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原文
譯文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處,成為您的百姓。” 滕文公給了他住處?! ≡S地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席子謀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們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薄 £愊嘁姷皆S行后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自己以前所學的而改學許行的學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確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F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財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自己,怎么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薄 霸S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后才穿衣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薄 霸S先生戴帽于嗎?” 回答說:“戴?!薄 ∶献訂枺骸按魇裁疵弊幽兀俊薄 』卮鹫f:“戴白帽子?!薄 ∶献訂枺骸八约嚎椀膯幔俊薄 』卮鹫f:“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薄 ∶献訂枺骸霸S先生為什么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薄 ∶献訂枺骸霸S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薄 八约鹤龅膯??”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薄 ∶献佑谑钦f:“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那么,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么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么東西都放在家里隨時取用呢?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么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干得了的?!薄 澳敲粗卫韲揖推梢砸贿吀N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霸趫蚰莻€時代,天下還未太平,洪水成災,四處泛濫;草木無限制生長,禽獸大量繁殖,谷物沒有收成,飛禽起獸危害人類,到處都是它們的蹤跡。堯為此而非常擔憂,選拔舜出來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燒,益便用烈火焚燒山野沼澤的草木,飛禽走獸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源水,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進入長江。這樣中國才可以進行農業耕種。當時,禹八年在外,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前都不進去,即便他想親自種地,行嗎? “后稷教老百姓耕種收獲,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夠養育百姓。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那就和禽獸差不多。圣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系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堯說道:‘慰勞他們,安撫他們,開導他們,糾正他們,輔助他們,保護他們,使他們創所,再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品德?!ト藶槔习傩湛紤]得如此之難道還有時間來親自耕種嗎? “堯把得不到舜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和陶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那些把耕種不好田地作為自己憂慮的,是農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叫做忠,為天下發現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人容易,為天下發現人才卻很難??鬃诱f:‘堯做天子真是偉大!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夠效法天,他的圣德無邊無際,老百姓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來贊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雖然有了這樣廣闊的天下,自己卻并不占有它!’堯和舜治理天下,難道不用心思嗎?只不過用在耕田種地上罷了?! 拔抑宦犝f過用中原的一切來改變邊遠落后地區的,沒有聽說過用邊遠落后地區的一切來改變中原的。陳良本來是楚國的人,喜愛周公、孔子的學說,由南而北來到中原學習。北方的學者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可以稱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們兄弟跟隨他學習幾十年,他一死,你們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時候,門徒們都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準備回家。臨走的時候,都去向子貢行禮告別,相對而哭,泣不成聲,然后才離開。子貢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獨自守墓三年,然后才離開。后來,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有點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禮來尊敬他,他們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說:‘不可以.就像曾經用江漢的水清洗過,又在夏天的太陽下曝曬過,潔白無暇。我們的老師是沒有誰還能夠相比的。’如今這個怪腔怪調的南方蠻干,說話誹謗先王的圣賢之道,你們卻背叛自己的老師而向他學習,這和曾子的態度恰恰相反。我只聽說過從幽暗的山溝飛出來遷往高大的樹木的,從沒聽說過從高大的樹木飛下來遷往由暗的山溝的?!遏旐灐氛f:‘攻擊北方的戎狄,懲罰南方的荊舒?!芄星乙舫@樣的南方蠻干,你們卻去向他學習,這簡直是越變越壞了啊。” 陳相說:“如果聽從許先生的學說,市場價格就會統一,人人沒有欺詐,就是打發一個小孩子去市場,也不會被欺騙。布匹絲”綢的長短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麻線絲綿的輕重一樣,價格也就一樣;五谷的多少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鞋子的大小一樣,價格也就一樣?!薄 ∶献诱f:“各種東西的質量和價格不一樣,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您想讓它們完全一樣,只是搞亂天下罷了。一雙粗糙的鞋子與一雙榆致的鞋子價格完全一樣,人們難道會同意嗎?聽從許先生的學說,是率領大家走向虛偽,怎么能夠治理好國家呢?
注釋(1)神農之言:神農氏的學說。神農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常與伏羹氏、燧人氏一道被稱為“三皇”。神農氏主要的功績是教人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叫“神農”。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多托古圣賢之名而標榜自己的學說?!稗r家”就假托為“神農之言”。(2)許行:農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3)踵(zhong):至,到。(4)廛:住房。氓:移民。(5)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穿粗麻衣,靠編草鞋,織草席謀生。衣(yi),動詞,穿;褐(he),粗麻短衣;屨(ju),草鞋。(6)陳良:楚國的儒士。陳相、陳辛:都是陳良的學生。(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8)厲:病。(9)釜:金屬制的鍋;甑:用瓦做的茶飯器;爨(cuan):燒火做飯;鐵:指用鐵做的農具。(10)舍:相當于方一言“啥”,即什么東西、一切東西的意思。(11)宮中:家中。古代住宅無論貴賤都可以叫“宮”,秦漢以后才專指帝王所居為宮。(12)大人:這里指有地位的人,與下文“小人”相對。(13)路:指奔波、勞累。(14)敷:遍。(15)瀹濟漯:瀹濟漯(yue):疏導。濟漯(ta):濟水和漯水。(16)后稷:相傳為周的始祖,名棄,堯帝時為農師。(17)樹藝:種植。(18)契(xie):人名,相傳是殷的祖先,姓子,堯帝時任司徒。(19)放勛:堯的稱號,放是大,勛是功勞,原本是史官的贊譽之辭,后來成為堯的稱號。(20)勞之來之:勞、來都讀為去聲,勸勉,慰勞。(21)皋(gao)陶(yao):人名,相傳為虞舜時的司法官。(22)易:治。(23)倍:同“背”,背叛。(24)治任:準備行李。治,整治;任,負擔。(25)秋陽以暴:秋陽,周歷七八月相當于夏歷五六月,所以這里所說的秋陽實際相當于今天的夏陽。暴,同“曝”,曬。皜皜(hao):光明潔白的樣子。(26)鴃(jue):伯勞鳥。(27)戎狄膺,荊舒是懲:引自《經?魯頌?悶官》。膺,擊退;懲,抵御;戎秋是北方的異族;荊、舒是南方的異族。(28)市賈不貳:賈通“價”;不貳,沒有兩樣。(29)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約相當于現在三尺多一點。(30)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萬都是指倍數。(31)巨屨小屨:粗糙的草鞋與精致的草鞋。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蔽墓c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p>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p>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ト酥畱n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鬃釉唬骸笤請蛑疄榫?!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褚材闲U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末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芄角意咧邮侵畬W,亦為不善變矣?!?/p>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p>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