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中散墓
-
嵇康墓又稱嵇中散墓,位于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嵇山南麓(原屬濉溪之臨渙)。嵇康墓為渦陽縣級文保單位。《元和郡縣志》記載:臨渙縣(今臨渙集)有嵇山,在縣西二十里。晉嵇康家于銍(今臨渙集,晉以前稱銍)嵇山,因姓嵇氏。渦陽古屬宿州,清嘉慶適十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說:“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載在州乘”。其墓依山鑿石而建,巨石封門,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與山一體。現墓洞已被發現,但墓內被盜一空,只存空墓。嵇康墓為渦陽縣級文保單位。
作者介紹
- 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譙郡铚(今安徽省宿縣西)人,是三國后期曹魏的著名才學之士。曾做過中散大夫,故后人又常稱之為嵇中散。為人剛直簡傲,精通樂理,崇尚老莊,好言服食養生之事。他對當時司馬氏傾奪曹氏政權,易代在即的形勢,憤激不平,義形于色。他蔑棄司馬氏所提倡的虛偽禮教,而與以縱酒頹放為名的阮籍,劉伶等七人為友,時人謂之「竹林七賢」。嵇康這種言論和表現是司馬氏所不能容的,故終于被誣陷而死。關于嵇康的詩文,劉解說他「興高而采烈」;鐘嶸說他「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意思大約是鋒芒太露,不合溫柔敦厚之道,但同時又說他「托喻清遠,未失高流。」總的看來,嵇康詩的成就不如文章。作品有《嵇中散集》。注本以戴名揚的《嵇康集校注》較為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