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素問腹中論譯文
-
查閱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原文
黃帝問道:有一種心腹脹滿的病,早晨吃了飯晚上就不能再吃,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回答說:這叫鼓脹病。
黃帝說: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可用雞失醴來治療,一刺就能見效,兩濟病就好了。
黃帝說:這種病有時還會復發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時復發。這種情況多是正當疾病將要痊愈時,而又復傷于飲食,使邪氣復聚于腹中,因此鼓脹就會再發。
黃帝說:有一種胸脅滿的病,妨礙飲食,發病時先聞到腥臊的氣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頭目眩暈,時常大小便出血,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這種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時候患過大的失血病,使內臟有所損傷,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腎氣竭,肝血傷,所以月經閉止而不來。
黃帝說:怎樣治療呢?要用什麼方法使其恢復?
岐伯說:用四份烏賊骨,一份藘菇,二藥混合,以雀卵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藥,每次服五丸,飯前服藥,飲以鮑魚汁。這個方法可以通利腸道,補益損傷的肝臟。
黃帝說:病有少腹堅硬盛滿,上下左右都有根蒂,這是什麼病呢?可以治療嗎?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伏梁。
黃帝說:伏梁由于什么引起
岐伯說:小腹部裹藏著大量膿血,居于腸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診治時,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
黃帝說:為什麼會這樣呢?
岐伯說;此下為小腹及二陰,按摩則使膿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則上迫胃脘,能使橫膈與胃脘之間發生癰此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難治療。一般地說,這種病生在臍上的為逆癥,生在臍下的為順癥,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奪。關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論述。
黃帝說:有人身體髀、股等部位都發腫,且環繞臍部疼痛,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伏梁,這是由于宿受風寒所致。風寒之氣充溢于大腸而留著于肓,肓的根源在臍下氣海,所以繞臍而痛。這種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攻下,就會發生小便澀滯不利的病。
黃帝說:先生屢次說患熱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也不能吃芳香藥草和金石藥,因為金石藥物能使人法癲,芳草藥物能使人發狂。患熱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貴之人,現在如禁止他們吃肥甘厚味,則不適合他們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藥,又治不好他們的病,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呢?我愿意聽聽你的意見。
岐伯說:芳草之氣多香竄,石藥之氣多猛悍,這兩類藥物的性能都是疾堅勁的,若非性情和緩的人,不可以服用這兩類藥物。
黃帝說:不可以服用這兩類藥物,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因為這種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內熱,熱氣本身是剽悍的,藥物的性能也是這樣,兩者遇在一起,恐怕會損傷人的脾氣,脾屬木而惡土,所以服用這類藥物,在甲日和已日肝木主令時,病情就會更加嚴重。
黃帝說:好。有人患膺腫頸痛,胸滿腹脹,這是什麼病呢?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病名叫厥逆。
黃帝說: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這種病如果用灸法便會失音,用針刺就會發狂,必須等到陰陽之氣上下相合,才能進行治療。
黃帝說:為什麼呢?
岐伯說:上本為陽,陽氣又逆于上,重陽在上,則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濟火,陽極乘陰,陰不能上承,故發生失音;若用砭石針刺,陽氣隨刺外泄則虛,神失其守,故發生神志失常的狂證;必須在陽氣從上下降,陰氣從下上升,陰陽二氣交并以后再進行治療,才可以獲得痊愈。
黃帝說:好。婦女懷孕且要生產是如何知道的呢?
岐伯說:其身體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見有病脈,就可以診為妊娠。
黃帝說:有病發熱而兼有疼痛的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陽脈是主熱證的,外感發熱是三陽受邪,故三陽脈動甚。若人迎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陽;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陽明。三陽既畢,則傳入于三陰。病在三陽,則發熱頭痛,今傳入于三陰,故又出現腹部脹滿,所以病人有腹脹和頭痛的癥狀。
黃帝說:好。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岐伯曰:以四烏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 ?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愿聞其說。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于陰,故病在頭與腹,乃(月真)脹而頭痛也。
帝曰:善。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云多
- 庭前雪壓松桂叢,廊下點點懸紗籠
-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 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 酒未開樽句未裁,尋春問臘到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