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_僖公僖公七年譯文
-
查閱典籍:《左傳》——「左傳·僖公僖公七年」原文
七年春季,齊國人進攻鄭國。孔叔對鄭文公說:“俗語有這樣的話:‘心志假若不堅強,怎么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強硬,又不能軟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條。國家危險了,請您向齊國屈服以挽救國家。”鄭文公說:“我知道他們是為什么來的了,姑且稍稍等我一下。”孔叔回答說:“情況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么等待君王呢?”
夏季,鄭文公殺死申侯以討好齊國,同時也是由于陳國轅濤涂的誣陷。當初,因為申侯是申氏所生,受到楚文王的寵信。文王將要死的時候,把璧玉給他,讓他走,說:“只有我了解你,你壟斷財貨而永不滿足,從我這里取,從我這里求,我不加罪于你。后來的人將會向你索取大量財貨,你必然不免于罪。我死,你一定要趕快走,不要到小國去,他們不會容納你的。”安葬楚文王后,申侯逃到鄭國,又受到厲公的寵信。子文聽到他的死訊,說:“古人有這樣的話說:‘了解臣子沒有像國君那樣清楚的。’這句話是不能改變的啊!”
秋季,魯僖公和齊桓公、宋桓公、陳國的世子款、鄭國的世子華在寧母結盟,策劃進攻鄭國。
管仲對齊桓公說:“臣聽說:招撫有二心的國家,用禮;懷念疏遠的國家,用德。凡事不違背德和禮,沒有人不歸附的。”齊桓公就以禮對待諸侯,諸侯的官員接受了齊國賞的土特產。
鄭文公派遣太子華接受會議的命令,對齊桓公說:“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違背您的命令。您如果除掉他們而和敝國講和,我國作為您的內臣,這對您也沒有什么不利。”齊桓公準備答應他。管仲說:“君王用禮和信會合諸侯,而用邪惡來結束,未免不行吧。兒子和父親不相違背叫做禮,見機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違背這兩點,沒有比這再大的邪惡了。”齊桓公說:“諸侯進攻鄭國,沒有得勝;現在幸而有機可乘,利用這點,不也行嗎?”管仲回答說:“君王如果用德來安撫,加上教訓,他們不接受,然后率領諸侯討伐鄭國;鄭國挽救危亡還來不及,哪敢不害怕?如果領著他的罪人以兵進攻鄭國,鄭國就有理了,還害怕什么?而且會合諸侯,這是為了尊崇德行。會合而讓奸邪之人列于國君,怎么能向后代交代?諸侯的會見,他們的德行、刑罰、禮儀、道義,沒有一個國家不加以記載。如果記載了讓邪惡的人居于君位,君王的盟約就要廢棄了。事情做了而不能見于記載,這就不是崇高的道德。君王還是同意為好!鄭國一定會接受盟約的。子華既然做了太子,而要求憑借大國來削弱他的國家,也一定不能免于禍患。鄭國有叔詹、堵叔、師叔三個賢明的人執政,還不能去鉆它的空子。”齊桓公于是向子華辭謝。子華因此得罪了鄭國。
冬季,鄭文公派遣使者到齊國請求訂立盟約。
閏十二月,周惠王去世。襄王擔心大叔王子帶作亂,又害怕不能立為國君,所以不發布喪事的消息,卻把將要發生內亂的事向齊國報告。
【經】七年春,齊人伐鄭。夏,小邾子來朝。鄭殺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寧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齊。冬葬曹昭公。
【傳】七年春,齊人伐鄭。孔叔言于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于病。』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公曰:「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對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鄭殺申侯以說于齊,且用陳轅濤涂之譖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寵于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將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鄭,又有寵于厲公。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寧母,謀鄭故也。
管仲言于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齊侯修禮于諸侯,諸侯官受方物。
鄭伯使大子華聽命于會,言于齊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若君去之以為成。我以鄭為內臣,君亦無所不利焉。」齊侯將許之。管仲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奸終之,無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謂禮,守命共時之謂信。違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諸侯有討于鄭,未捷。今茍有釁。從之,不亦可乎?」對曰:「君若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而帥諸侯以討鄭,鄭將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若總其罪人以臨之,鄭有辭矣,何懼?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會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君其勿許,鄭必受盟。夫子華既為大子而求介于大國,以弱其國,亦必不免。鄭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為政,未可間也。」齊侯辭焉。子華由是得罪于鄭。
冬,鄭伯請盟于齊。
閏月,惠王崩。襄王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喪而告難于齊。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 前度綠陰載酒,枝頭色比舞裙同
- 繡帳已闌離別夢,玉爐空裊寂寥香
- 送君不相見,日暮獨愁緒
-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