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德經第五十五章評析
-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tài)。“和光”就“復歸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復到“明”的“混成”的狀態(tài)。“沖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占有、掠奪、欺詐、征戰(zhàn)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tài)。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