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_襄公襄公八年譯文
-
查閱典籍:《左傳》——「左傳·襄公襄公八年」原文
八年春季,魯襄公去到晉國朝見,同時聽取晉國要求所獻財幣的數(shù)字。
鄭國的公子們由于僖公的死去,謀劃殺死子駟。子駟先下手。夏季,四月十二日,假造罪名,殺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孫擊、孫惡逃亡到衛(wèi)國。
四月二十二日,鄭國的子國、子耳入侵蔡國,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鄭國人都高興,唯獨子產(chǎn)不隨聲附和,說:“小國沒有文治卻有了武功,沒有比這再大的禍患了。楚國人前來討伐,能夠不順從他們嗎?順從楚國,晉國的軍隊必然來到。晉、楚兩國進攻鄭國,從今以后鄭國至少四五年內(nèi)不得安寧。”子國對他發(fā)怒說:“你知道什么!國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執(zhí)政的卿在那里,小孩子說這些話,將要被殺的!”
五月初七日,季孫宿和晉悼公、鄭簡公、齊國人、宋國人、衛(wèi)國人、邾國人在邢丘會見,由晉國提出朝聘的財禮數(shù)字,讓諸侯的大夫聽取命令。魯國季孫宿、齊國高厚、宋國向戌、衛(wèi)國寧殖、邾國大夫參加會見。鄭簡公在這次會上奉獻戰(zhàn)利品,所以親自聽取命令。《春秋》沒有記載大夫的名字,為的是尊重晉侯。
莒國人攻打我國東部邊境,以劃定鄫國土田的疆界。
秋季九月,舉行盛大的雩祭,這是由于天旱。
冬季,楚國的子囊進攻鄭匡,討伐鄭國入侵蔡國。
子駟、子國、子耳要順從楚國,子孔、子?、子展要等待晉國救援。子駟說:“《周詩》有這樣的話:‘等待黃河澄清,人的壽命能有幾何?占卜太多,等于為自己結(jié)成網(wǎng)羅。’跟很多人商量,主意太多,百姓多數(shù)不能跟從,事情更難成功。百姓危急了,姑且順從楚國,以緩和百姓的苦難。晉國軍隊來到,我們又再順從他。恭恭敬敬地供給財貨,以等待別人前來,這是小國所應(yīng)當(dāng)做的。用犧牲玉帛,在兩國的邊境上等待,以等待強有力的國家來保護百姓。敵人不為禍害,百姓不疲勞困乏,不也是可以的嗎?”子展說:“小國用來事奉大國的,是信用。小國沒有信用,戰(zhàn)爭和禍亂會每天都有,很快就要滅亡了。與晉國五次盟會的條約,如今卻打算背棄,雖然楚國救援我國,還有什么用?楚國的親近對我國不會有了結(jié)果,他們是想把我國作他們的邊郡縣邑,不能順從他們。不如等待晉國。晉國的國君正當(dāng)賢明的時候,四個軍完備無缺,八個卿和睦無間,必然不會丟棄鄭國。楚軍距離我們遙遠,糧食將要吃完了,一定會很快回去,怕什么?舍之聽說:仗恃不如講信用。完繕守備以使楚軍疲憊,依靠信用以等待晉軍,不也是可以的嗎?”子駟說:“《詩》說:‘出主意的人很多,因此不能有所成就。發(fā)言的人擠滿庭院,誰敢承擔(dān)過錯?好象一個人一邊走路一邊還和路人商量,因此一無所得。”請順從楚國,騑來承擔(dān)責(zé)任。”
于是鄭國就和楚國講和,派王子伯駢向晉國報告,說:“君王命令敝邑:‘整修你們的戰(zhàn)車,使你們的車兵徒兵保持戒備,以討伐動亂。’蔡國人不順從,敝邑的人不敢貪圖安逸,收盡我國的軍隊,以討伐蔡國,俘虜了司馬燮,奉獻于邢丘的盟會上。現(xiàn)在楚國前來付伐,說:‘你們?yōu)槭裁磳Σ虈帽俊贌覈纪獾男”ぃ致晕覈某枪1忠氐拇蟊姡蚱弈信櫜坏眯菹⒍ハ嗑仍覍⒁獌A覆,沒有地方可以控告。百姓死去和逃亡的,不是父兄,就是子弟。人人憂愁悲痛,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保護。百姓知道毫無辦法,只好接受楚國的盟約。我和我的幾個臣子不能禁止,不敢不報告。” 知武子派行人子員回答說:“君王受到楚國討伐的命令,也不派一個使者來告訴我,反而立刻屈服于楚國。君王的愿望,誰敢反對?寡君準(zhǔn)備率領(lǐng)諸侯和你們在城下相見。請君王考慮一下。”
晉國范宣子來魯國聘問,同時拜謝魯襄公的朝見,報告將出兵鄭國。襄公設(shè)享禮招待他,范宣子賦《摽有梅》這首詩。季武子說:“誰敢不及時啊!現(xiàn)在用草木來比喻,寡君之于君王,不過是作為草木散發(fā)出來的氣味而已。高高興興地接受命令,有什么時間早晚?”季武子賦《角弓》這首詩。客人將要退出,季武子賦《彤弓》這首詩。范宣子說:“城濮這一戰(zhàn),我們的先君文公在衡雍奉獻戰(zhàn)功,在襄王那里接受了紅色的弓,作為子孫的寶藏。匄是先君官員的后代,豈敢不接受您的命令?”君子認(rèn)為范宣子懂得禮儀。
【經(jīng)】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晉。夏,葬鄭僖公。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wèi)人、邾人于邢丘。公至自晉。莒人伐我東鄙。秋九月,大雩。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晉侯使士□來聘。
【傳】八年春,公如晉,朝,且聽朝聘之?dāng)?shù)。
鄭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謀子駟。子駟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孫擊、孫惡出奔衛(wèi)。
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唯子產(chǎn)不順,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討,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
五月甲辰,會于邢丘,以命朝聘之?dāng)?shù),使諸侯之大夫聽命。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衛(wèi)寧殖、邾大夫會之。鄭伯獻捷于會,故親聽命。大夫不書,尊晉侯也。
莒人伐我東鄙,以疆鄫田。
秋九月,大雩,旱也。
冬,楚子囊伐鄭,討其侵蔡也。
子駟、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子駟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云詢多,職競作羅。』謀之多族,民之多違,事滋無成。民急矣,姑從楚以紓吾民。晉師至,吾又從之。敬共幣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犧牲玉帛,待于二競,以待強者而庇民焉。寇不為害,民不罷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國無信,兵亂日至,亡無日矣。五會之信,今將背之,雖楚救我,將安用之?親我無成,鄙我是欲,不可從也。不如待晉。晉君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必不棄鄭。楚師遼遠,糧食將盡,必將速歸,何患焉?舍之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子駟曰:「《詩》云:『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fā)言盈庭,誰敢執(zhí)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請從楚,□非也受其咎。」乃及楚平。
使王子伯駢告于晉,曰:「君命敝邑:『修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討亂略。』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獲司馬燮,獻于邢丘。今楚來討曰:『女何故稱兵于蔡?』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皇啟處,以相救也。翦焉傾覆,無所控告。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窮困,而受盟于楚,狐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知武子使行人子員對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誰敢違君?寡君將帥諸侯以見于城下,唯君圖之!」
晉范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告將用師于鄭。公享之,宣子賦《摽有梅》。季武子曰:「誰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歡以承命,何時之有?」武子賦《角弓》。賓將出,武子賦《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獻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為子孫藏。□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為知禮。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yīng)時須
-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
- 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熏
- 海棠枝上立多時,飛向小橋西畔去
- 逕直夫何細(xì)橋危可免扶
- 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鬒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