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_隱公隱公五年譯文
-
查閱典籍:《左傳》——「左傳·隱公隱公五年」原文
五年春季,魯隱公準備到棠地觀看捕魚。臧僖伯勸阻說:“凡是一種東西不能用到講習祭祀和兵戎的大事上,它的材料不能制作禮器和兵器,國君對它就不會采取行動。國君是要把百姓引入正‘軌’、善于取材的人。所以演習大事以端正法度叫做‘軌’,選取材料以制作重要器物叫做‘物’。事情不合于‘軌’、‘物’,叫做亂政。亂政屢次執行,國家將由此敗亡。所以春蒐、夏苗、秋狝、冬狩這四種打獵的舉動,都是在農業空閑時講習。每三年大演習一次,進入國都整頓軍隊,回來祭祖告宗廟,宴請臣下,犒賞隨員,以計算俘獲的東西。要車服文采鮮明,貴賤有別,辨別等級,少長有序,這是講習威儀。鳥獸的肉不擺上宗廟的祭器里,它的皮革、牙齒、骨角、毛羽不用到禮器上,國君就不去射它,這是古代的規定。至于山林河澤的產品,一般器物的材料,這是下等人的事情,有關官吏的職責,不是國君所應涉及的。”隱公說:“我是打算視察邊境呀!”于是隱公就動身前往棠邑,讓捕魚者擺出捕魚場面來觀看。臧僖伯推說有病,沒有跟隨前去。《春秋》說:“公矢魚于棠”,隱公在棠地陳列漁具,這是由于隱公的行為不合于禮制,而且暗示棠地離國都較遠。
曲沃莊伯帶領鄭軍、邢軍進攻翼地,周桓王派尹氏、武氏幫助他。在翼地的晉鄂侯逃到隨地。
夏季,安葬衛桓公。由于衛國發生動亂,所以遲緩了。
四月,鄭國人入侵衛國郊外,來報復去年東門這一戰役。衛國人帶領南燕軍隊進攻鄭國,鄭國的祭足、原繁、泄駕帶領三軍進攻燕軍的前面,派曼伯和子元偷偷率領制地的軍隊襲擊燕軍的后面。燕國人害怕鄭國的三軍,而沒有防備從制地來的軍隊。六月,鄭國的兩個公子曼伯和子元在虎牢關擊敗了燕軍。
君子說:“不防備意外,就不可以帶兵作戰。”曲沃背叛周桓王。秋季,周桓王命令虢公進攻曲沃,而在翼地立哀侯為晉君。
當衛國動亂的時候,郕國人入侵衛國,所以衛國的軍隊進入郕國。
九月,祭仲子廟,又準備在廟里獻演萬舞。隱公向眾仲詢問執羽舞的人數。眾仲回答說:“天子用八行,諸侯用六行,大夫四行,士二行。舞,用來調節八種材料所制樂器的樂音而傳播八方之風。所以人數在八行以下。”
隱公聽從了。從此以后獻演六羽樂舞,開始使用六行舞人。
宋國人掠取邾國的土地,邾國人告訴鄭國說:“請君王攻打宋國,報仇雪恨,敝邑愿意做向導。”鄭國人帶領周天子的軍隊和邾軍會合,進攻宋國,
進入了外城,以報復去年東門這一戰役。宋國人派人前來用國君的名義告急請救。隱公聽說軍隊已經進入外城,打算出兵救援宋國,詢問使者說:“軍隊到了什么地方?”使者欺騙他說:“還沒有到國都。”隱公發怒,不去救援。他辭謝使者說:“君王命令我一起為宋國的危難憂慮,現在詢問使者,回答說‘軍隊還沒有到國都’,這就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
冬季,十二月二十九日,臧僖伯死了。隱公說:“叔父對我有怨恨,我不敢忘記他的忠誠。”于是按照原等級加一級的葬儀安葬他。
宋國人進攻鄭國,包圍長葛,以報復攻進外城這一戰役。
【經】五年春,公矢魚于棠。夏四月,葬衛桓公。秋,衛師入郕。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邾人、鄭人伐宋。螟。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鄭,圍長葛。
【傳】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
夏,葬衛桓公。衛亂,是以緩。
四月,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衛人以燕師伐鄭。鄭祭足、原繁、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后。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于北制。君子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衛之亂也,郕人侵衛,故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于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于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鄭曰:「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為道。」鄭人以王師會之。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公聞其入郛也,將救之,問于使者曰:「師何及?」對曰:「未及國。」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宋人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