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_治兵譯文
-
查閱典籍:《吳子》——「吳子·治兵」原文
武侯問:“進兵的方法什么是首要的?”
吳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輕、二重、一信?!?nbsp;
武侯又問:“這話怎么講呢?”
吳起說:“[四輕]就是地形便于馳馬,馬便于駕車,車便于載人,人便于戰斗。了解地形的險易,[善于利用]地形,就便于馳馬。飼養適時,馬就便于駕車。車軸經常保持潤滑,車就便于載人。武器鋒利,皚甲堅固,人就便于戰斗。[二重]就是近戰有重貧,后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賞罰必信。確能做到這些,就掌握了勝利的主要條件。
武侯問:“軍隊*什么打勝仗?”
吳起答:“治理好軍隊就能打勝仗。”
又問:“不在于兵力多少嗎?”
吳起答:“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無信用,鳴金不停止,擂鼓不前進,雖有百萬之眾,又有什么用處?所謂治理好,就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后退時速不可追,前進后退有節制,左右移動聽指揮,雖被隔斷仍能保持各自的陣形,雖被沖散仍能恢復行列。上下之間同安樂、共患難,這種軍隊,能團結一致而不會離散,能連續作戰而不會疲憊,無論用它指向哪里,誰也不能阻擋。這叫父子兵?!?nbsp;
吳子說:“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不要打亂前進和停止的節奏不要耽誤適時供給飲食;不要耗盡人馬的體力。這三項是為了使軍隊保持充分的體力,能勝任上級付予的使命。使軍隊能勝任其上級付予的使命,就是治軍的基礎。如果前進和停止沒有節奏;飲食不能適時供給,人馬疲憊不得休息,軍隊就不能勝任其上級所付予的使命,上級的命令就不能實施,駐守必然混亂,作戰必定失敗?!?nbsp;
吳子說:“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領,要使部隊就象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采取行動。[因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只能當機立斷,奮力拼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因此說,用兵的害處,猶豫最大,全軍失利,多半產生于遲疑。”
吳子說:“士卒在戰斗中往往死于沒有技能,敗于不熟悉戰法。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訓練。一人學會戰斗本領了,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可以教會全軍。[在戰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降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后,分散變集結,集始變分散。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他的事情?!?nbsp;
吳子說:“教戰的法則,身體矮的拿矛栽,身體高的用弓努,強壯的杜大旗,勇敢的操金鼓,體弱的擔任飼養,聰明的出謀劃策同鄉同里的編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聯保。[軍隊行動的信號:]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兩通鼓,練習列陣。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裝待發。打五通鼓,站隊整列。鼓聲齊鳴,然后舉旗[指揮軍隊行動]?!?nbsp;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
吳起答:“不要在‘天灶’扎營,不要在‘龍頭’上駐兵。所謂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軍隊指揮,必須左軍用青龍旗,右軍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后軍用玄武旗,中軍用招搖旗在高處指揮,軍隊在其指揮下行動。臨戰時,還要觀察風向,順風時就呼噪乘勢進擊,逆風時就堅陣固守,等待變化?!?nbsp;
武侯問:“馴養軍馬,有什么方法呢?”
吳起答:“軍馬,飼養處所要安適,水草要喂得適當,饑飽要有節制。冬天要保持馬廄的溫暖,夏天要注意馬棚的涼爽。經常剪刷鬃毛。細心鏟蹄釘掌,讓它熟悉各種聲音和顏色,使其不致驚駭。練習奔馳追逐,熟悉前進、停止的動作,做到人馬相親,然后才能使用。挽馬和乘馬的裝具,如馬鞍、籠頭、嚼子、韁‘繩等物,必使其完整堅固。凡馬匹不是傷于使用完了時,就是傷于使用開始時。不傷于過饑,就傷于過飽。當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要經常保持馬有余力,以防敵之襲擊。能夠懂得這些道理的,就能天下無敵?!?/p>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
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倍。”
曰:“何謂也?”
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陰陽)[險易],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锏有余,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遠)[審能達]此,勝之主也?!?/p>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
起對曰:“以治為勝。”
又問曰:“不在眾寡?”
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p>
吳子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吳子曰:“凡兵戰之場,立尸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
吳子曰:“夫人(當)[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戎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p>
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樣,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辯,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后舉旗?!?/p>
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天灶,無當龍頭。天灶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搖在上,從事于下。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p>
武侯問曰:“凡畜(卒)[車]騎,豈有方乎?”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冬則溫(燒)[廄],夏則涼廡??烫廾啵斅渌南?,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后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于末,必傷于始;不傷于饑,必傷于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于人,慎無勞馬,常令有余,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青山相待,白云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 桃花落后蠶齊浴,竹筍抽時燕便來
- 一晌凝情無語,手捻梅花何處
- 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 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