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_鬼谷子揣篇譯文
-
查閱典籍:《鬼谷子》——「鬼谷子·鬼谷子揣篇」原文
所謂揣情,就是必須在對方最高興的時候,去加大他們的欲望,他們既然有欲望,廉潔無法按捺住實情;又必須在對方最恐懼的時候,去加重他們的恐懼,他們既然有害怕一心理,就不能隱瞞住實情。情欲必然要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流露出秋。對那些已經受到感動之后,仍不網球有異常變化的人,就要改變游說對象,不要再對他說什么了,而應秘方向他所親近的人去游說,這樣就可以知道他安危不為所動的原因。那些感情從內部發生變化的人,必然要通過形態顯現于外表。所以我們常常要通過顯露出來的表面現象,來了解那些隱藏在內部的真情。這就是所說的“測深揣情”。
所以謀劃國家大事的人,就應當詳細衡量本國的各方面力量;游說他國的君主的人,則應當全面揣測別國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從其所長。所有的謀劃、想法、情緒及欲望都必須以這里為出發點。只有這樣做了,才肥得心應手地鼾各種問題和對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輕視;可以施利,也可雙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敗壞,其使用的辦法都是一致的。所以雖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的高超的智謀,不揣度透徹的基礎和游說的通用法則。人們對某些事情常常感到突然,是因為不能事先預見。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預見的,這是最難的。因此說:“揣情,最難把握”。游說活動必須深謀遠慮的選擇時機。過去我們看到昆蟲蠕動,都與自己的利益相關,因此才發生變化。而任何事情在剛剛產生之時,都呈現一種微小的態勢。這種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辭或文章而后才能進行游說應用。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 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于大小,謀于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料人民多少 、饒乏,有余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 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觀天時之禍 福,孰吉孰兇?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 孰憎?反側孰辨?能知此者,是謂量權。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 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出 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 所安。夫情變于內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隱者,此所以 謂測深探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于 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 乃可敗;其數一也。
故雖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此謀之大本也 ,而說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難為。故曰 :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 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后論之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