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書法評述
-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據(jù)《衡州府志》載,花光寺在城南十里,即今衡陽市黃茶嶺一帶?! 』ü馑伦〕种偃剩殖?,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臥花間,吟誦賞玩。曾于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于是欣然提筆摹寫。此后,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 ∈份d,仲仁墨梅代表作有《暗香》、《疏影》、《水邊》、《溪雪》等,但均無留存。 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夸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并且畫梅數(shù)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先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fù)見開卷絕嘆因花光為我作梅數(shù)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游韻記卷末》: 夢蝶真人貌黃槁,籬落逢花須醉倒。雅聞花光能畫梅,更乞一枝洗煩惱。扶持愛梅說道理,自許牛頭參已早。長眠橘洲風(fēng)雨寒,今日梅開向誰好。何況東坡成古丘,不復(fù)龍蛇看揮掃。我向湖南更嶺南,系船來近花光老。嘆息斯人不可見,喜我未學(xué)霜前草。寫盡南枝與北枝,更作千峰倚晴昊?! ∈耪咭岩?,生者還要遠行。盡管迭遭打擊,還是傲然挺立,“喜我未學(xué)霜前草”。詩中的“梅花”、“千峰”,無疑是山谷老人人格的象征?! 〈送?,黃庭堅還作《千秋歲》詞,追和秦觀遺作: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云繞扇,趙舞風(fēng)回帶。嚴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 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園高宴悄,虎觀英游改。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沉海。 雖然黃庭堅和花光和尚在衡州只是短暫相聚,卻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黃庭堅對花光仲仁的人品和畫藝推崇備至,為之賦詩數(shù)首。如《題花光畫》: 湖北山無地,湖南水澈天。云沙真富貴,翰墨小神仙。 詩中既有畫境,也有人生境界。還有一首《題花光畫山水》也是如此: 花光寺下對云沙,欲把輕舟小釣車。更看道人煙雨筆,亂峰深處是吾家。 黃庭堅和仲仁和尚同為藝術(shù)大師,十分投緣,竟夕暢談,對花光寺的一草一木、一房一亭都產(chǎn)生了好感。這首詩是寫寺內(nèi)的“所住堂”: 此山花光佛所住,今日花光還放光。天女來修散花供,道人自有本來香。 哪里是寫所住堂,明明就是寫花光和尚,花光山上有佛,花光寺內(nèi)有花光和尚,花光就是佛啊。還有一首寫花光寺旁的高節(jié)亭: 高節(jié)亭邊竹已空,山礬獨自倚春風(fēng)。二三名士開顏笑,把斷花光水不通?! 「吖?jié)亭邊已無竹,但一叢叢的山礬花在盛開。名士聚集之處,快樂可以阻斷水流! 時花光寺旁有一株高大雄偉的松樹,歷數(shù)百年風(fēng)雨,依舊傲然挺立。松樹是堅定和長壽的象征,歷來為正直之士所看重。黃庭堅引松樹為同類,作《天保松銘》并以序文詳述其原委: 衡州花光山,實衡岳之南麓。有松杰出,盤礴云表。晉陵鄒浩嘗以問長老仲仁曰:“方法堂佛殿鼎新之時,他山之木尚入繩墨,乃不以為材耶?”仲仁曰:“自其合抱以來,睥睨于其旁者,踵相尋而至,豈特吾寺之人哉?但以適當天子壽山之前,故不敢運斤耳?!币蚋嬷唬骸叭袈勌毂V酰科浔任镆砸娨猓寡匀缒仙街畨郏运砂刂^焉。今山前之松可謂茂矣,宜以天保名之?!比收堉允竞?,于是乎銘曰:“山有喬松,在南山之陽。巧匠觀旁,莫之能傷。非此以為材,可以全生。得極其高大,惟時太平。薄海內(nèi)外,罔不稽首。歸美以報,如松之茂。惟此獨也,正能長且久。勿伐勿敗,祝圣人壽?!薄 ∵@里還透露了一個信息:在宋朝的時候,南岳就是“天子壽山”。正因為這棵巨松在壽山之南,故匠人不敢砍伐。黃庭堅為之起名“天保松”,并作《銘》以昭示后人,以使這棵象征太平、強盛、長壽之樹,永久聳立在花光山上。
作者介紹
-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寧五年(1072)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為秘書郎。元祐元年(1086)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在京師,與庭堅同游蘇軾之門,有「蘇門四學(xué)士」之稱?!渡褡趯嶄洝烦?,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寧元年(1102),內(nèi)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次年復(fù)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私謚文節(jié)先生。《宋史》有傳。尤長于詩,世號「蘇黃」。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在藝術(shù)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全宋詞》收錄其詞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詞補輯》又從《詩淵》輯得二首。黃庭堅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與蘇軾并稱「蘇黃」,是「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詩宗法杜甫,并有「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無一字無來處」之論。作詩力求新奇,詩風(fēng)瘦硬峭拔,也有清新流暢之作,另有詩反映了人民的疾苦。由于他學(xué)識淵博,功力深厚,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詩中往往表現(xiàn)出超邁的見識和曠達的襟懷,在宋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獨樹一幟。但過多地在字句、技巧上下功夫,不免有晦澀生硬之弊。詞與秦觀齊名,少年時多做艷詞,有的詞寫得疏宕灑脫,清雅明暢。晚年詞風(fēng)接近蘇軾。今存詞180多首。有《山谷集》,自選其詩文名《山谷精華錄》,詞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詞》)。工書法,兼擅行、草,自成風(fēng)格。書跡有《華嚴疏》《松風(fēng)閣詩》及《廉頗藺相如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