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避難
-
惠能于公元66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惠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哪里人? 來這里求取什么”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人,來到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聽后問道:“你是嶺南人,哪里能“作佛”! ”惠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無南北之分。”這非凡的志向讓弘忍刮目相看。為了不引起眾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惠能樂于從命,終日舂米,干得甚歡。當時弘忍的徒眾有700人。在惠能入寺八個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神秀是眾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后漠然不語,惠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于是他高聲念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驗證傳法密要!金剛贊: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弘忍看到是惠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惠能叫去,為惠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并為他的安全著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為躲藏“煩惱未斷者”加害,他在廣東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才公開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一天,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
惠能說:“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
這段,驗證五祖的慧眼,沒有直接傳法!(風動,幡動,心動都對,是領悟84000法門皆可成佛的法義)
惠能的說法,令眾僧大為驚嘆,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為惠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惠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次年春,惠能離開法性寺,北上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華寺,六祖惠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其間,韶州刺史韋璩曾邀請惠能到韶州開元寺(后更名為大梵寺)講經,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匯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 “經”,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惠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惠能圓寂于家鄉新興縣的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惠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寵,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曾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賜給惠能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惠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赴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惠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唐憲宗追謚惠能為“大鑒禪師”,宋太宗又加謚為“大鑒真空禪師”,仁宗再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最后神宗再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文學大家都先后為惠能撰寫過長篇碑文,以記述他的事跡。
- 惠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