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文學創作
-
散文 魏禧四十歲始游歷大江南北,所至結交皆明遺民。康熙十八年詔舉博學鴻儒,禧以疾固辭。兩年后死去。禧早年有志仕進,且富謀略,論事縱橫排擠,策劃卓有經緯。甲申乙酉后,一變初衷,自以病放廢山中三十余年,對清王朝始終持不合作態度,表現了對故國始終不逾的感情。以歸隱和游歷為標志,魏禧散文創作,可分三個時期,各有著不同的特點。開始,治四書,則求其意義廣博而喜議論。認為文旨惟經義可以無所不盡,致力論策制科,并以余力間為雜體,于經義外,搜覽諸子史漢唐宋大家及其他雜藝之文,尤好《左傳》和蘇洵的文章,為文崇尚雄健。其制藝不模仿先輩,多宏肆浩瀚之文,幾同于論策。同時,他又認為文不必求工,只求不湮沒論點,“使無遁理而已”(清道光二十五年易堂版《寧都三魏全集.魏叔子文集》卷首《自敘》)。及至隱居后,盡棄時文,為古文辭,方更講求文章法度,于是能自削議論之繁博而精杰益出。游江淮吳越間,則多煙波嗚煙之作,有一唱三嘆之聲,又幾近歐陽修的風格。然而精悍之氣,逼出眉宇,仍不可馴伏?!端膸烊珪偰刻嵋分^古文一脈,至清初“學者始復講唐宋以來之矩矩矯”,而汪婉與“寧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稱為最工。然禧才縱橫,未歸于純粹”,雖對禧有微詞,但卻也精當地指出了魏禧陶鑄百家、兼收并蓄的文風?! ∥红L于見識議論及有意于用世的寫作特點,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論說策議中。其短篇史論,尤有特色,抓住一人一事,覽古鑒今;筆力挺變,尺幅中如有龍蛇不可控攫。如《留侯論》踔厲風發,堪與蘇軾相敵;《伊尹論》贊吊民伐罪而不拘君臣之序,洗發剴切,邏輯嚴密;《陳勝論》馳驟頓挫,一語破的;《晃錯論》千委萬曲,辨析精詳;皆各得其妙?! ∥红⑽闹懈氖莻饔浳?,通過作傳涉及到社會生活許多方面。他描繪過明季酷烈的朝政;對大吏貪縱、小吏肥俊削、細民無依、官逼民反的階級矛盾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主要是他深抱亡國之痛,為抗敵殉國和堅持志節之士作傳,如《江天一傳》、《明御史何公家傳》?! ∮行﹤饔泴懮搅蛛[逸、俠客壯士的義行異事。如《高士汪風傳》、《大鐵椎傳》,題材不同,一系行蹤飄忽,清高磊落的隱士,一系勇武非凡,不為世用的力士。魏禧既推崇前者恥于事清的操守,復將后者比之博浪沙椎擊秦皇的俠客。其寫作用意是顯而易見的。他如《賣酒者傳》、《瓶庵小傳》、《獨奕先生傳》、《謝廷詔傳》等,記述某些市井奇人的所作所為,寓意精深,饒有情趣??傊?,他的傳記文風格多樣,章法不一,最能表現他師承古人而不依傍古人、文隨意盡、善變為法的創作態度?! ∥红臄⒂浳囊渤戇z民志士,哀“賢人凋喪,同志寂寥”,感慨激昂而又低回往復,兼有歐、蘇之長。他于哀情文主張文貴質樸,不必以痛哭見哀;以為韓愈《祭十二郎文》工于文而情以微。因而他以敘事為抒情,如《哭萊陽姜公昆山歸君文》,情事惝恍,纏綿悲愴,即體現了這一特點。魏禧敘記文無論狀物寫景,敘事記人,都顯得搖曳生姿,意味無窮。他的《吾廬飲酒記》、《白渡泛舟記》情景交融,清新委婉,旨趣瀟灑?!锻痿洝钒唏g奧秀,酷似柳宗元山水記?!洞湮⒎逵洝芬詳⑹聻樯届`添色。《吾廬記》以記人使題旨生輝。魏禧還有大量畫記,不僅描風鏤影,且以議論畫意取勝?!读且聢D記》細碎敘寫而鉤連繩貫,筆筆變化,無一雷同。著意處如畫龍點睛,不著意處似頰上三毛,神態自現?!懂嬝堄洝犯卸S之,取喻刻深而轉折無跡。魏禧敘記文能將尋常題材寫得不落俗套,往往得益于議論,翻空出奇,令人耳目一新?! ∥红⑽膭撟鳎粩嗳〉抿懵曃膲某删?,這和他的日臻完善的古文理論是分不開的。其中有些觀點,至今不失為真知灼見。他認為“文所以可傳,中必有物。” (《日錄.雜說》)他不僅批評為文不顧法度、師心自用,如野戰無紀之師。且又反對株守古人之法而“中無所有”,指出要合古人之法而不效優孟衣冠,知文章之法有常有變。“伏應斷續”是常法;為文者“中有所得”,興會所至,得意疾書,不汲汲于常法而能自合于法度,是以善變為法。法之常可學,法之變須從“文外求法”,加強思想文化修養,方能“神而明之”。為此,他依據明理適用的易堂學旨,提出“積理”、“練識”的辯證主張,認為積“理”可使“識”不墮入嗜新逐異;“理”若未明,又應著重練“識”,其須考察“市儈優介大猾逆賊之情狀”(《宗子發文集序》)。這樣,“理”,才不致空疏無用。魏禧的觀點代表了清初文論中理識法相結合的傾向,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
詩作 魏禧詩歌的成就不如散文,然亦不乏可傳之作。易堂諸子以其四言為絕調,謂為奇峭古奧跳脫,不欲擬樂府而干漢魏。實則四言擬古痕跡太露,不及五七言。他的詩歌理論和散文一樣,主張興屬而辭工,以理識為歸;創作上取材廣泛,變化多端。其詩作有沉郁雄健之氣。如《讀〈水滸〉》,歌頌梁山英雄能夠同饑寒、共生死,同時鞭撻以詩書道德掩其惡的當世權貴;《賣薪行》、《出廓行》、《入廓行》、《從征行》、《孤女行》等篇則反映了當時貧民的生活圖景,也顯示出作者對世事的沉痛感觸。
- 魏禧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明末清初散文家,與汪琬、侯方域并稱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際瑞、弟禮合稱寧都三魏,三魏兄弟與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岳維屏、彭任等合稱易堂九子。字冰叔,一字叔子,號裕齋。江西寧都人,明末諸生,明亡隱居翠微峰勺庭,人稱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以文會友,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結納賢豪,以圖恢復。他的文章多頌揚民族氣節人事,表現出濃烈的民族意識。還善于評論古人的業跡,對古人的是非曲直、成敗得失都有一定的見解,著有《魏叔子文集》。