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
-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造口”,即造口鎮,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吏)時,途經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倉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當時人民的苦難,寫了這首詞,題在墻壁上。
從這首詞里可以看出,作者懷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廣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來,由于金兵南侵,祖國南北分裂,廣大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終堅持抗金立場,并為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的愿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這種強烈的愛國思想,也正是辛棄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體表現。
上片四句在寫法上,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意思是說:郁孤臺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間有多少逃難的人們流下的眼淚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馬亂中流下的眼淚聯系在一起,這就更能夠表現出當時人民受到的極大痛苦。四十年來,廣大人民多么盼望著能恢復故土、統一祖國啊!然而,南宋當局根本不打算收復失地,只想在杭州過茍延殘喘、偷安一時的生活。因此,作者撫今憶昔,感慨很深,在悲憤交集的感情驅使下,又寫出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兩句,以抒發對中原淪陷區的深切懷念。“郁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賀蘭山頂。“清江”,即贛江,流經贛州市和郁孤臺下,向東北流入鄱陽湖。“長安”,即今陜西省西安市,西漢、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經登上郁孤臺想望長安。這里的“西北望長安”,是想望北方淪陷區,反映作者的愛國感情。“可憐無數山”意思是說:很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可憐”,作可惜講。從望不見長安到視線被無數山遮住,里邊含有收復中原的壯志受到種種阻礙、無法實現的感嘆。
下片緊接著上片,繼續抒發對中原故土的懷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說:滾滾的江水,沖破了山巒疊嶂,在奔騰向前。它象征著抗金的正義事業,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勝利。這里表明作者對恢復中原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沒有脫離現實,沉醉于未來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幾年來,他目睹了抗金事業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緒滿懷。“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兩句說:傍晚,我在江邊徘徊,正在為了不能實現恢復大計愁苦著呢,可是恰巧,又從山的深處,傳來鷓鴣鳥的哀鳴。這叫聲聽起來,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從鷓鴣的悲鳴聲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復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寫得非常質樸、自然、流暢。尤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兩句,十分含蓄,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