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_混戰計遠交近攻戰爭案例
-
查閱典籍:《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混戰計遠交近攻」原文
袁紹計奪冀州 袁紹計奪冀州之時,采用的是遠交近攻之術,這是一種合的韜略。袁紹聯合公孫瓚,讓他攻打冀州,對韓馥造成正面壓力,然后率軍壓向冀州,使韓馥走投無路,同時派出說客進行游說,終于迫使韓馥拱手讓出冀州,但袁紹并不因此感謝公孫瓚,而將下一步的進攻目標對準了公孫瓚。與公孫瓚合的目的是為了自己,一旦達到目的,便兵戎相向。
偽裝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企圖吞并歐洲、稱霸世界,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但又擔心歐洲諸國聯合起來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偽裝中,充分利用了西方盟國的綏靖主義政策,實行“遠交近攻”。 1939年8月31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提出關于召開德、意、法、英四國代表會議的建議。9月2日,意大利外長齊亞諾作為特使,就召開四國代表會議的條件問題,專程來到了巴黎。
歐洲地圖 當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達拉第,積極推行遠交近攻政策,拼命把德國這股禍水推向蘇聯,因而熱衷于對德國搞“綏靖”政策。于是與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國的希特勒簽訂了“慕尼黑協定”。 蘇聯曾想聯合英法共同對付德國,但被英法拒絕了。蘇聯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希特勒了解西方盟國和蘇聯再也不會援助波蘭,便在遠交政策的庇護下,首先向東滅亡了鄰國捷克、波蘭,后向西北攻陷了丹麥、挪威,再向西南滅亡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并繞道阿登山脈攻入法國,直趨英吉利海峽…… 1941年,希特勒所采取的“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收到了預期效果,對蘇形成了半月形包圍。現在災難落到蘇聯為頭上了。 為了麻痹和欺騙蘇聯,希特勒在外交上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向蘇聯表示“友好”,積極同蘇聯簽訂貿易協定,甚至請蘇聯的軍事代表團參觀先進的航空技術,并同意賣給蘇聯新式戰斗機。 1941年6月22晶拂曉,德軍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脈之間,以三個集團軍群(戰爭第一天共搞入117個師),在大量航空兵配合支援下,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 蘇軍倉促應戰,措手不及。有的部隊沒有帶地圖,有的兵團忘記了帶電臺呼號,有些工事沒有軍隊據守,甚至有的方面軍司令部不知他們的司令員在什么地方。德軍則很快突破蘇軍防線,長驅直入。 至7月9日,德國軍“北方”集團軍群深入蘇聯國土約500公里;“中央”集團軍群深入蘇聯國土約600公里;“南方”集團軍群深入蘇聯國土400公里。蘇聯大片國土淪入敵手,大量蘇軍被德軍圍殲,許多城鎮、農莊、工廠和學校遭到法西斯匪徒的血洗。蘇聯在戰爭初期陷入了非常困難和被動的境地,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盡管蘇聯紅軍和蘇聯人民經過艱苦卓越的戰斗,打敗了德國法西斯,但是戰爭時期體制改革蒙受的重大損失卻成為遺憾千古的歷史教訓。希特勒所采取的“遠交近攻”的政策給世界人民造成的災難是永遠難以忘記的。
演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了同前蘇聯集團的戰略同盟關系,這個戰略同盟關系的重心在社會主義陣營,核心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六十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出于國內經濟建設的需要,考慮到西方陣營的某些變動,我們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戰略,將中國對外經貿關系的重點逐漸移向西方世界,并在外交戰略上逐步形成以三個世界劃分為基本判斷的新型外交戰略模式。這個外交戰略的重心在“第三世界”國家。戰略的核心是建立全球反霸統一戰線,維護世界和平。 七十年代,中美關系急劇變化,國同西方大多數國家的經貿關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我們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外交口號。它是一種不穩定的外交戰略模型。帶有明顯的過渡色彩,主旨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中國贏得更大的國際回旋空間。 八十年代中期的債務危機和九十年代后期的亞洲金融危機后,許多發展中國家借鑒了歐洲的成功經驗,地區集團化的步伐加快。中國政府善意地理解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發展民族經濟的愿望,在將中國經濟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的同時,積極參與地區一體化建設。這種前所未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時代,為中國調整自己的外交方略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政府順應時代的變化,提出了國際外交戰略的全新命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富鄰”“實現共同發展”,“建立協商對話,維護地區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機制”。這種新的和平外交戰略模式已經基本形成,并正在中國的國家外交實踐中全面推開,我們姑且將其命名為“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 “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模式的提出,是新中國幾代領導人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的產物,它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國家關系上的和平共處,而不是基于消滅敵人的戰爭考慮;是基于對各國人民謀求經濟發展,實現生活水平提高的愿望的認同和理解;是基于對當今社會潮流的準確判斷。它和以往的外交戰略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第一,它是致力于和平,而不是致力于戰爭的,充滿了對人類的善意,承認世界的多樣性,承認各民族、各國家、各種文化、各種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創造性地提出了國際關系史上不同于森林法則的人性法則。第二,它致力于各國人民的經濟發展,因而不同于以往側重于戰爭的外交戰略模式。第三,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中國在國內推行改革開放,提出建立“和諧社會”。在國際社會提出“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模式,積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傳統文化正日益成為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平等交往的強大動力。“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打破了中國被包圍被封鎖的國際關系格局。目前我們需要格外警惕戰爭邏輯的外交戰略的惡劣影響。我們看到有人竭力將中國定格在美國的潛在戰略競爭對手的位置上,拼命鼓吹“中國威脅論”。可見戰爭邏輯仍然深深地根植于許多外交政策制定者的頭腦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樹立負責任的和平大國形象。
崛起 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繼承王位,成為古巴比倫王朝的第六任國王。當時的巴比倫疆域狹小,國勢很弱,而周邊卻是強國如林:西北有瑪里,東北有埃什努那,南邊有伊新、烏魯克,東南有拉爾薩,北面是亞述,東面是善戰的伊蘭人。 為使巴比倫強盛起來,漢謨拉比致力于發展經濟,幾年后巴比倫便財茂物豐。雄才大略的漢謨拉比不滿足于此,他的奮斗目標是吞并諸國,統一兩河流域。為此他采用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漢謨拉比把南方的近鄰伊新確定為第一個吞并目標。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向強大的亞述帝國俯首稱臣,極盡討好之能事,同時又和拉爾薩密切友好關系。其后,漢謨拉比聯合拉爾薩一舉滅亡了伊新,并順勢吞并了烏魯克。 后來,漢謨拉比又聯合飽受亞述欺凌的瑪里,共同對付亞述。公元前1783年,亞述國王沙瑪什亞達德一世去世,漢謨拉比乘機幫助原瑪里國王吉摩里利姆復位,接著兩國軍隊開向亞述,占據了亞述的南部地區,亞述帝國從此一蹶不振。為進一步拉攏瑪里,漢謨拉比出兵幫助瑪里擊退了西邊游牧部落和東鄰埃什努那的進攻,使瑪里國王吉摩里利姆同他結為刎頸之交。 看到巴比倫北部再無強敵,漢謨拉比又把吞并的矛頭指向昔日的盟友拉爾薩。公元前1763年,漢謨拉比聯合瑪里軍隊打敗了拉爾薩。當瑪里國王吉摩里利姆深感自己處境不妙時,漢謨拉比已將大軍擺在瑪里城下,原為“兄弟”的吉摩里利姆被迫向漢謨拉比稱臣。兩年后,吉摩里利姆發動叛亂,被漢謨拉比誅殺。 公元前1755年,漢謨拉比又征服了最后一個鄰國埃什努那。這樣,經過30年的征戰,漢謨拉比終于統一了兩河流域。 在這里,漢謨拉比采用遠交近攻的謀略,先后吞并了諸國。他總是集中力量攻打一個目標,在時機不成熟時決不輕易放棄任何盟友,這是他成功的奧秘所在。
遠交 拿破侖帝國崩潰后,歐洲的封建君主國結成神圣同盟,企圖長期穩定下來,最早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因政治傾向不同受到歐洲各國的孤立和排擠。 1822年,坎寧擔任了英國外交大臣,他順應資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要求,決心打破神圣同盟一統歐洲的局面,恢復英國在歐洲事務中的領導作用。 自18世紀末以來,拉丁美洲掀起了反對宗主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坎寧認為遠交這些新獨立的拉美國家,對于對抗近敵——歐洲神圣同盟大有裨益。1823年,神圣同盟決定派兵去鎮壓拉美新獨立國家,坎寧立即站出來反對。坎寧聲明承認這些國家,反對任何武裝干涉的行為。坎寧還向美國發出呼吁,希望兩國聯合起來反對神圣同盟干涉別國事務。與此同時,坎寧讓英國船艇巡弋于大西洋,阻止歐洲的船只開往美洲。 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之下,神圣同盟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議就拉丁美洲問題召開全歐洲會議。坎寧立即表示,英國決不參加這樣的會議,也不承認會上通過的任何決議。 1825年,在坎寧的努力之下,英國承認了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等拉美新國家,并與它們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坎寧的一系列舉動,打擊了歐洲神圣同盟,贏得了拉美新國家的好感,恢復了英國昔日在歐洲的威望。
鄭莊公稱霸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當時,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在石門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兩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雖未攻下,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系還存在問題,便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共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內的訪枋交歸魯國。果然,魯國與鄭重修舊誼。齊國當時出面調停鄭國和宋國的關系,鄭莊公表示尊重齊國的意見,暫時與宋國修好。齊國因此也對鄭國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為由,代周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攻占了宋國大片土地,宋、衛軍隊避開聯軍鋒芒,乘虛攻入鄭國。鄭莊公把占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兩國,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鄭國乘勝追擊,擊敗宋國,衛國被迫求和。鄭莊公勢力擴張,霸主地位形成。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