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評價
-
林景熙雖然棄官不仕過隱居生活,但他對戰斗在抗擊入侵者斗爭第一線的愛國將土十分關懷和深深思念。當他得到厓山戰斗失敗、將士大部陣亡、陸秀夫抱起年幼的皇帝跳海自亡的消息時,義憤填膺,悲痛之極,仰天大哭,遂與同里志士陳則翁等舉行哭祭悼念活動,并灑淚揮毫寫下了《題陸大參秀夫牡丹詩卷后》:“南海英魂叫不醒,舊題重展墨凝香。當時京洛花無主,猶有春風寄廣陵”的壯麗詩篇,以示對民族英雄的深深敬仰。林景熙的《讀文山集》七古云:“黑風夜撼天柱折,萬里飛塵九冥竭。誰欲扶之兩腕絕,英淚浪浪滿襟血。龍庭戈延爛如雪,孤臣生死早已決。綱常萬古懸日月,百年身世輕一發。苦寒尚握蘇武節,垂盡獨存杲卿舌。膝不可下頭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哀鴻上訴天欲裂,一編千載虹光發。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這首詩歷來被認為是對民族英雄文天祥贊歌中最成功的一首,堪與《正氣歌》同讀。這是他的詩集中的壓卷之作。《中國文學史》評述作者林景熙的氣概不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歷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與山陰放翁媲美者,唯霽山也”之說,并非過之。被清末著名學者梁啟超稱贊為“亙古男兒一放翁”的陸游,臨終之時寫了一首“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示兒》詩。 陸游念念不忘的祖國,在時過66年之后,終于實現了“統一”。林景熙親自目睹了這一在敵人屠刀鐵蹄之下的殘酷“統一”。所以林景熙很有感慨地寫了一首《書陸放翁詩卷后》詩:“……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已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陸游的《示兒》不是說“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嗎?林景熙說:九州已經“同”了,可卻是“同”在蒙古人的干戈之下,家祭之時怎么可以告訴九泉之下的“乃翁”呢?林景熙這首詩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難怪有人讀了他的詩,無不感動得潸然淚下。
林景熙的詩歌創作反映了宋元之交遺民的愛國情懷和亡國悲憤,不但思想性極強,而且在藝術上,尤其是詩歌意象與語詞特性以及比興與寄托、用典與寄托等方面達到了很高水平。
林景熙詩歌創作最工七言律體,他對詩圣杜甫與陸游既有華藻、又見骨氣的詩歌風格十分推崇。他稱贊杜甫“詩中有史”,推譽陸游“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風,他提倡作家要做到品德高尚,要有民族氣節,作品要雄渾和諧,正氣凜然。他在詩歌創作過程中“獨提詩律繼黃陳”,注重效法黃庭堅和陳師道奇警遒勁的格律。所以他創作的詩歌達到了立意深婉豪健,文筆簡古凝煉,語言含蓄酣暢,喻物生動貼切,膾炙人口,百讀不厭,感人至深的絕佳境界。他的“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劍橋山落照空”、“鶴歸尚覺遼城是,鵑老空聞蜀道難”和“離亭落日馬嘶渡,舊國西風人喚船。湖海已空彈鋏夢,山林猶有著書年”、“游絲不系春暉住,愁絕天涯寸草心”等等都是警句迭出、耐人尋味的絕好佳句。
林景熙不僅工詩且善作文。宋亡隱居后,在“神游舊月山河改,夢斷疏槐風雨深”的情境之中,他寄情山水,漫游吳越,在山水自然中抒發國家興亡之慨。《中國古代散文鑒賞辭典》中選載的《蜃說》、《粼說》和《鞍山齋記》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景熙的散文文字精煉準確,敘述簡潔生動,意境深遠,感染力強,依次疊進,結構完整,文筆豪邁,揮灑自如,耐人尋味,引人入勝。他的《蜃說》篇被歷代注家作為范文選讀。
林景熙的創作成就和藝術造詣,歷來受到很高的評價。與其同年代的方逢辰序稱:“宛然六義之遺音,非湖海嘯吟風月而已,于詩家門戶,當放一頭”,明胡應麟《詩藪》稱:“林德暘七言勁逸雄邁,《讀文山集》可謂元初絕唱”。
蒙古人章祖程說:“陶淵明以義熙為心,杜子美以天寶興感為得詩人忠愛遺意,霽山先生之詩,蓋祖陶而宗杜者也,熟味之可見矣!”陳增杰教授在應浙江古藉出版社邀作《林景熙集校泔》時撰文稱:“林景熙的詩歌在宋季戛戛獨造,凌架諸家之上。”還有清人王士禛的《帶經堂詩話》、吳之振的《宋詩抄》、李慈銘的《越縵堂詩話》等等,都對林詩備加贊揚。
林景熙有《白石樵唱》、《白石稿》詩文16卷傳世。元統二年(1334)鄉人章祖程合編為《霽山集》。《知不足齋叢書》本作《霽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遺1卷。有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詩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統石印本。1949年后,中華書局曾刊行《霽山集》。自2000年以來,浙江古藉出版社又整理編撰陸續出版發行。
-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