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_三十世家楚元王世家譯文
-
查閱典籍:《史記》——「史記·三十世家楚元王世家」原文
楚元王劉交,是高祖的同母小弟,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大哥名伯,伯早就死了。當(dāng)初高祖微*的時候,曾經(jīng)為了躲避難事,常常和賓客路過大嫂家去吃飯。大嫂討厭小叔,小叔和賓客來家時,大嫂假裝羹湯已吃完,用勺子刮鍋,賓客因此離去。過后看鍋里還有羹湯,高祖從此怨恨大嫂。等到高祖當(dāng)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獨(dú)不封大哥的兒子。太上皇為孫子說情,高祖說:“我不是忘記封他,因?yàn)樗哪赣H太不像長輩了。”于是才封她的兒子信為羹頡侯。封二哥仲為代王。 高祖六年,在陳縣逮捕楚王韓信以后,就封小弟交為楚王,定都彭城。交在位二十三年去世,兒子夷王郢繼位。夷王在位四年去世,兒子王戊繼位。 王戊即位二十年,冬天,因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犯了私*罪,削去東海郡封地。第二年春天,戊和吳王合謀反叛,他的相國張尚、太傅趙夷吾諫阻,不聽從。戊殺了張尚、趙夷吾,起兵和吳王向西攻打梁國,攻占了棘壁。行至昌邑南邊,和漢將周亞夫接戰(zhàn)。漢軍截?cái)嗔藚恰⒊姷募Z道,士兵饑餓,吳王敗走,楚王戊自殺,吳、楚軍就投降了漢軍。 漢軍已經(jīng)平定吳、楚叛亂,孝景帝想讓德侯廣的兒子繼承吳國的王位,讓元王的兒子禮繼承楚國的王位。竇太后說:“吳王,是老一輩人,理應(yīng)為宗室效忠從善。如今卻帶頭率領(lǐng)七國叛亂,擾亂天下,為什么還要接續(xù)他的后代!”不允許立吳王的后代,只準(zhǔn)許立楚王的后代。當(dāng)時禮是漢朝的宗正,于是封禮為楚王,供奉元王的宗廟,這就是楚文王。 文王即位三年去世,兒子安王道繼位。安王在位二十二年去世,兒子建王注繼位。襄王在位十四年去世,兒子王純繼位。王純繼位后,地節(jié)二年,宦官上書告楚王謀反,楚王自殺,國號被廢除,封地收歸漢朝改為彭城郡。 趙王劉遂,他父親在高祖的兒子中排行居中,名友,謚號為“幽”。幽王因?yàn)閼n傷而死,所以謚號為“幽”。高后把呂祿封在趙地為王,一年而高后去世。大臣誅殺呂祿等呂氏家族,于是立幽王的兒子遂為趙王。 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的弟弟辟彊,割去趙國的河間郡為河間王,這就是文王。在位十三年去世,兒子哀王福繼位。福一年去世,無子,絕后,國號被廢除,封地收歸漢朝。 遂已經(jīng)為趙王二十六年,孝景帝的時候,因?yàn)榉赣羞^失被晁錯削去他的常山郡。吳、楚叛亂,趙王就和他們合謀起兵。他的相國建德、內(nèi)史王悍諫阻,不聽從。就燒死建德、王悍,發(fā)兵駐屯在趙國的西部邊界,想等待吳軍一起西進(jìn)。并派人到北邊的匈奴,想聯(lián)合匈奴進(jìn)攻漢朝。漢朝派曲周侯酈寄攻擊趙國。趙王遂退回來,據(jù)守邯鄲,對峙七個月,吳、楚軍在梁國被打敗,不能西進(jìn)。匈奴聽到這個消息,也停止發(fā)兵,不肯進(jìn)入漢朝邊界。欒布從打敗齊國的前線返回來,就和酈寄合兵引水灌趙國的都城。趙的都城被水泡壞,趙王自殺,邯鄲于是投降。趙幽王斷絕了后代。 太史公說:國家將要興起的時候,一定有吉祥的預(yù)兆,君子被重用,小人被斥退。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賢人隱退,亂臣顯貴。如果楚王戊不刑罰申公,聽了他的話,趙王任用防與先生,哪會有篡殺的陰謀,遭天下人殺戮呢?賢人啊!賢人啊!不是本質(zhì)賢能的君王,怎能任用你們呢?太重要啦!“國家的安危在于發(fā)出的政令,國家的存亡在于任用的大臣,”這話實(shí)在太對了。楚元王劉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dú)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而王次兄仲於代。
高祖六年,已禽楚王韓信於陳,乃以弟交為楚王,都彭城。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為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郡。春,戊與吳王合謀反,其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諫,不聽。戊則殺尚、夷吾,起兵與吳西攻梁,破棘壁。至昌邑南,與漢將周亞夫戰(zhàn)。漢絕吳楚糧道,士卒饑,吳王走,楚王戊自殺,軍遂降漢。
漢已平吳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續(xù)吳,以元王子禮續(xù)楚。竇太后曰:“吳王,老人也,宜為宗室順善。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柰何續(xù)其後!”不許吳,許立楚後。是時禮為漢宗正。乃拜禮為楚王,奉元王宗廟,是為楚文王。
文王立三年卒,子安王道立。安王二十二年卒,子襄王注立。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純代立。王純立,地節(jié)二年,中人上書告楚王謀反,王自殺,國除,入漢為彭城郡。
趙王劉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謚曰“幽”。幽王以憂死,故為“幽”。高后王呂祿於趙,一歲而高后崩。大臣誅諸呂呂祿等,乃立幽王子遂為趙王。
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弟辟彊,取趙之河間郡為河間王,為文王。立十三年卒,子哀王福立。一年卒,無子,絕後,國除,入于漢。
遂既王趙二十六年,孝景帝時坐晁錯以適削趙王常山之郡。吳楚反,趙王遂與合謀起兵。其相建德、內(nèi)史王悍諫,不聽。遂燒殺建德、王悍,發(fā)兵屯其西界,欲待吳與俱西。北使匈奴,與連和攻漢。漢使曲周侯酈寄擊之。趙王遂還,城守邯鄲,相距七月。吳楚敗於梁,不能西。匈奴聞之,亦止,不肯入漢邊。欒布自破齊還,乃并兵引水灌趙城。趙城壞,趙王自殺,邯鄲遂降。趙幽王絕後。
太史公曰: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國之將亡,賢人隱,亂臣貴。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趙任防與先生,豈有篡殺之謀,為天下僇哉?賢人乎,賢人乎!非質(zhì)有其內(nèi),惡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也!
漢封同姓,楚有令名。既滅韓信,王於彭城。穆生置醴,韋孟作程。王戊棄德,與吳連兵。太后命禮,為楚罪輕。文襄繼立,世挺才英。如何趙遂,代殞厥聲!興亡之兆,所任宜明。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
-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 北風(fēng)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 頭上盡教添白發(fā),鬢邊不可無黃菊
- 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 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fā)
- 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wǎng)吹黏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