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素問移精變氣論譯文
-
查閱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原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時治病,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F在醫病,要用藥物治其內,針石治其外,疾病還是有好、有不好,這是什麼緣故呢?
岐伯回答說:古時候的人們,生活簡單,巢穴居處,在禽獸之間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動以除寒冷,暑熱來了,就到陰涼的地方避免暑氣,在內沒有眷戀羨慕的情志牽掛,在外沒有奔走求官的勞累形役,這里處在一個安靜淡薄、不謀勢利、精神內守的意境里,邪氣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須要藥物治其內,也不須要針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發生,亦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現內則為憂患所牽累,外則為勞苦所形役,又不能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常常遭受到“虛邪賊風”的侵襲,正氣先餒,外邪乘虛而客襲之,內犯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這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醫好疾病了。
黃帝道:很好!我想要臨診病人,能夠察其死生,決斷疑惑,掌握要領,如同日月之光一樣的心中明了,這種診法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曰:在診法上,色和脈的診察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師所傳授的。上古有位名醫叫僦貨季,他研究色和脈的道理,通達神明,能夠聯系到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時、八風、六合,從正常的規律和異常的變化,來綜合分析,觀察它的變化奧妙,從而知道其中的要領。我們如果要能懂得這些要領,就只有研究色脈。氣色是象太陽而有陰晴,脈息是象月亮而有盈虧,從色脈中得其要領,正是診病的重要關鍵。而氣色的變化,與四時的脈象是相應的,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領神會,便可運用無窮。所以他能從這些觀察中間,掌握情況,知道去回避死亡而達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長壽,而人們亦將稱奉你為“圣王”了。
中午時候的醫生治病,多在疾病一發生就能及時治療,先用湯液十天,以祛除“八風”、“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藥治療。醫生還能掌握病情,處理得當,所以邪氣就被征服,疾病也就痊愈。至于后世的醫生治病,就不是這樣了,治病不能根據四時的變化,不知道陰陽色脈的關系,也不能夠辨別病情的順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才想用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醫術淺薄、工作粗枝大葉的醫生,還認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來的疾病沒有痊愈,又因為治療的錯誤,產生了新的疾病。
黃帝道:我愿聽聽有關臨證方面的重要道理。
岐伯說:診治疾病極重要的關鍵在于不要搞錯色脈,能夠運用色脈而沒有絲毫疑惑,這是臨證診治的最原則。假使色脈的診法掌握,則對病情的順逆無從理解,而處理亦將有倒行逆施的危險。醫生的認識與病情不能取得一致,這樣去治病,會損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國,是要使國家滅亡的!因此暮世的醫生,趕快去掉舊習的簡陋知識,對嶄新的色脈學問要鉆研,努力進取,是可以達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黃帝道:我已聽到你講的這些重要道理,你說的主要精神是不離色脈,這是我已知道的。
岐伯說:診治疾病的主要關鍵,還有一個。黃帝道:是一個什麼關鍵?岐伯說:一個關鍵就是從與病人接觸中問得病情。
黃帝道:怎樣問法?
岐伯說: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關好門窗,與病人取得密切聯系,耐心細致的詢問病情,務使病人毫無顧慮,盡情傾訴,從而得知其中的真情,并觀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氣的,預后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后不良。
黃帝說:講得很好。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石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亥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帝曰:愿聞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極于一。
帝曰:何謂一?
岐伯曰:一者因問而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 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
- 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 荒村帶返照,落葉亂紛紛
- 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然,憶君迢迢隔青天
-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烏鵲倦棲,魚龍驚起,星斗掛垂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