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_第二十六章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中庸》——「中庸·第二十六章」原文
譯文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 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里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里面繁殖。 《詩經》說,“天命多么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么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是沒有止息的。
注釋(1)息:止息,休止。(2)征:征驗,顯露于外。(3)無疆:無窮無盡。(4)見(xian):顯現。章:即彰,彰明。(5)一言:即一字,指“誠”字。(6)不貳:誠是忠誠如一,所以不貳。(7)斯:此。昭昭:光明。(8)華岳:即華山。(9)振:通“整”,整治,引申為約束。(10)一卷(quan)石:一拳頭大的石頭。卷:通“拳”。(11)不測:不可測度,指浩瀚無涯。(12)《詩》云:以下兩句詩均引自《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維,語氣詞。放(wu)語氣詞。穆,深遠。不已,無窮。不顯,”不”通“丕”,即大;顯,即明顯。
故至誠無息。
不息則久,久則征。
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
-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
-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 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時淚已流,恨應更、多于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