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神不滅論
-
沈約是“神不滅”論的積極維護者。南朝時期,佛教盛行,但也出現了反佛的斗士。劉宋時期的史學家范曄是一位無神論者,“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確信“天下決無佛鬼”。蕭齊時,竟陵王蕭子良“精信釋教”,而他的屬官、無神論思想者范縝則“盛稱無佛”。蕭子良質問范縝:“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賤貧?”范縝回答他:“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糞溷之側。……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范縝還進一步批評佛教的“因果”論,闡述他的“無佛”思想,以問答的形式,寫出著名的《神滅論》,認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此論一出,“朝野喧嘩”,蕭子良“集眾僧難之而不能屈。”范縝還表示絕不“賣論取官”。
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范縝的《神滅論》公諸于世,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梁武帝是一個佞佛的皇帝,他動員王公朝貴六十余人著文圍攻范縝,范縝在理論上終不后退,顯示了他的無神論思想的堅定性。在這次激烈的思想辯難中,沈約先后寫了《答釋法云書難范縝神滅論》、《形神論》、《神不滅論》、《難范縝神滅論》、《六道相生作佛義》、《因緣義》等文。沈約申言:“神本不滅,久所服膺;‘神滅’之論,良用駭惕。”(《答釋法云書難范縝神滅論》)他在《神不滅論》中辯解說:“生既可夭,則壽可無夭,夭既無矣,則生不可極,形、神之別,斯既然矣。然形既可養,神寧獨異?神妙形粗,較然有辨。養形可至不朽,養神安得有窮?養神不窮,不生不滅,始末相較,豈無其人。自凡及圣,含靈義等,但事有精粗,故人有凡圣。圣既長存,在凡獨滅。”
沈約用壽、夭來說明形神之別是一種詭辯;宣揚“養形可至不朽”,更是荒謬之論。但他說的“神不滅論”卻又帶著濃厚的世俗等級色彩,即“圣人”之“神”可以“長存”,而“凡人”之“神”還是要堙滅的。這顯然是為了用“神不滅論”來“證明”現實等級社會的“合理”。宗教觀念和等級觀念在這里是結合在一起了。沈約所撰的《內典序》、《佛記序》等文,也都是在反復宣揚這些觀點。這種觀點在《宋書》中,有的是直接以佛教靈驗的故事出現的,有的是以“天命”所歸的說教出現的。
- 沈約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省武康縣)人。祖父沈林子在宋為征虜將軍。父親沈璞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誅。沈約年幼孤貧,好學習,博覽群書。歷仕宋、齊、梁三朝,官至尚書令,封建呂侯。沈約與謝朓、王融同時,是當時文壇上的主要人物。他和謝朓等人開創了「永明體」的新體詩歌,比較講求聲韻格律。他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這對于后來格律詩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也影響了詩歌的形式主義的傾向。他曾著有《四聲譜》,今已不存。現存的著作有《宋書》和輯本《沈隱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