康熙十八年,應試博學鴻詞科考,被授予翰林院檢討職務。當時富平李因篤、吳江潘耒、無錫嚴繩孫及朱彝尊都是以布衣百姓應試中考的,他們一起參與編修明史。他建議尋訪遺留下來的典籍,同時放寬編修的時限,不要效仿元史那樣編寫的匆匆忙忙的。他辯論了方孝孺之友宋仲珩、王孟缊、鄭叔度、林公輔諸人都沒有被難,從而知道從亡、致身錄說誅九族,并殺戮他的弟子朋友為一族不足為據,所說的九族,其實是本宗一族。又說東林人物不全都是君子,和東林不同道者,也不全都是小人。編寫史書的人,不該存有門戶偏見,以同道和不同道來分辨正邪。二十年,充當日講起居注官。擔任江南地方主考官,被人們稱為能夠得到人才。入值南書房,賜紫禁城騎馬。數次參與內廷宴會,被賞賜繡花服裝、時令水果,他的詩中都有記載。不久因為私自挾帶小胥進入內廷寫書被彈劾,降官一級,后來有官復原職。三十一年,假歸。康熙南巡,在無錫迎駕,御書“研經博物”匾額賞賜給他。當時王士禎工詩,汪琬工文,毛奇齡工考據,只有彝尊兼有眾長,著有《經義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曾選《明詩綜》,或因人錄詩,或因詩存人,選擇排序最為恰當。八十一歲過世。子朱昆田,也工于詩文,早卒。孫子朱稻孫,舉乾隆丙辰博學鴻詞科,也能繼承先祖家風。
和朱彝尊一起參與教授詩歌的人中,李良年,字武曹,同鄉人。與兄李繩遠、弟李符都有詩名。中博學鴻詞科考試,被罷官歸家。譚吉璁,字舟石,嘉興人,彝尊姑姑的兒子。年少時遇到強盜,以身體保護父親,強盜舍之而去。后來以諸生試國子監第一,被授與弘文院撰文中書舍人職務,外派為延安同知。吳三桂叛亂,守榆城獨獨能夠保全,論功加一級。推舉應博學鴻詞科考試,【報罷】。有《嘉樹堂集》。
-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詞人,學者。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三十一年歸里,專事著述。朱彝尊作文、考據都擅長。詩歌工整雅健,與當時王士禛南北齊名。以他為代表的浙派詞(一稱浙西派)和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詞派,在詞壇并峙稱雄。他所輯成的《詞綜》是中國詞學方面的重要選本。朱彝尊論詞重「醇雅」,講究寄托。但他又以為詩詞有別,詞宜于宴樂嬉逸,歌詠太平,這對浙派詞人和他自己的作品都起了不良影響。朱彝尊的詞現存500多首,風格清雅疏宕。但過分追求技巧,講究聲律,偏重詞句琢磨,作品雖多,題材仍不免狹窄。著有《曝書亭集》80卷,《日下舊聞》42卷,《經義考》300卷;選《明詩綜》100卷,《詞綜》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