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_齊三楚王死評析
-
查閱典籍:《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齊三楚王死」原文
蘇秦在齊、楚兩國間來回游說、互相借重,幾個來回,使自己謀取了巨大的好處。蘇秦看起來好象作了個齊、楚兩國間傳令兵的角色,實際上他傳的話都是或威脅、或利誘、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禍患威脅使楚國割地、使太子逃亡,后期他用利益、敵對方的器重來使自己在兩國中越來越顯貴。在這里,其威脅的游說方式和借重敵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鑒。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脅人以害,使其為避免危亡在即的禍患就可以就范我方的如意盤算。威脅是動用暴力等極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虛張聲勢,威脅也是施行說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時必需要同時準備的手段,威脅用得逼真恰當,就可以輕易達成目的。蘇秦的過人之處還在于看到楚王誠惶誠恐,就覺得威脅的作用超過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對方要求的砝碼就繼續(xù)加重。他這種揣摩對方,控制對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挾敵方而重自己,因為自己一方不會輕易給你好處,當自己一方從敵方處看到你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會重用、抬舉你。蘇秦作了大量的謀劃工作,使雙方都從對方處發(fā)現(xiàn)他奇貨可居、必須重用,蘇秦的謀劃和安排使他能夠左右逢源、四處漁利。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于于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惡蘇秦于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于楚;可以使說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于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為之奈何?”對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國之地。楚得成,則君無敗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謂楚王曰:“齊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楚王曰:“謹受命。”因獻下東國。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請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謁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謂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齊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齊。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面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齊無辭,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馳強齊而為交,齊辭,必聽王。然則是王去仇而得齊交也。”楚王大悅,曰:“請以國因。”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圖之。”太子曰:“謹受命。”乃約車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蘇秦使人請薛公曰:“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蘇秦非誠以為君也,且以便楚也。蘇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跡也。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而君弗知,臣竊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蘇秦。故曰可使人惡蘇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今人惡蘇秦于薛公,以其為齊薄而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謹受命。”因封蘇秦為武貞君。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于楚也。
又使景鯉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今蘇秦天下之辯士也,世與少有。君因不善蘇秦,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蘇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蘇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親,則是身與楚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親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蘇秦。故曰可以為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
-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
-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 斷腸何必更殘陽,極目傷平楚
-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闌
- 寄語東陽沽酒市,拼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 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