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治學三境界
-
1.治學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边@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边@引用的是北宋柳永《鳳棲梧》(《蝶戀花》別稱)最后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具匠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
第三種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后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后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2.三種階級 在《文學小言》一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并說:“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蓖鯂S所引詞句第一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鳳棲梧》,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三種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p>
3.三境合一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蓖鯂S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不畏怕孤獨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暗诙辰纭眱删湓鲎粤赖摹而P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蓖鯂S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后悔?! 暗谌辰纭痹鲎孕翖壖驳摹肚嘤癜浮罚骸皷|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蓖鯂S用這句話比喻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而無所收獲,正值困惑難以解脫之際,突然獲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乃恍然間由失望到愿望達成的欣喜。 細細品味,真的為這三境地折服和感嘆。若非曾經“獨上高樓”遠望“天涯路”,又怎能“為伊憔悴”而“衣帶漸寬”呢?如非“終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見得“燈火闌珊處”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大師的闡釋與這俗世的輪回的確是不謀而和的。洞悉人生,愛情也罷,仕途也罷,財運也罷,所有成功的個案無非都是經歷著三個過程:有了目標,欲追求之;追求的過程中有所羈絆,堅持不放棄;成敗關鍵一刻,挺過來了,喜獲豐收。而所有失敗的個案大都是敗在第二個環節上了。 凡人都可以從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卻不是那么簡單。成功人士果敢堅忍,不屈不撓,造就了他們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們逾越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們自我的極限。成功后回望來路的人,才會明白另解這三重境界的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鯂S的三境界說只是他29歲時所體會的學術、人生境界,沒有描述他達到的最高境界?!踟?/p>
-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字伯隅,又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1901年秋赴日留學。不久,以病歸,相繼在南通師范學堂及江蘇師范學堂任教,并編譯《農學報》與《教育世界》雜志。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次年,經羅舉薦任學部總務司行走。這期間,他對哲學、文學有濃摯的興趣,醉心于叔本華、康德等人的哲學,又潛心詞曲,作有《人間詞話》傳世。辛亥革命后從事甲骨文及漢簡的研究,并與日本學者多有往還。1916年回到上海,編輯整理舊籍,并繼續致力于甲骨文及考古的研究。他所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論》,是考古學與歷史學結合的開創性著作。他的二重證據法,即以地下實物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互相印證的方法,系統地考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名號、世系和稱謂,立論精確,為學者所嘆服。王國維在金文方面,解釋文字極為矜慎,不為穿鑿附會之說。此外,王國維對古音和訓詁也有許多重要論著。1923年,被召為廢帝溥儀充南書房行走。1925年被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考訂。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投昆明湖而死。王國維一生著述甚豐,其主要著作結集為《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