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萬章章句下第四節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萬章章句下第四節」原文
譯文 萬章問:“冒昧地請問與人相交會合,用哪種心思?” 孟子說:“恭恭敬敬就行了。” 萬章說:“一次又一次地拒絕就是不恭敬,這是為什么?” 孟子說:“尊貴的人賞賜的,就說:‘我收取這個東西,是最佳行為方式嗎?或者不是最佳行為方式呢?’然后再接受,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要拒絕。” 萬章說:“請問我們不在口頭上拒絕,而只是在心里拒絕,心想:‘這東西取自于民眾不是用最佳行為方式。’而用其它借口不接受,難道不可以嗎?” 孟子說:“人與人的交往有一定的道路,人與人的相互接受也要遵循社會行為規范,這就是孔子也接受禮物的原因。” 萬章說:“假如現在有個抵抗我國的人在國境之外,他與我交往有一定的道路,他的饋贈也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這樣可以接受或是抵御?” 孟子說:“不可以接受。《康誥》上說:‘殺人而掠奪財物,強悍不怕死,凡是人民沒有不憎惡的。’這種人不必等待教育就可以誅殺他。殷從夏接受這條法規,周又從殷接受這條規,這是他們所不愿意更改的。如今這種殺人越貨的現象愈演愈烈,如何能接受這種饋贈呢?” 萬章說:“如今的諸侯們所取的都是人民的,就好象是抵御人民。如果善于用社會行為規范來會合,這些君子也接受,請問這有什么說法呢?” 孟子說:“你以為有圣王興起,就會對現在的諸侯們一律加以誅殺嗎?還是經過教育仍不悔改再去誅殺?所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而去巧取豪奪的叫強盜,這是從高度抽象的角度考慮的。并不是把他看成是真的強盜。孔子在魯國當官的時候,魯國人玩爭奪獵物的游戲,孔子也參加玩這種游戲。爭奪獵物尚且可以,何況于接受他們的賞賜?” 萬章說:“那么孔子之所以當官,不是為了從事人生的道路嗎?” 孟子說:“他是在從事人生的道路。” 萬章說:“從事人生的道路還要去爭奪獵物嗎?” 孟子說:“孔子先用文書籍冊規正祭祀儀式上用的器物,不用四方獻來的食物供祭祀改變文書籍冊規正之用。” 萬章說:“那么孔子為什么不離去呢?” 孟子說:“他是為了兆民,兆民足以有所行為,而國君不行為,而后他才離去,所以他沒有在一個地方淹留過三年。孔子有時見到道可行而可以出來當官,有時可以會合時可以當官,有時因國君養賢而當官。對季桓子,是道可行才當官;對衛靈公,是為了會合其意才當官;對衛孝公,是因為國君養賢才當官。”
注釋1.際:《易·泰·象傳》:“無往不復,天地際也。”《淮南子·原道》:“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廣雅·釋詁四》:“際,會也。”這里用為交合、會合之意。2.御:《易·蒙·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詩·邶風·谷風》:“亦以御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人御師必于殽。”《論語·公冶長》:“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羊傳·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荀子·榮辱》:“于是又節用御欲。”這里用為防御、防守、對抗之意。3.康誥:是《尚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的匯編。“尚”即“上”,《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相傳由孔丘編選而成,傳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補充進去的,如《堯典》、《皋陶謨》、《禹貢》等。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用當時通行文字書寫,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丘住屋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已佚。東晉梅賾(一作梅頤、枚頤)又偽造《古文尚書》。后來《十三經》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書》,與梅氏偽書的合編,宋人開始懷疑梅氏偽書,至清漸成定論。今文各篇內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盤庚》反映商代奴隸社會的情況、《禹貢》記述戰國時黃河、長江兩流域的地理等。《康誥》是周公封康叔時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監(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發動的叛亂后,便封康叔于殷地。這個文告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對他所作的訓辭。4.閔:通“暋”(min閔)。《書·康誥》:“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傳:“暋,強也。自強為惡,而不畏死。”《爾雅·釋詁上》:“暋,強也。”這里用為強悍之意。5.譈:(dui對)《尚書·康誥》:“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今本“憝”作“譈”。《玉篇·言部》:“譈,《字書》或憝字也。,憝,怨也,惡也,在《心部》。”這里用為憎惡、怨恨之意。6.獵校:爭奪獵物。趙岐注:“獵校者,田獵相校奪禽獸,得之以祭,時俗所尚,以為吉祥。”猶如現代蒙古族的搶羊游戲。7.簿:《史記·張釋之傳》:“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論衡·謝短》:“儒生所短,不徒以不曉簿書。”這里用為登記事物的冊子之意。8.兆:《老子·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群以顛越兮,又眾兆之所仇。”這里用為人民百姓之意。又如:兆民(古稱太子之民,后泛指眾民、百姓。又稱“兆人”、“兆姓”、“兆萌”、“兆蒙”、“兆庶”、“兆眾”、“兆黎”、“兆靈”)。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萬章曰:“今有御人于國門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饋也以禮,斯可受御與?”曰:“不可。康誥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誅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于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諸侯取之于民也,猶御也。茍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孔子之仕于魯也,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
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曰:“事道也。”
“事道奚獵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也。于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于衛靈公,際可之仕也;于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 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對茲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
-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