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_混戰計關門捉賊賞析
-
查閱典籍:《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混戰計關門捉賊」原文
關門捉賊與借刀殺人或上屋抽梯一樣都屬于中國那類其含義直截了當、從字面就可以理解,沒有詩意,也無相關典故的計謀。構成該計的兩個行為,被按照次序極為簡潔地描述出來:首先關上門,然后再抓住入侵者。該計的行動方式正好與第十六計“欲擒故縱”相反,但町與其相組合。
關門捉賊中的“賊”多指事實上的賊人,而“關門”卻時常被轉義理解為在野外進行的包圍。
關門捉賊是緊接著金蟬脫殼的。金蟬脫殼注重的是脫逃和暗中逃遁,而關門捉賊與此相反,不是脫逃,而是使脫逃成為不可能。如果金蟬脫殼是在危急關頭、陷入敵手、形勢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施用的計謀,那么關門捉賊卻適合于為具有優勢、處于強勢的人所采用。
關門捉賊屬機靈計。要么利用敵人的弱小和孤立,要么利用它自動闖入我方領地的情況,要么發揮自己的優勢,切斷敵人所有的后路并置之于死地。
倘若缺少其中一個條件,對敵人進行封鎖就有可能對自己不利。蜀國丞相諸葛亮(181—234)就曾因此而失敗。234年,他遠離國門,面臨嚴重的補給困難,將退守河岸邊的敵軍將領司馬懿(179…251)圍困長達100天。長時間的封鎖,最終并不是司馬懿消耗殆盡,而是諸葛亮自己依據出現于16世紀至i7世紀的《三十六計》一書,“賊”在軍事上是指奇兵,即使用偷襲戰術的部隊和游兵,或在一方領地上出沒無常、機動靈活、流動作戰的敵軍小部隊、游擊隊等等。其特點是人數較少、行蹤迅速難測、詭計多端、能造成很大的破壞性。這種敵人,要盡可能迅速地消滅他們,并聽從《孫子兵法》的忠告:“十則圍之”;這樣的敵人如同“網中之魚”,可以“甕中捉鱉”。
作為政治家和軍事統帥的曹操(155-220),百忙之中還抽出時間對《孫子兵法》進行闡述。按他的解釋,“十則圍之”不能單純從數字上來理解,而是要從指揮者的角度,對敵我雙方統帥的指揮能力、武器裝備、戰斗能力以及天時地利等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如果具備相當的優勢,而且勝券在握,用關門捉賊也可來圍殲敵軍主力部隊。
要避免的情況是“狗急跳墻”,或者說是“逼到墻角的貓會變成老虎”,不能把關起來的“賊”逼急了。關于這點,可參照公元前4世紀軍事論文《尉繚子》里提到的那位揮舞著刀劍的蠻漢:“一賊仗劍擊于市,萬人無不避之者。臣謂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肖也。何則?必死與必生固不侔也。”(一個亡命之徒,持劍在街市上殺人,眾人沒有不躲避他的。我認為這并不是由于這個人特別勇敢而眾人都無能。為什么呢?因為抱必死決心的人和貪生怕死的人,本來是不相同的。)
包圍圈必定是沖不破的,“關起來的門”應是打不開的,“鎖起來的屋子”應是沒有漏洞和薄弱環節的。必須要在敵人還沒有想到要決一死戰,成為亡命之徒時,去戰勝他。
對勢均力敵的敵人不應去包圍,因為這會有“引狼入室”的危險,會把房子里所有的東西打得粉碎。對勢均力敵的敵人來說第十六計更適用一些。然而,也可以為圍殲敵人而創造有利條件,即采取分散敵人的辦法,然后集中自己的有生力量,獲得優勢之后對敵人進行各個擊破。
不給被包圍的敵人采取任何計謀的町能性,要把敵人置于明處,而我方則盡量躲在暗處。就像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三分錢》歌劇中的臺詞:“只看到明處的人,而看不到暗處的人。”
即使給敵人一定的活動余地,也必須是在特定范圍內。像老子說的那樣:“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經》 ,73章)。按照這句話的精神實質也許可以貫徹《孫子兵法》中“圍地則謀”的意圖,而給被圍困的敵人讓開似乎可以逃脫之路,以達到第十一九計中瓦解其氣勢的效果。讓敵人感到自己有救.“示以生路,令無必死之心”(杜牧)。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不能讓敵人真的逃脫,也要避免像《吳子》(后人認為是吳起[前?--前3811所著)中所描述的情況出現:“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干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封鎖敵人,既可以直接進行,也可以通過間接途徑。為了達到間接封鎖的目的,要全面掌握敵人所處的真實情況。任何可能的藏身之處都不能放過,并要切斷敵人與外部世界的信息渠道和物資補給。盡量破壞敵人可能利用的一切機會,使其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無法采取任何行動。
關門要么視情況立即進行,不使變得多疑的賊還有機會迅速逃跑;要么晚一點,等賊竊物在手后,來個人贓俱獲。關門也可閃電般進行,讓賊的腳來不及伸出門縫。然而關門也可以不聲不響慢慢地進行。
倘若公開大聲關門,被關起來的賊因此有可能在心理上產生動搖,恐懼加大,很可能就會束手就擒。倘若悄悄地關上門,可以避免突然反抗的危險。只要賊誤以為門還是開著的,并確信他還有逃脫的可能,就會阻礙他產生不顧一切反抗的意志。關門捉賊的目的是抓賊。枝孫子兵法》曰:“五則攻之。”如果我方很強,只要敵人因門被鎖住而驚惶失措,無法振作起來采取什么反抗措施,就可以捕獲他。也可以讓賊四處碰壁,用這種辦法使其疲勞,然后抓住他。在軍事沖突中,實施長久包圍的另一個動機可能是:有意等到與外界失去聯系的敵人發生混亂,以便輕易戰勝他。若被圍困的敵人如困獸猶斗,可以另想辦法誘敵上鉤,以便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抓住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是大將班超于公元73年在一次大膽的夜間偷襲前所說的名言,后發展成為成語,其意為:有的時候,尤其是在軍事沖突中,人們不能回避直搗敵“巢”。若不是立即進行大膽奇襲,就應當遵循《圍棋十訣》中的第二個秘訣:“人界宜緩!”
如果有必要的話,應該借助信息計(如反客為主)了解敵情,對敵方領地進行探測,以防危險。準備好一條退路是絕對必要的,如果我方被包圍,敵人突然打開一條可以撤退的通道,作為被圍部隊的指揮就應當阻斷這一可能的逃路,以保證部隊拼死作戰。這是杜牧在注釋《孫子兵法》時提出的建議。
關門捉賊與上屋抽梯都是切斷敵人后路之計。與上屋抽梯不同的是,關門捉賊是阻斷敵人周圍所有的后路。關門捉賊中的敵人自愿進入“虎口”,而上屋抽梯中的敵人要被誘進虎口。實施關門捉賊是為了使敵人束手就擒。用上屋抽梯是為了引誘敵人采取某種措施,而不一定是讓其投降。關門捉賊是在自己占據優勢時使用,而上屋抽梯完全可以在一般情況下使用。
在中國某些智謀書中,將誘敵鉆進事先設好的口袋,也歸入了關門捉賊。嚴格地說,這種做法是關門捉賊與上屋抽梯的結合。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
- 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 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
-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