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_第一卷計戰解析
-
查閱典籍:《百戰奇略》——「百戰奇略·第一卷計戰」原文
《計戰》是《百戰奇略》的開宗首篇,它取義于《孫子兵法·計篇》,著重從戰略高度闡述實地戰爭謀劃對于贏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性。這里的“計”與其下的“計料”義同,是分析、判斷情況的意思。它認為,在對敵交戰之前,首先要摸清敵我雙方將帥的優劣、力量的強弱、兵員的多少、地形的險易、糧草的足乏。只有對上述諸多情況首先分析、判斷準確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戰,就沒有不打勝仗的。戰爭是敵對雙方在一定客觀條件下,運用主觀指導的一種以武力解決勝負的斗爭活動。戰爭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戰勝對方,必須首先分析和研究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并根據這種客觀實際,制定出正確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只有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才能較多地打勝仗,而較少地打敗仗,可見,熟識和掌握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是制定正確的戰略計劃進而贏得作戰勝利的根本前提。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進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的道理,這是非常可貴的思想。
本篇所舉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討論天下大勢而傳為歷史佳話的“隆中對”,乃是我國古代戰爭謀劃發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當時,諸葛亮依據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以及劉表、劉阿等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諸種條件的精辟分析,為劉備的生存與發展制定了“聯孫抗曹”的總戰略。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計劃,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發展,奪取荊、益二州以建立穩固基地,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加強實力;爾后待條件成熟時,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奪取中原,統一中國。顯然,這是一個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既穩健而又有進取精神的戰略構想。劉備后來雖因條件所限而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計劃,但他恰是依據諸葛亮“聯孫抗曹”的戰略謀劃,而建立了蜀漢政權,成為一代三足鼎立者之一。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后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漢末,劉先主在襄陽,三往求計于諸葛亮。亮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計。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