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_冠義譯文
-
查閱典籍:《禮記》——「禮記·冠義」原文
人之所以成其為人,在于有禮義。禮義從哪里做起呢?應從舉止得體、態度端莊、言談恭順作起。舉止得體,態度端莊,言談恭順,然后禮義才算完備。以此來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然后禮義才算確立。所以說,只有行過冠禮以后才算服裝齊備,服裝齊備以后才能做到舉止得體、態度端莊、言談恭順。所以說,冠禮是禮的開始。所以古時候的圣王很重視冠禮。
古人在舉行冠禮時,要先通過占簽選定吉曰、通過占笠選擇一位可以為子弟加冠的賓,以此來表示對加冠之事的重視。對加冠之事的重視也就體現了對禮的重視,對禮的重視體現了禮是治國的根本。在昨階上為嫡子加冠,這表示嫡子是未來的繼承人。在客位對冠者行酪禮,這表示他已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貴,這是要啟發冠者立志向上。行過冠禮以后,對冠者要稱字而不稱名,這因為他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加冠以后去拜見母親,母親答拜;去見兄弟,兄弟對他再拜:這都是因為他已是成人而與之施禮。戴上淄布冠,穿上玄端服,拿著禮品去拜見國君,把禮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授受;接著又拿著禮品去拜見鄉大夫和鄉先生,都是以成人的身份前去拜見。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所謂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也就是將要要求他做一個合格的兒子,做一個合格的弟弟,做一個合格的臣子,做一個合格的后輩。將要要求他具備這四個方面的德行,冠禮能不重要嗎!
一個人做到,了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對國君忠誠,對長輩順從,然后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能被稱為真正的人,然后才可以治理別人。所以圣王很重視禮。所以說,冠禮是成人之禮的開始,是嘉禮當中重要的一項。所以古人很重視冠禮。因為重視冠禮,所以冠禮要在宗廟之丙進行。在宗廟之內進行,是表示鄭重其事。由于鄭重其事,所以不敢擅自處理此事。因為不敢擅自處理此事,所以要在宗廟之內進行,表示自卑,表示對先祖的尊重。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于母,母拜之;見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玄冠、玄端奠摯于君,遂以摯見于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
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廟;行之于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
- 靡蕪盈手泣斜暉,聞道鄰家夫婿歸
-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 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