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_閔公閔公元年譯文
-
查閱典籍:《左傳》——「左傳·閔公閔公元年」原文
元年春季,《春秋》沒有記載即位,是由于動亂不能舉行即位儀式。
狄人進攻邢國。管仲對齊桓公說:“戎狄好像豺狼,是不會滿足的;中原各國互相親近,是不能拋棄的。安逸等于毒藥,是不能懷戀的。《詩》說:‘難道不想著回去,怕的是這個竹簡上的軍事文字。’竹簡上的軍事文字,就是同仇敵愾而憂患與共的意思,所以請按照簡書而救援邢國。”于是齊國人出兵救援邢國。
夏季,六月,安葬莊公。由于發生動亂,所以推遲了,過了十一個月才安葬。
秋季,八月,閔公和齊桓公在落姑結盟,請求齊桓公幫助季友回國。齊桓公同意,派人從陳國召回季友,閔公住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記載說“季子來歸”,這是贊美季友。
冬季,齊國的仲孫湫前來對禍難表示慰問,《春秋》稱之為“仲孫”,也是贊美他。仲孫回國說:“不除掉慶父,魯國的禍難沒完沒了。”齊桓公說:“怎么樣才能除掉他?”仲孫回答說:“禍難不止,將會自取滅亡,您就等著吧!”齊桓公說:“魯國可以取得嗎?”仲孫說:“不行。他們還遵行周禮。周禮,是立國的根本。下臣聽說:‘國家將要滅亡,如同大樹,軀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葉隨著落下。’魯國不拋棄周禮,是不能動它的。您應當從事于安定魯國的禍難并且親近它。親近有禮儀的國家,依靠穩定堅固的國家,離間內部渙散的國家,滅亡昏暗動亂的國家,這是稱霸稱王的方法。”
晉獻公建立兩個軍,自己率領上軍,太子申生率領下軍。趙夙為晉獻公駕御戰車,畢萬作為車右。出兵滅掉耿國、滅掉霍國、滅掉魏國。回國來,晉獻公為太子在曲沃建造城墻,把耿地賜給趙夙,把魏地賜給畢萬,派他們做大夫。
士..說:“太子不能做繼承者了,把都城分給他,而給他以卿的地位,先讓他達到頂點,又哪里能夠立為國君?與其得到罪過,不如逃走,不要讓罪過到來。做一個吳太伯,不也是可以的嗎?這樣還可以保有好名聲。而且俗話說:‘心里如果沒有毛病,又何必擔心沒有家?’上天如果保佑您,您就不要在晉國了吧!”
卜偃說:“畢萬的后代必定昌大。萬,是滿數;魏,是巍巍高大的名稱。
開始賞賜就這樣,上天已經啟示了。天子統治兆民,所以稱為‘兆民’,諸侯統治萬民,所以稱為‘萬民’。現在名稱的高大跟著滿數,他就必然會得到群眾。”
當初,畢萬占卜在晉國做官的吉兇,得到《屯》卦變成《比》卦。
辛廖預測說:“吉利。《屯》堅固,《比》進入,還有比這更大的吉利嗎?
所以他必定蕃衍昌盛。《震》卦變成了土,車跟隨著馬,兩腳踏在這里,哥哥撫育他,母親保護他,群眾歸附他,這六條不變,集合而能堅固,安定而有威武,這是公侯的封象。公侯的子孫,必定能回復到他開始的地位。”
【經】元年春王正月。齊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秋八月,公及齊侯盟于落姑。季子來歸。冬,齊仲孫來。
【傳】元年春,不書即位,亂故也。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詩》云:『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救邢。
夏六月,葬莊公,亂故,是以緩。
秋八月,公及齊侯盟于落姑,請復季友也。齊侯許之,使召諸陳,公次于郎以待之。「季子來歸」,嘉之也。
冬,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
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亂,霸王之器也。」
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
士蒍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焉得立。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
卜偃曰:「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名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
初,畢萬筮仕于晉,遇《屯》ⅴⅲ之《比》ⅴⅰ。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晚來天,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
-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 話別情多聲欲戰,玉著痕留紅粉面
-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