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_軍形篇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軍形篇」原文
譯文 孫子說:從前善于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捕捉戰機攻勝敵人。做到不可戰勝,就會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敵人出現空隙,就乘機擊破它。因而,善于作戰的人,能夠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不一定使敵人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測,但不可強求。 若要不被敵人戰勝,必須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戰勝敵人,就要進攻。采取防守,是因為條件不充分;進攻敵人,是因為時機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隱蔽自己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敵措手不及。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能獲得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于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過人的智慧,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善于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后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后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兵法上有五項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度產生于土地的廣狹,土地幅員廣闊與否決定物資的多少,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斗力,部隊的戰斗力決定勝負的優劣。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而敗軍之師如同以銖對鎰,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高明的指揮員領兵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這就是軍事實力中的“形”。
注釋先為不可勝:為,造成。先為不可勝,指首先造成一種不被敵軍戰勝的形勢。待敵之可勝:指等待敵人有可能被我軍戰勝的機會。在己:在于自己,引申為決定于自己。在敵:在于敵人,引申為決定于敵人。不能使敵之可勝:使,強使。不能使敵之可勝,這里指不可能強使敵軍提供被被我軍戰勝的機會。不可為:為,強求。不可為,不可以強求。守則不足:兵力不足時應著重防守。攻則有余:指兵力充足有余時才發起進攻。藏于九地之下:九地,極深的地下。“九”是虛數,古人常把“九”表示數的極點。藏于九地之下,指把軍隊隱藏在很深很深的地下,使敵人莫測虛實。動于九天之上:動,發動,這里可引申為進攻。動于九天之上,軍隊進攻如同從天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勢不可擋。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見,預見。見勝,預見到勝利。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為一般人所能預測到的勝利。善之善:好而又好,最好的。舉秋毫不為多力:秋毫,指能舉一件毫毛那樣極輕極細的事物。舉秋毫不為多力,指舉一件像毫毛那樣極輕極細的事物不能算是力量大。明日:眼睛很亮。聰耳:耳朵聽覺很靈。戰勝不忒:忒,可以譯為“差”或“差錯”。勝兵先勝而后求戰:勝兵,打勝戰的軍隊。先勝,這里指事先取得必勝的形勢。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打勝戰的軍隊總是事先取得必勝的形勢而后才向敵國宣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打敗戰的軍隊是因為先打戰而后謀求勝利。修道而保法:修明治道,嚴明法度。為勝敗之政:政,主宰。這里指成為支配用兵勝敗的主宰。度:度量,這里指土地幅員的大小。以鎰稱銖:這里比喻勝兵對敗兵的力量相差懸殊,勝兵的實力占有絕對優勢。決積水于千仞之溪:仞,我國古代高度單位,一仞為七尺。溪,山洞。形也:這里的形是指由軍事實力而造成的形勢。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